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有关于导入——追寻语言学习实效性和主动性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9674 浏览:84701
论文导读:
目前的英语课堂导入多数运用了谈话导入,而谈话导入又多数是教师的提问。教师提问的“花哨”也越来越多,但多数的提问是教师带有暗示性的,极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养成,举一例便可见一斑。
案例:一位教师在教学译林小学英语三年级下册Unit 3 Is this your pencil? Story time时,她的导入是这样设计的:
T:Guess,what’s in my bag?(还没等学生猜出来,教师又接着问)
T:Is this a pencil?Yes or no?
S1:Yes.
T:Would you like a pencil? Yes or no?
S2:Yes.
T:Would you like a pencil?Yes or no?(教师转向问全班学生)
S3:Yes.
深思导入——追寻语言学习的实效性和主动性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在这课堂导入的环节中,教师确实把课文的句子和单词全部呈现了,但这样创设出来的对话有作用吗?我认为在语言环境中,教师的语言应该起到链接文本语境和生活语境的作用,不是语言环境中的发问者,这样的设计就完全失去了对话的有效性。
案例刷新:基于这样的反思,在译林小学英语三年级下册Unit 3 Is this your pencil? Story time的导入环节中我是这样设计的:为了能让学生在本节课的课堂导入环节主动进行发问,为学生主体性的体现提供机会。我让学生预习时小组合作,每个小组收集其他小组学生的文具用品,把这些文具用品粘贴在黑板上。教师先进行示范,然后每个小组推荐一个学生对老师或者同学进行发问:“Is this your pencil? Is that your pencil?...”学生回答到自己的物品时,如果回答得非常准确就可以把自己的物品拿走。因为学生的文具都在黑板上,所以时刻集中注意力。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又能从同学那里学到很多新的知识。而且学生为了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都争先恐后的举手提问。这样,自然而然在不知不觉中,语言环境中的发问者由教师变成了学生,本节课的知识点也出来了,也解决了。
对比:案例与案例刷新的区别在于一个是教师发问,学生被动的无作用的回答,另一个是学生发问,其余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在案例刷新中只是让学生进行了课前准备,收集同学的文具用品,虽然是一点点小小的设计,但学生为了能将自己的文具领回去,在课堂中就有了想表达的与动力,也体现了语言的实际作用。这一小小的设计,使我们的活动更有目标性和针对性,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编辑 杨兆东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chxlw/lw31359.html上一论文:简论中西文化差异对汉英语言形式及语词含义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