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述全日制工程培养理由及应策略略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1170 浏览:45265
论文导读:由与不足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效果与预期存在一定的差距,从笔者调研结果来看,主要归纳为:①课程结构不够合理,专业学位特色不够;②教学内容缺乏工程实践知识,应用性、跨学科性、前沿性明显不足;③校内导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缺乏工程实践背景,调查发现,近40%的教师没有实践经验,近半数的教师实践时间少于5年。
摘要: 近些年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虽然发展迅猛,但在课程体系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师资队伍工程经历、校企合作机制、学位论文标准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理由与不足,这需要我们在这些方面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善,以期达到为企业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的目标。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although full-time Master of Engineering training development is swift and violent, in the curriculum, system engineering faculty practice teaching, experience, mechani, cooperation degree thesis standards also exist some problems and shortcomings, which need we in these areas to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improve, in order to cultivate practical, high-quality the composit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talents for enterprises.
关键词: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理由;应策略略
Key words: full-time Master of Engineering training;problems;strategy
1006-4311(2014)09-0205-03
0 引言
由于发展时间不长,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还属于我国研究生教育中的一种比较新的类型,这几年国家对其大力发展,招生数量逐年大幅增加,在如火如荼的发展形势下,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和自身的发展等理由,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还存在着一些不适应当前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地方。培养质量是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中心,也是其健康发展的生命线,如何将没有或缺少工程经验的生源培养成为应用型的研究生是摆在培养工作中的最主要的理由。
1 当前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存在的理由与不足
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效果与预期存在一定的差距,从笔者调研结果来看,主要归纳为:①课程结构不够合理,专业学位特色不够;②教学内容缺乏工程实践知识,应用性、跨学科性、前沿性明显不足;③校内导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缺乏工程实践背景,调查发现,近40%的教师没有实践经验,近半数的教师实践时间少于5年。④缺乏完善的学位论文标准,论文内容缺少实践性和应用性。⑤专业实践质量难得到保证,产学研结合培养研究生规模不大,合作效益不够明显。
笔者调查显示,在影响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中,认为是实践环节的占到了39.4%。从企业对工程硕士毕业生认可度的调查来看,企业认为工程硕士毕业生基础知识掌握的尚可,而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方面存在较大欠缺,等等,这些理由和不足都是在工程硕士教育教学中逐步显露出来的,伴随着对工程硕士教育规律的逐步认识,有必要对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实施深层次的系统改革,对这些理由和不足需要尽快加以厘清和解决。
2 以工程应用能力为主导,构建科学完善的课程结构体系
2.1 以符合企业需求为第一标准 构建工程硕士合理的知识结构,首先要结合工程硕士的素质要求、思维特点,建立适合他们的课程体系。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因生源中没有实践经验的应届本科生较多,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应强调专业实践和解决实际理由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应针对工程特点和企业需求按领域设置,由过去的以“学科为中心”转变为“以工程为导向”,突出“厚基础理论,博前沿知识,重实际应用”的特点,把培养目标牵引和适应企业需求作为工程硕士课程计划应坚持的基本原则,课程设置既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又以符合企业需求为第一标准。
2.2 突破学科界限拓宽专业口径 全日制工程硕士领域的课程应按一级学科甚至跨一级学科来设置,以体现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融合和综合的特点。设置宽口径课程,不是简单地进行学科专业的“拼盘”,而是以某一专业为主,向邻近学科、专业拓宽,并按主体专业授予学位。拓宽培养口径的核心理由是依据学科、专业的内在联系,坚持以综合为主的原则,重新组织课程体系,着眼于为学生构建“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高素质”的知识结构。根据相应职业岗位对人才规格和口径的要求,不仅要掌握本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各种解决理由的策略,而且要掌握跨学科领域的相关知识,强调复合性、应用性、创新性。
