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议央视《看见》栏目新闻叙事特色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888 浏览:19168
论文导读:
【摘 要】叙事是报道新闻、传播信息的一种策略,它为我们提供了解世界和向别人讲述我们对世界的了解的方式。新闻叙事是对现实中新近发生的一个事件或者事件组合的叙述。在自媒体时代,如何叙述新闻事实,怎样激活构建其中的作用,这对于新闻媒介来说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看见》栏目对热点新闻事件的报道为案例,从叙述方式、题材取舍、价值诉求等三方面探析《看见》的新闻叙事特色,以期为其他新闻媒体的报道提供必要的借鉴。
【关键词】《看见》;新闻叙事;叙述;呈现;激活
近两年来,央视电视专题栏目周末版《看见》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栏目观察变化中的时代生活,努力刻画这个时代里,人的冷暖、感知、思想与渴望,期待和观众一起,了解陌生,认识彼此,旨在为一个清晰的世界而努力。严格来说,这是一档边做边寻找准确定位的栏目,相对于其他新闻媒体而言,《看见》对热点新闻事件的报道却有其内在的特色。叙事是报道新闻、传播信息的一种策略,法国结构主义叙事学家热奈特认为叙事有三层含义:第一层是指承担叙述央视《看见》栏目的新闻叙事特色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GetFullDomain}提供,转载请保留.一个或一系列事件的叙述,口头或书面的话语;第二层指的是真实或虚构的、作为话语对象的接连发生的事件,以及事件之间连贯、反衬、重复等等不同的关系;第三层指的仍然是一个事件,但不是人们讲述的事件,而是某人讲述某事(从叙述行为本身考虑)的事件。[1]简而言之,叙事包括叙述、故事和话语三个层面。在这里,新闻不只是简单的若干句子和图像的堆砌,它还讲究叙述方式、有着整体结构和作用的建构。

一、叙述:在客观真实与主观表达之间寻求平衡点

新闻叙事层面的叙述指的是叙事者再现新闻“故事”的行为及过程。《看见》栏目对热点新闻事件进行叙述时,运用多重叙事视角、稳定的叙事结构和纪实性语言,尝试在客观真实与主观表达之间寻求平衡点。

1.在多重叙事视角的转换中还原事实

叙事视角可分为全知视角、限知视角、纯客观视角等。全知视角指叙事者以通晓一切的身份全知全能地叙事;限知视角指叙事者只从某个角度呈现一个或多个人物的感受和意识;纯客观视角指叙事者从一个非人格化的视角进行叙事。恰当的叙事视角能够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看见》栏目通过将客观事实与记者同当事人的对话相互穿插,在记者、当事人、受众的多重视角的相互转换中,形成叙事的多元视点,增强新闻叙事的客观化并力图还原事实原貌。以《兰考弃儿》这一期为例,栏目中穿插了记者与十多个人物(如对袁厉害、邻居、弃婴、消防人员、医院及地方政府要职人员等人)的对话,电视解说的全知视角与记者、当事人的限知视角的相互转换,呈现出一个普通妈妈的艰辛生活以及她给予弃儿的关爱并核实了火灾是怎么发生的,二十多年来为什么没人管他们、外界对他们的猜测和怀疑等事实,从而使栏目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2.在稳定的叙事结构中勾勒叙事框架

新闻叙事结构是叙述者基于新闻报道客观、准确、平衡的原则,按照一定的时间或逻辑顺序,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和编排而形成的整体框架。《看见》栏目采用制播分离的叙事结构,即:首先,主持人在演播室播出新闻事件的由头或简单勾勒新闻背景;其次,镜头切换到已制成的新闻视频,这里以记者与采访对象的对话为主要内容,加之画面同期声和和解说,丝丝入扣地串联起整个新闻事件;最后,镜头回到演播室,由主持人对新闻事件进行点评。这种叙事结构让新闻事件在块状形态中推进,其中最为独特的是记者的采访,“当和A交谈时,她总能用B的话,对A进行质询和验证;当她采访C时,A和B曾说过的话又同样可以用于佐证。” [2]如在《熊之辩》这一期节目中,采用“有没有一种可能”、“您觉得…?”等句式采访归真堂上市受阻双方当事人,给足双方当事人表达的空间,进而让人们明白事情何以如此,给人以更加真实的感触。

