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谈高原低涡与低频振荡关系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5962 浏览:70408
论文导读:
高原低涡与低频振荡关系的论文相关文献前9条孙国武,陈葆德;青藏高原上空大气低频波的振荡及其经向传播[J];大气科学;1988年03期、孙国武,陈葆德;青藏高原大气低频振荡与低涡群发性的研究[J];大气科学;1994年01期、潘静;李崇银;宋洁-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对西北太平洋台风的调制作用[J];大气科学;、张鹏飞;李国平;王旻燕;白爱娟-青藏高原低涡群发性与10~30天大气低频振荡关系的初步研究[J];高原气象;、马宁;李跃凤;琚建华-、李跃清;1981和1982年夏半年高原地区低频振荡与南亚高压活动[J];高原气象;1996年03期、青藏高原低值系统协作组;盛夏青藏高原低涡发生发展的初步研究[J];中国科学;1978年03期、罗四维,何梅兰,刘晓东;关于夏季青藏高原低涡的研究[J];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1993年07期、徐国强,朱乾根;1998年青藏高原大气低频振荡的结构特征分析[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陈彬;贾思之;陈宇;陈雯-有关大气低频振荡研究的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Further Study of Typhoon Tracks and the Low-Frequency (30-60 Days) Wind-Field Pattern at 850 hPa[J];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寇有观,曾群柱,谢维荣,萧鉥;青藏高原和邻近地区的辐射及其与高原冻土的关系[J];冰川冻土;1981年04期、张菡;段廷扬-夏季亚洲季风区典型旱涝年大气热源(汇)的变化特征[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李跃清;100hPa环流变化与川渝地区旱涝异常分析[J];成都气象学院学报;1999年01期、张耀存,钱永甫;中南半岛地区热力特征对南海季风爆发的可能影响及机理(英文)[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杨辉,李崇银;江淮流域夏季严重旱涝与大气季节内振荡(英)[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周文,陈仲良,李崇银;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 Onset in Relation to the Off-Equatorial ITCZ[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李崇银;潘静-Atmospheric Circulation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the Onset of Asian Summer Monsoon[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贾小龙;陈丽娟;任福民;李崇银-Impacts of the MJO on Winter Rainfall and Circulation in China[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韩荣青;李维京;董敏-北半球副热带—中纬度太平洋大气季节内振荡的纬向传播与东亚夏季旱涝[A];预报策略[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5气候预测新策略和新技术[C];刊全文数据库丁一汇,刘月贞;THE EFFECT OF VERTICAL TRANSPORTS OF HEAT AND MOISTURE BY CUMULUS CONVECTION IN TYPHOON[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1987年03期、李崇银;潘静-Atmospheric Circulation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the Onset of Asian Summer Monsoon[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李崇银,周亚萍;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和ENSO的相互关系[J];地球物理学报;1994年01期、丁一汇,范惠君,薛秋芳,陈桂祥;热带辐合区中多台风同时发展的初步研究[J];大气科学;1977年02期、李祟银;对流凝结加热与不稳定波[J];大气科学;1983年03期、李崇银;大气中的季节内振荡[J];大气科学;1990年01期、孙国武,陈葆德;青藏高原大气低频振荡与低涡群发性的研究[J];大气科学;1994年01期、李国平,赵邦杰,杨锦青;地面感热对青藏高原低涡流场结构及发展的作用[J];大气科学;、李崇银,龙振夏,穆明权;大气季节内振荡及其重要作用[J];大气科学;、琚建华,钱诚,曹杰;东亚夏季风的季节内振荡研究[J];大气科学;【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孙国武,陈保德;初夏青藏高原低涡发展东移的动力过程[J];应用气象学报;1988年01期、徐裕华;濮梅娟-青藏高原的动力和热力作用对高原低涡形成的数值试验[J];四川气象;1992年03期、丁治英,刘京雷,吕君宁;600 hPa高原低涡生成机制的个例探讨[J];高原气象;1994年04期、李国平,蒋静;一类奇异孤波解及其在高原低涡结构分析中的应用[J];气象学报;、郁淑华;高文良;顾清源-近年来影响我国东部洪涝的高原东移涡环流场特征分析[J];高原气象;、薛建康;冬半年青藏高原低涡发生发展的天气学分析[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1990年01期、郁淑华;高原低涡东移过程的水汽图像[J];高原气象;、郁淑华;高文良-高原低涡移出高原的观测事实分析[J];气象学报;、郁淑华-夏季青藏高原低涡研究进展述评[J];暴雨灾害;、顾清源;师锐;徐会明-移出与未移出高原的两类低涡环流特征的对比分析[J];气象; 郁淑华;高文良-1998年两例青藏高原低涡结构特征比较分析[A];第27届中论文导读:4.4MJO不同位相影响高原低涡生成的动力条件26-314.5MJO不同位相影响高原低涡生成的能量场分析31-334.6MJO不同位相影响高原低涡生成的水汽条件差异33-344.7本章小结34-36第5章强弱MJO下高原低涡发生频数差异的机制分析36-465.1引言365.2资料与策略365.3高原大气振荡周期分析及高原低涡统计特征36-385.

