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论从生态翻译学看我国生态电影跨文化传播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6688 浏览:70931
论文导读:
[摘要]进入21世纪,好莱坞生态电影横扫全球。早在上世纪末,随着生态危机出现,中国电影就开始呈现生态关注,一些优秀的生态电影被创作出来,但对外影响甚微。如何转变此种状况?关键在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生态翻译学是从生态取向,对翻译综观的跨学科研究,也是理想的生态电影跨文化研究载体。本文透过生态翻译学的元素探讨中国生态电影如何进行跨文化传播。生态翻译学的“整体/关联论”“生态审美观”“生态观”以及“生态三维度”等都会运用到这种跨文化传播分析中。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中国生态电影;跨文化传播
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科研发展基金资助项目“生态翻译学视阈下中国生态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研究”( 项目编号:SK13-04);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科研发展基金资助项目“基于二语习得的教师反馈话语研究”(项目编号:SK11-15)。
一、引言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崛起推动了本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但在这个日益全球化又处处竞争的世界,各种文化不断沟通、碰撞甚至冲突,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共存。在新的全球背景下,如何传播本国文化是扩大国家影响力的关键。
电影是一种艺术性的文化载体,具有跨文化传播特征。它不仅传递信息与情感、承载民族形象,还输出民族文化、传播民族价值观念,是展示国家文化实力的重要部分。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具有两重性,既要完成语言的转码,又要完成本族文化向异族文化的解编码。这种语言和文化的二维转换恰好落入翻译研究的视域中,可见电影的跨文化传播与翻译有着天然联系。
随着工业与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存活环境恶化等生态理由接踵而至,由此引发社会理由。生态学研究开始向人文学科拓展。这种“人文转向”重新阐释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整体观与普遍联系观点的流行为人们分析和解决理由提供新的思路。生态翻译学伴随生态学兴起而产生。本文采纳了生态翻译学的观点来分析中国生态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理由,希望为该领域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

二、生态翻译学的建构

生态翻译学发轫于2001年,由中国学者倡导创建,从无到有历经十余载,为“欧洲传统理论中心和东方新影响之间架起了桥梁”①。生态翻译学是借鉴生态学理念、术语与研究策略来进行翻译研究的新兴学科。
胡庚申教授在他的《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中提出九大研究焦点和理论视角,本文只挑选四项与下文分析紧密相关的介绍。首先,“翻译即适应与选择”。这是生态翻译学的核心理论,指翻译既是一项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性活动,又是优化选择一定翻译生态环境来适应的活动。其次,翻译生态环境构成。翻译生态环境是集合概念,涉及跨文化文本语境、“翻译群落”及相关一切。再次,多维度适应与选择性转换。生态翻译学重要翻译策略是译者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维”层面上进行语言形式转换、源语与译语文化沟通及交际意图实现。最后,生态翻译学的理性特征,如注重整体/关联、生态美学、翻译以及动态平衡等特点。(胡庚申,2011:6-7)这些理性特征也是构建生态翻译学话语体系的重要元素,它们与跨文化传播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具体在后面展开论述。

三、中国生态电影的跨文化传播

生态电影是指从生态整体主义的视角来表现自然生态、人类社会生态和人类精神生态存在状况,发出生态危机警示并探求危机根源的电影类型。在中国,电影是西方精神世界的“舶来品”,只有置身西方电影参照系中,才能更清晰了解自身发展。

(一)全球视野下生态电影的潮流趋势

西方哲学思想中人与自然二分对立的传统由来已久。尤其随着工业社会的兴起,人类在功利的自然观驱动下,借助科学获得前所未有的巨大能力,但同时自然环境恶化,人际关系疏离,人类自身精神生态扭曲等, 都在人类取得暂时征服自然的胜利面前爆发。生态电影作为一个新的电影类型应运而生。1975年,由斯皮尔伯格导演的《大白鲨》(Jaws,1975) 开启西方生态电影先河。接下来,表现生态系统全面崩溃的影片,如:《后天》(The Day after Tomorrow,2004)、《2012》(2012,2009)等;表现科学发展失控后带给人类灾难的影片,如:《哥斯拉》(Godzilla,1998)、《生化危机》(Resident Evil:Afterlife,2010)等;还有试图揭示生态危机深层次精神理由,关注生命本身的影片,如:《决不妥协》(Erin Brockovich,2000)、《阿凡达》(Avatar,2009)等。生态思想家唐纳德沃斯特曾指出:“我们今天所面对的全球生态危机,起因不在生态系统自身,而在我们的文化系统。要渡过这一危机,必须尽可能清楚地理解我们的文化对自然的影响。”②事实证明,西方的哲学传统已不能为解决生态危机理由提供思想养料,而东方古老智慧原始朴素,具有“天人合一”的生态整体主义与从内省中关注人深层精神生态的特点。这种“东方转向”深刻地影响了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也在越来越多生态电影中体现,如:《阿凡达》《少年派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2012)等。

(二)中国生态电影的发展与目前状况

中国生态电影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它的发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国人生态意识的自觉性并驾齐驱。80年代中后期,受西方生态思想影响,中国开始出现生态电影,如:冯小宁《大气层的消失》(1990);自上世纪末,越来越多优秀中国生态电影涌现,如:《嘎达梅林》(2002)、《可可西里》(2004)、《天狗》(2006)、《图雅的婚事》(2007)、《唐山大地震》(2010)等。这些电影不仅斩获国内外电影大奖,还获得不错的口碑和较高的票房收益,是中国生态电影中的佼佼者。优秀的中国生态电影承载着传统朴素的东方生态观念,更具传播价值。与其西方生态电影开始向东方上下求索其文化精粹,不如我们主动将独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生态理念通过这些优秀的生态电影对外传播出去。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cbxlw/lw46433.html上一论文:谈述高语境与低语境交际中的隔阂及其传播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