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析微营销视域下网购道德失范理由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6541 浏览:120843
论文导读:
摘 要: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型社交媒体的产生而日益兴起的微营销,逐渐在高校校园成为一种时尚的消费方式。分析大学生在微营销过程中的道德失范行为的表现及理由,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策略,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购道德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微营销;大学生;网购;道德失范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3.02亿,使用率达到48.9%,相比2012年增长6.0个百分点。” [1]《报告》相关数据显示,大学生是网购的主体之一。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型社交媒体的兴起,依附其而开展的微营销模式也应运而生,它是指“通过分享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传输方式,扫描二维码,以及微信公众平台和朋友圈,建立一个更加即时、便利的营销平台。” [2]大学生作为微营销的主要受众和推广者,其在微营销交易过程中表现出的道德失范行为,我们必须给与重视。

一、微营销视域下大学生网购道德失范的行为表现

“所谓道德失范,主要是指在社会转型时期,旧有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日趋崩溃,而社会所需的新道德规范和价值体系尚未建立起来,从而导致社会的道德真空状态。” [3]网购道德失范是指在微营销视域下,大学生在新的交易平台中表现出道德情感的冷漠以及道德行为的茫然。参照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社会行为的“理想类型”分类标准 [4],微营销视域下大学生网购道德失范的行为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网购道德失范的“目的理性”行为

“目的理性”型道德失范行为主要指个体在网购过程中,以对外界事物和他人期待的了解为手段,去实现自己合乎理性的目的。微营销业主将产品信息及时发表在微博、微信的交友平台上,有意购买者可直接与业主联系,进行交易。但是,很多大学生是出于模仿攀比的消费动机,他们在付过款收到货后,会找各种理由执意退货。

(二)网购道德失范的“价值理性”行为

“价值理性”型道德失范行为是指个体在网购过程中,出于对某一品牌或者产品的纯粹信仰,而不考虑该产品的价值。以低成本、高性价比为显著特征的微营销逐渐在校园里逐渐成为一种时尚。有些大学生通过微博、微信认识很多微营销卖主,在对方巧言巧语的游说下,对产品产生好感而购买,不考虑产品质量的好坏,继而推荐给身边的朋友和同学。

(三)网购道德失范的“情感”行为

“情感”型道德失范行为是指个体在网购过程中,由于现时的感情状态和情绪而购买或退换某产品。有些女大学生会因为一时的心情悲喜购买很多不需要的东西,在收到货后又想方设法的退货。也有些女大学生总是模仿身边微营销视域下大学生网购道德失范理由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朋友的产品喜好,当自己用的效果没有朋友的效果好,就将责任推到卖主,狠狠的给卖主一个差评或者在朋友圈里破坏卖主的名声。

(四)网购道德失范的“传统”行为

“传统”型道德失范行为是指个体在网购过程中出于自身习惯而对某一产品持续热衷,或表示质疑。“微营销就是凭借“微介质”(移动手机和微博、微信等移动社交网络),借以“微动作”(鼠标点击)向“微受众”(小众传播)传播“微内容”(一句话、一张图片)的营销活动。” [5]很多大学生,总是习惯性的要求卖主给一个关于产品货真价实的保证,不然就不买。有些大学生因为对某一品牌持续热衷,就以此为条件对卖方提出各种不切实际的要求。

二、微营销视域下大学生网购道德失范的理由分析

(一)主体自身道德自律意识薄弱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个体行为主要是指由个人意识所支配的、具有内在动机的行为。青年个体的行为特征是与青年其他特征如生理、性格、气质、社会角色相联系相制约的”。 [6]大学生自身道德自律意识薄弱是网购道德失范行为产生的主要理由。一方面,大学生心理成熟滞后,身心发展不一致不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律意识与人际关系。另一方面,很容易受到微博、微信交友圈不良朋友的诱惑,从而在网购过程中做出道德失范行为。