3.1高原大气振荡周期分析

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郁淑华;高文良;彭骏-青藏高原低涡活动对我国降水的影响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3天气预报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C];、;李国平-WRF模式边界层方案对高原低涡模拟的评估检验[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2风云卫星定量应用与数值[C];、张科翔-一次高原涡影响陕西天气过程分析[A];第七次全国动力气象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李国平;刘红武-地面热源强迫下的青藏高原低涡流场结构[A];第六次全国动力气象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郁淑华;肖玉华;高文良;滕家谟-南支气流对高原低涡移出高原影响的数值试验[A];全国中尺度气象学术研讨会摘要文集[C];、郁淑华;何光碧-对流层中上部水汽对高原低涡形成影响的数值试验[A];第六次全国动力气象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郁淑华;高文良-影响我国洪涝的高原低涡活动的中高层环流特征[A];中国气象学会年会论文集[C];、郁淑华;高文良;顾清源-影响我国洪涝的高原低涡活动的中高层环流特征[A];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性天气系统的活动及其预报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杨建才;冯军;刘治国;伏晓红-“年会天气预报准确率与公共气象服务分会场论文集[C];
论文目录
摘要4-6
Abstract6-11
第1章绪论11-15

1.1研究作用11

1.2研究目前状况11-13

1.2.1高原低涡研究目前状况11-12

1.2.2青藏高原大气低频振荡研究目前状况12-13

1.3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13-15

第2章资料和策略15-18

2.0资料15

2.1策略15-18

2.

1.1小波分析15

2.

1.2Lanczos带通滤波15

2.

1.3T检验15-16

2.

1.4RMM指数介绍16-18

第3章近30年高原低涡的气候学特征18-24

3.1引言18

3.2资料和策略18

3.3高原低涡的气候学特征18-22

3.1两套高原低涡数据集在夏季高原低涡频数上的对比18-22

3.4本章小结22-24

第4章热带大气低频振荡对高原低涡的调制作用24-36

4.1引言24

4.2资料与策略24-25

4.3青藏高原大气振荡周期分析及高原低涡统计特征25-26

4.

3.1青藏高原大气振荡周期分析25

4.

3.2高原低涡在MJO不同位相的分布状况25-26

4.4MJO不同位相影响高原低涡生成的动力条件26-31

4.5MJO不同位相影响高原低涡生成的能量场分析31-33

4.6MJO不同位相影响高原低涡生成的水汽条件差异33-34

4.7本章小结34-36

第5章强弱MJO下高原低涡发生频数差异的机制分析36-46

5.1引言36

5.2资料与策略36

5.3高原大气振荡周期分析及高原低涡统计特征36-38

5.