3.在朴实的叙事语言中引领受众

叙述行为托诸于语言,人物说话依托于语言,由于任何叙事语言都有主体对人物语言的加工和调节,因此,新闻叙述转述人物的语言时就具有一种双重的语言行为。[3]新闻媒体在新闻叙事过程中时常会流露出以事实为手段来“说话”的意图,而“《看见》从一开始就讲一种原则,不去说服谁,不去拔高谁,只是平稳地把人内心当中所有的东西诚实地陈述出来就可以了。” [4]如在《生死时速——东风“天龙”刹车理由调查》这一期节目中,栏目大都采用第一人称进行叙事,如“冬天真冷”说,“卡车之家”的网友发现等,并结合相关的背景资料,用清新、简短的语句陈述事实,这些语句一方面推进或辅助新闻事件的发展,另一方面则使叙事者与当事人通过不断的对话互相交流、互相融合,试图在客观真实与主观倾向的博弈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进而呈现出的是他们与受众所共享的判断,并让受众从事件中有所启发。

二、呈现:小人物,大社会,看见新闻中的“人”

新闻叙事层面的“故事”是指被叙述的主要内容,它由一个或多个事件组合而成。《看见》在题材选择上注重结合时代背景,着眼于人们共同关注的话题,通过对小人物的报道来反映社会中的大理由,让受众看见新闻中的人。

1.在题材选择上结合社会背景

当代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贫富差距、暴力拆迁、食品安全等种种社会矛盾集中爆发,由此造成的社会怨气和不安全感逐日剧增。《看见》观察变化中的时代生活,反映社会中的理由,引导舆论,让人们在自省中转变旧有的观念,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以《百分之九十九对百分之一的拆迁》这一期为例,电视画面中留守的人拒绝下楼,在家里用木头和铁链安装防卫工程;搬走的人在楼下集结,老人孩子手持标语要求清拆。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向人们呈现出99%已搬走并急待回迁的人与1%的留守人之间的拆迁争议。在《调查贵溪校车翻坠事件》、《颜艳红:我不认识我自己》、《中国地震台网预报中心主任:中国大地震活跃期远未结束》等节目中,校车事件、虐童事件、雅安地震一一呈现。这些新闻事件本身可能并不重大,但其背后价值和观念却能给节目带来内容上的张力,呈现出“小人物,大社会”,让受众对事件本身以及当下时论文导读:
代背景都会有更深的认识和深思。

2.在内容呈现中指向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以人的价值为中心,主要表现为对人的尊严、存活状况、生命的维护和关切、深思。新闻叙事中的人文导向主要体现新闻工作者选取什么样的内容为诉求点。而《看见》栏目打破惯常的二元对立的叙事模式,关注的是新闻中的人,让新闻事件在人的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的呈现。当然,最为关键的是,记者在采访中总是试图去倾听事件中人物各自的想法和看法,给他们平等的说话机会。如在《访药家鑫案双方父母》这一期节目中,“把药家鑫之死与网络舆论一度对药家鑫的批判作为采访的起点,由法律结论和道德判断之‘窄’进入法律与道德背后关于人性与爱的探讨之‘宽’,从药家鑫与张妙成长环境的描述,到他们人格养成的探讨,再到双方家长对此事件无尽的悔以及对彼此超越的爱。” [5]相对于其他新闻媒体对此事的报道,《看见》栏目呈现出的是更为复杂的人性,这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社会个体存活的作用。

3.在声画统一中凸显专业技能

声音和画面是一种抽象的语言,声画统一有助于制造现场采访的气氛,烘托画面中人物的言语表达,突出画面的真实感,给人更加直观的感受。《看见》栏目中对于节目选择在哪里停留镜头,央视《看见》栏目的新闻叙事特色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7ctime.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使用什么样的角度和景别,哪里该放大,哪里该虚化,哪里进行解说,哪里添加音乐,这些都很有讲究,同时,栏目也正是通过专业的声画传播,使得新闻事件中人物的眼神、表情、动作都自然的呈现出来,进而感染受众看到新闻中的人。以《告别卢安克》这一期为例,即将告别支教生涯的卢安克,很少说话,画面中更多的呈现出大山里的孩子们的动作和笑声,他们在试图用自己的方式去展示自己的快乐和骄傲。最后,孩子们的读书声在山里回荡着,另一位老师继续着他的支教工作。节目从不同的侧面让人们理解了一个支教痛苦和无奈的选择,同时也从另一方面呼唤教育永不停止的内涵,专业的业务技能让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发人深省。此外,闪白、定格等画面处理技巧使得电视文本更加有节奏感。

三、激活:在叙事过程中实现价值诉求

新闻叙事层面的“话语”是叙述者运用语言叙述和构建新闻事件,并表达意图的一种口语或文本。《看见》栏目通过在符号互动过程中创造共享作用,又采用精炼点评激活构建于新闻事件中的作用,与受众一起分享共鸣,塑造社会共识。