2.3 构建“模块式”课程结构体系 为了防止全日制工程硕士生成为学术型研究生的“翻版”,应围绕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职业性、实践性,将行业组织、培养单位和个人职业发展要求有机结合起来,把“模块式”课程体系作为全日制工程硕士课程设置的主要方式,构建具体职业要求所需的知识系统。要根据工程理由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分模块化开展教学,可将全部课程分为基础模块、专业模块和实践模块,而把实践模块作为其中的建设重点。采用模块化课程具有如下优点:首先模块化课程体系通过整合不同学科课程来实现对学员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全面培养。其次可以灵活的增减设置课程,根据实际需要来不断的引入最新科技成果和先进技能。
3 加大工程素养培育力度,努力搞好“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3.1 大力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教学师资和导师的工程背景和素养是保证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教育水平的关键因素。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必须要针对性的加强“教师-工程师”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要坚持校内选拔、选聘、人才引进相结合的原则,突出工作背景、项目研究背景,高标准建立专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方面可以选拔校内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工程实践经验的优秀教师进行授课,另一方面,应主动与企业建立密切的交流与合作,通过从论文导读:
实践工作部门引进一些高水平专家、聘请教授等方式,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工程硕士教育师资队伍。此外,还应积极探索全日制工程硕士指导老师的准入制度,转变以往按照教学课时数、论文数、得到的科研经费数、获得奖项数等的教师考核模式,在指导教师应聘过程中注重对实践能力的考核,实施竞聘上岗、定期评估制,综合专家评估组、学生、院系、教学点的意见,给与综合评价,提高全日制工程硕士指导老师的准入门槛。3.2 构建师资队伍工程素养培育机制 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导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和分析解决工程理由的能力,这正是长期在高校里从事教学与科研的教师所缺乏的,所以建立师资队伍工程素养培育机制非常重要。建立师资队伍工程素养培育机制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通过新教师岗前培训、在岗教师继续教育等师资培训渠道不断提高其工程素养;二是针对工程硕士教师的实际状况,每年有计划的选拔一批年轻教师走出学校,参与企业工程实践,通过科研合作了解行业的新技术、新标准等,从而丰富实践经验,提高工程教育水平和应用技术能力;三是在产学研联合培养机制的建立和运转过程中努力提高教学师资和导师的参与度,通过这些措施逐步建立起全方位的师资队伍工程素养培育机制[1]。
3.3 充分发挥“双导师制”培养方式优长 双导师制是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的一大特色,在培养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双方导师在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指导上的特长,落实好专导师的岗位责任,做到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校内专职导师除了要具备较高学术水平,还要具有丰富的实际工程经验,工程硕士在校内学习过程中如果遇到理论上的理由可以请教校内导师加以解决。校外导师一般是长年工作在工程一线具有丰富工程实践和工程管理经验的工程科技人员、企业高管、技术精英,如果在遇到工程实践上的理由,可以向校外导师请教研讨,帮助解决。通过这种双方导师制的培养方式,共同保障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2]。如我校近几年就根据合作培养协议,聘任了145名工程硕士校外导师,他们在我校工程硕士培养中的工程实践指导、论文环节、课题具体实施过程中把好技术质量关等方面都发挥着重大作用。
4 创新工程实践培养环节,建立常态化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
4.1 制定明确的专业实践目标和规划 由于全日制工程硕士大多是应届本科毕业生,欠缺对企业运作方式的了解和工程实践锻炼,因此专业实践的根本目标就是通过深入企业开展专业实践,加深对企业文化的体验,增强对工程的感性认知,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理由的能力[3]。在实践前制订专业实践计划;实践过程中深入企业,体验企业的文化和运作方式,同时解决主题明确且有一定难度的实际理由;实践结束后再企业实地考评,并进行总结。专业实践一般与论文撰写结合起来,这样有利于学生在专业实践中切实结合企业需要,应用专业理论、先进策略和新技术,逐步深入地去真正解决企业面对的技术难题。学生通过这样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由浅入深的系统培养,提高了认识和动手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实践理由的能力[4]。
4.2 建立常态化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常态化的产学研结合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可弥补培养脱离工程实际、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等理由,可有效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和学科建设水平。对于进一步推动学科融合,实现资源整合,打造实训平台,拓宽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作用。联合基地建设及校企合作的深层次融合也对推动企业技术进步、提高市场竞争力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全日制工程硕士结合专业学科背景,选择就业发挥更大作用。基地的建设应以企业为主导,让学生在企业中将所学直接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生产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建立反馈机制,学校根据反馈调整教学,从而将教学机制和创新实践机制有机连接起来,并形成良性互动。