(二)虚拟化网络社会道德真空化

“网络是一个淡化了社会背景、“社会制约因素”的虚拟社会,在网络环境中缺少社会舆论的监督,使“他律”作用下降,容易诱发道德行为的失控。” [7]一方面,网络的虚拟性和无约束性弱化了大学生的道德感,导致大学生网购过程中道德主体意识缺乏。另一方面,网络法律制度不健全,大部分网络法律制度已明显呈现漏洞。而且一些关于网络行为的认定过于原则或笼统,,缺乏可操作性,使一些网络行为无法可依。

(三)社会、学校和家庭力量分化

首先,随着微营销逐渐成为一种凸显流行性元素的消费文化,社会在推崇的同时忽略了对这种趋向的合理引导。其次,网络德育是许多高校的“盲点”。一部分高校的网络德育仍然处在缺失状态,一部分开展网络德育课程的高校,由于沿用传统德育模式去解决网络道德理由,其效果不尽如人意。再次,家长在消费价值观念方面缺乏合理的言传身教。很多家庭教育中网络道德方面的内容是空白的,这不利于大学生网络自律习惯的养成。最后,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不仅本身就存在理由,而且也没有形成合力作用。

三、微营销视域下大学生网购道德失范的矫正策略

微博、微信的推出,将承载个体话语的私密空间打造成个人社区基础上的公共舆论平台,大学生网购道德道德失范理由应该以此为背景,结合其理由,开展德育实践活动。

(一)擅用微言微语,充分尊重大学生的道德主体性

传统的德育内容、德育方式注重对脱离学生生活的道德知识的灌输,忽略学生的主体性,一定程度上会弱化其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社会或者学校需在彰显大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以网络为平台开展德育实践活动。“一方面要不断吸收和完善博客、BBS、群等互动交流平台,开展主体间平等的交流,并将其植入微营销过程之中;另一方面要综合运用文字、图片、音像、视频创设生动形象的语境,不断增强网络德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8]

(二)体验微情微意,全面打破虚拟网络固有的隔阂

社会和学校德育工作者要学会通过网络贴近和了解大学生,通过论文导读:话题,通过“@”学生的方式,增强与学生的互动。同时,高校德育工作者应该以微博、微信为虚拟平台加强和社会各界的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对紧贴大学生生活、学习的相关事宜更要积极关注。而且,教师应该适时和学生家长沟通联系,以全面关注学生的内心动态。(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参考文献: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
学生在网上传递的只言片语或图片视频挖掘其背后的思想意识和心理动机,从而加以教育和引导,甚至可以建立一个聊天群,师生形成网上互动,在拉近双方心灵距离的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在虚拟空间里的道德情感。这样,我们就可以在探索学生心灵的基础上,就网络的虚拟性的弊端总结出具有针对性的策略。

(三)立足微博微信,着重推进高校德育模式的重构

微博、微信等新型社交媒体的兴起,不仅冲击人们各方面的思想观念,也为创新高校德育模式提供了借鉴。一方面,高校德育工作者应该充分运用微博、微信,召开“微班会”,发布关于德育的话题,通过“@”学生的方式,增强与学生的互动。同时,高校德育工作者应该以微博、微信为虚拟平台加强和社会各界的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对紧贴大学生生活、学习的相关事宜更要积极关注。而且,教师应该适时和学生家长沟通联系,以全面关注学生的内心动态。(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 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2] 姜帆.全媒体视域下微营销的数字化整合[J].东南传播,2013(6):103-104.
[3] 许书枝.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失范与道德重建[J].教育园地,2005(6):84-86.
[4] 马和民.新编教育社会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38-139.
[5] 姜帆.全媒体视域下微营销的数字化整合[J].东南传播,2013(6):103-104.
[6] 洪守义.青年行为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44
[7] 张机.论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调适[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7(9):87-89.
[8] 吴小英.微时代视阈中高校网络德育困境及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4):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