1.在符号互动中酝酿价值取向

符号互动论是一种侧重于从互动着的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中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心理学的理论。该理论所描绘的情景就是某个个人试图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目标。他们的经验总是要受到来自某个社会团体内部对符号使用作用的影响。作用是经验的核心,是相互作用的结果。[6]它为分析新闻叙事中所形成的“话语”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野。《看见》栏目中通过记者与当事人不断的对话这一互动形式,不仅让新闻事件自然而然地逐渐呈现在观众面前,而且栏目还会抓住新闻事件中某个富有典型作用的空间和时间,如一个片断、一个场面、一个镜头等,进而创造与受众共享的作用,并让受众围绕其呈现的作用来展开深思。以《调查贵溪校车翻坠事件》这一期为例,五岁的贝贝是从贵溪翻坠水塘的校车中惟一幸存的小女孩,去看她时,“她搂着绒毛熊不声不响,正在看着我,这个眼神里满是委屈和创伤,她才五岁,还不会表达,也不懂责问,但是她看着你时,责问却重重压在你的心头。” [7]这个画面寓言了校车事故给孩子造成的伤害,同时也憾动了人们的心灵,启发人们从此次事件当中吸取教训。在《沉默的呼吸》这一期,张海超的病情已经是尘肺病三期,他想用自己的余生检验和推动新的《职业病防治法》。片中的有一个镜头,“他站在院子里跟孩子玩吹泡泡……张海超憋了一点点气,吹完向后微仰,用力扬臂一洒,满院子泡泡飘飘荡荡。” [8]生命的可贵与现实生活的无奈在这个镜头中得到诠释,这都为栏目的创作理念增添了鲜活的社会作用,同时也深化了节目的主题内涵。

2.在精炼点评中激活新闻作用

节目最后,镜头回到演播室,这是媒体编辑部或主持人对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一些意见、表明立场的环节。主持人会对节目中的新闻事件作出客观的总结,给出精炼的点评。恰如“作用是人们在互动中创造的,而人们根据他人赋予某个事物的作用决定如何对他人采取行动,而作用也会在解释中得到修正。” [9]她为什么会报道这个新闻事件?她要让受众看到什么,感触到什么?这些理由都会在她的简短的点评中重新被激活,新闻叙事中所创造的共享作用在此得到阐发,从而赋予新闻事件一种由内而外的力量。如在《熊之辩》中,她说:“冲突本身呼唤着规则,而这次事件当中,公开、透明、广泛、深入的讨论正是培养着建立规则需要的共识和理性。”在《来了》中,她说:“一个社会,事件的哪一方都有说话的机会,都说对方能听懂的话,也都有诚意去听对方的话,把意见和矛盾一一陈述,也许在说清楚事实的时候,事情的化解之道也就随之呈现。”这种精炼、简短的评说的独特之处在于,主持人站在事件之外,以其高度的敏感捕捉到了新闻的“闪光”点,对事件本身给出客观的认识,既为栏目增色,同时又召唤公民意识的自省,塑造社会共识。
综上所述,电视新闻的存在状态实际上是一种话语叙事行为下的新闻文本。不同的新闻叙事导向可能产生相对立的价值取向,如与专制、和善与暴力等。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尤其是有微博以后,信息传播非常快也非常短,很容易跨越事实直接进入评论环节,人们很容易就会形成一种偏见,有的甚至还会在网上展开一场“唇舌战”。而《看见》栏目用一种冷静的姿态,洞察着时代变化中人们的生活,反映着人们生活中存在的理由,它打破人们固有的思维定势,将抽象的“认识”变为具体的“视像”,给人以真实和新鲜感,表现出的也正是新闻的基本品格。新闻报道要摆脱公式化的叙述模式,这些新闻叙事特色尤其值得其他新闻媒体借鉴。
【参考文献】
[1](法)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和新叙事话语[M].王文融,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论文导读:专业主义实践电视研究.电视研究,2012(5).斯蒂文?小约翰.传播理论.陈德民,叶晓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283..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b0d37b0102enzc.html.H.Blumer.SymbolicInteractioni:Perspectiveandmethod.EnglewoodCliffs,NJ:PrenticeHall,1969.上一页123
,1990:6-7.
[2]吴晓霞.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77d9200100unyr.html.
[3]赵毅衡.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M].中囯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152.
[4]耿欣.如何“看见”——对话央视综合频道“看见”栏目主持人[J].中国记者,2012(1).
[5]马骏.《看见》:自媒体时代的新闻专业主义实践电视研究[J].电视研究,2012(5).
[6]斯蒂文?小约翰.传播理论[M].陈德民,叶晓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283.
[7][8].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b0d37b0102enzc.html.
[9]H.Blumer. Symbolic Interactioni: Perspective and method[M].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 Hall,1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