3.1高原大气振荡周期分析36-37

5.

3.2高原低涡统计特征37-38

5.4强弱MJO调制高原低涡生成的机制38-44
5.

4.1大气环流条件的综合分析38-41

5.

4.2大气能量和温度条件的对比分析41-43

5.

4.3水汽条件差异的分析43-44

5.5本章小结44-46
第6章高原低涡高发年和低发年的大气环流及大气低频振荡特征46-55

6.1高原低涡高、低发年夏季大气环流的合成特征46-48

6.3高原低涡高、低发年夏季大气低频环流形势特征48-49

6.4高原低涡高、低发年夏季大气低频振荡的传播特征49-52

6.5高原低涡高、低发年夏季青藏高原的大气低频振荡特征52-53

6.6本章小结53-55

第7章结论与讨论55-58

7.1主要结论55-57

7.2讨论与展望57-58

参考文献58-62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62-63
致谢63
高原气象调制作用小波分析合成分析大气低频振荡高原低涡RMM指数
参考文献
汪小康;对一次大别山中尺度强对流系统的水分循环过程和非绝热加热过程的分析研究[D];南京大学;刊全文数据库丁一汇,刘月贞;THE EFFECT OF VERTICAL TRANSPORTS OF HEAT AND MOISTURE BY CUMULUS CONVECTION IN TYPHOON[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1987年03期、李崇银;潘静-Atmospheric Circulation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the Onset of Asian Summer Monsoon[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李崇银,周亚萍;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和ENSO的相互关系[J];地球物理学报;1994年01期、丁一汇,范惠君,薛秋芳,陈桂祥;热带辐合区中多台风同时发展的初步研究[J];大气科学;1977年02期、李祟银;对流凝结加热与不稳定波[J];大气科学;1983年03期、李崇银;大气中的季节内振荡[J];大气科学;1990年01期、孙国武,陈葆德;青藏高原大气低频振荡与低涡群发性的研究[J];大气科学;1994年01期、李国平,赵邦杰,杨锦青;地面感热对青藏高原低涡流场结构及发展的作用[J];大气科学;、李崇银,龙振夏,穆明权;大气季节内振荡及其重要作用[J];大气科学;、琚建华,钱诚,曹杰;东亚夏季风的季节内振荡研究[J];大气科学;【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孙国武,陈保德;初夏青藏高原低涡发展东移的动力过程[J];应用气象学报;1988年01期、徐裕华;濮梅娟-青藏高原的动力和热力作用对高原低涡形成的数值试验[J];四川气象;1992年03期、丁治英,刘京雷,吕君宁;600 hPa高原低涡生成机制的个例探讨[J];高原气象;1994年04期、李国平,蒋静;一类奇异孤波解及其在高原低涡结构分析中的应用[J];气象学报;、郁淑华;高文良;顾清源-近年来影响我国东部洪涝的高原东移涡环流场特征分析[J];高原气象;、薛建论文导读:
康;冬半年青藏高原低涡发生发展的天气学分析[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1990年01期、郁淑华;高原低涡东移过程的水汽图像[J];高原气象;、郁淑华;高文良-高原低涡移出高原的观测事实分析[J];气象学报;、郁淑华-夏季青藏高原低涡研究进展述评[J];暴雨灾害;、顾清源;师锐;徐会明-移出与未移出高原的两类低涡环流特征的对比分析[J];气象; 郁淑华;高文良-1998年两例青藏高原低涡结构特征比较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典型旱涝年降水低频特征及其与大气低频振荡的关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曹鑫;中国夏季持续性强降水的准双周特征分析[D];南京大学;、王静;欧亚雪盖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ENSO循环的关系[D];南京气象学院;、杨士恩;山东夏季降水异常与大气环流的关联[D];中国海洋大学;、程胜;北半球平流层大气季节内振荡及其与对流层关系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张灵;北半球平流层大气环流的季节转型特征及其与对流层的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