4.3 我校在产学研联合方面的实践探索 我校在市教委专项资金支持下,围绕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制约工程四个主干学科的相关领域分别与北京市相应知名企业和研究单位建立了稳定的密切合作关系,形成了一个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完善配套实验条件的、内容和任务密切关联、相互支撑、总体目标相统一的集成化产学研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学校和企业通过合作承担的科研项目共同培养研究生,双方一方面共同申请国家、省部和北京市纵向科研项目,另一方面针对企业技术需求合作横向课题立项研究。工程硕士的论文课题则主要来源于这些共同承担的科研项目。我校基地建设成果表明,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对提高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具有巨大的积极作用,也为企业技术攻关做出了重要贡献,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例如:我校与北京赛科希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和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双方共同建立了“非牛顿流体流变学特性测试系统研究及应用”科研平台,通过对该平台的应用开发,完成了19类产品研发和生产,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8年该项目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09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5 双导师分工合作共同指导,实现学位论文关键环节有效制约
5.1 选题应有工程背景和实用价值 首先可结合实习单位或预就业单位,本着来源于生产实际和具有实用价值的原则进行选题,论文应能应用学科前沿新理论、新知识、新策略,去解决企业在工程技术中的急需难题;应结合企业单位的技术引进、技术改造、生产关键,或开发出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特别注重研究成果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突出论文选题的应用性、现实性和经济性;论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专题研究、案例编制、工程设计、调研报告等。选题时除了研究生必须撰写文献综述及选题报告外,应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工作评议小组对选题是否科学,有无研究前景,依据是否充分,研究策略、工艺流程是否合理进行审议,然后就开课是否通过给出结论性意见[5],这都对提高学位论文选题质量起着非常重要作用。
5.2 双导师密切配合做好论文指导 在论文指导方面,为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要充分发挥校企联合培论文导读:
养模式下实行密切配合的双导师制的指导优势,加强校内外导师的合作。学校导师主要从专业理论的高度提升论文的水平,并且按照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规范来进行要求;企业导师主要负责帮助和引导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与企业的生产、工程实际密切结合起来,把好应用关[5]。这种基于校企联合的相辅相成、互相取长补短的双导师制的确对工程硕士做出较高质量和较高水平的学位论文大有裨益。
5.3 建立科学的论文质量评价体系 应树立以人为本的质量观,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全日制工程硕士论文评价体系,而不能照搬学术型硕士论文的评价标准。论文质量应以“研究项目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研究成果的先进性,独立的研究开发能力”,“综合运用科学理论、策略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理由的能力”来评价,同时重视应用价值和学术价值的综合。校内评价应与企业、社会等外部评价有机结合,以起到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的有效监控和督促作用,通过建立这样的论文质量评估反馈机制,可以更好地推动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健康和谐的可持续性发展。
综上所述,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是一种特殊的学位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必须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实践环节、论文撰写等方面充分体现出工程硕士教育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使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健康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陆媛,罗琼.浅议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J].中国电力教育,2010(33):46-47.
[2]祁保华(导师:余达淮).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D].河海大学硕士论文,2005(12):24-25.
[3]王钰,康妮,刘慧琴.清华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2):5-6.
[4]虞翔.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阶段的探索与实践[J].考试周刊,2011(5):200-201.
[5]李成峰.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2,33(3):336-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