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究当新闻遭遇自恋和矫情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5631 浏览:69407
论文导读:
坦然面对,云消雾散;遮遮掩掩,越抹越黑。中国的社会进步,拒绝自恋和矫情。
上海外滩的件让2015年的元旦变得特别沉重,相关的新闻报道中,我以为最有价值的是新华社提出的我们的城市管理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水平。而让人始料未及的是,惨剧发生后,有复旦大学学生指责媒体“为何独独具体报道复旦女孩这一名学生?”“不仅仅碾压了作为逝者的尊严和隐私权,更是将她亲人的伤疤血淋淋地揭露在了众人的面前,供大家评论、指点”,甚至要求遇难者家属不要接受采访。而一些媒体立即开始了反击,“你们可真是太矫情了”——这是媒体一方据理力争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大白话式的“金句”。元旦过后,我在中国教育电视台的一期节目中参与了“是尊重公众的知情权还是消费灾难”的讨论。我们没有人为地设置正反方,于是,一边倒出现了——没有人支持媒体“二次伤害”的指责。
这篇短文如果重复大家熟悉的论点并不难,而我想说的是:“秀才见了兵,有理说不清”,但更可怕的是:秀才见了秀才可能更说不清,因为你永远都不能叫醒一个装睡的秀才。
换句话说,当新闻遭遇了自恋和矫情,你一点办法都没有,因为人家什么都懂,但非要装。所以,我们还是直接来吧:是怕遇难者亲属受到“二次伤害”,还是怕名校的名声受到“二次伤害”?于是,我想到2014年那个很流行的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尽管拎出这个词,我也担心会不会又有什么“三次伤害”。
怎么都想不到,今天中国的大学居然成了负面新闻的高发区。就拿这所位于上海的名校来说,稍微一搜,负面新闻扑面而来:为救复旦被困黄山学生一名民警牺牲,学子冷漠被媒体批评;复旦教授性丑闻影响声誉,网络及社会声誉明显下降而跌至第六名;复旦校长突然离职,巡视组来时信箱被塞满……特别是沸沸扬扬的林森浩投毒案,最让人费解的是居然有复旦师生公开上书请求法院免案犯一死,实在让人瞠目结舌。因为,如果是“嫌疑人”类的对借债还钱、杀人偿命有疑义尚可理解,那么,来自名牌大学的颠覆则是更可怕的“有钱就是任性”。
在《电视知识分子》一书的后记中,我曾写下过这样一段同样来自上海的感悟:
2010年11月,本书的写作接近尾声时,我来到上海,这趟差如果都干完,有三件事:一是纪实频道《风言锋语》的栏目总结会;二是东方卫视的《东方直播室》一期节目的嘉宾;三是财经频道《财经关键词》的研讨会。我只接了第三个单,因为我想干这样一件事——去“11·15”特大火灾的现场看看。我估计,其现场感与我的内心感受一定比一次“电视知识分子”的重复与劳务费重要得多。
果然,在上海胶州路的火灾现场,黑洞洞的过火楼面目狰狞,让人不寒而栗。傍晚时分,各界群众把本来就不大的地方挤得水泄不通,身临其境,我也一把鼻涕一把泪地买了一束菊花,放在堆满菊花的马路上,心里特别难受。
后来,发生了周立波的“微博门”。在一期节目中,我对他的“与网友对骂到底”的狂妄拍了砖,但对他的火灾现场感受,表示力挺。
把这个例子作为后记,我想说的是:电视知识分子最要紧的是一种情怀,一种怜悯,一种责任与担当。他们在喧嚣与嘈杂中,特别需要静下心来,保持内心的干净和安静。
假如这段后记是私人,那么历史的进程则是:2012年,北京“7·21”特大洪水中的遇难者的名字,他们的身份、年龄、遇难情形,被详细公布出来,《人民日报》的评论一语中的:“这份遇难者详细名单,开启了一个示范,让‘公布遇难者名单’从此成为‘以人为本’的实践典范,更成为政府的一种责任与义务。”同样,外滩件中遇难的36位同胞名单也被公布,最小的年龄只有12岁。
坦然面对,云消雾散;遮遮掩掩,越抹越黑。中国的社会进步,拒绝自恋和矫情。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cbxlw/lw50149.html上一论文:研究图像传播与阅读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