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对于我国环境新闻传播30年:回顾与展望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6514 浏览:119985
论文导读:
摘要:自从1984年《中国环境报》创刊至今,中国环境新闻传播走过了不平凡的30年历程。30年来,环境新闻传播经历了启蒙呐喊期、群体期、环境议题多样化期三个阶段,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题材不断拓展,内容逐渐丰富,影响力不断加大,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但还存在一些突出理由,如环境新闻在媒体处于弱势地位并被放逐于边缘,权力操控与资本的侵蚀严重制约了它的发展,环境新闻自身又由于“运动型”“一阵风”的不稳定状态很难形成权威性的影响,还缺乏稳定的激励机制和人才保障。今后,在加大学术研究力度的同时,环境新闻传播应该朝着题材拓展、时空把握、主题深入开掘等方面继续努力,以期在转变人们的环保意识、推动环境治理方面更有成效。
关键词:环境新闻;回顾;展望
1003-0751(2014)06-0168-05
一、引言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召开,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全世界范围内研究保护人类环境的会议,中国代表团参加了会议。此后,国内工业化带来的“三废”理由开始受到关注,环境治理开始起步。1984年,中国国家环保局成立,并确立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1984年,《中国环境报》创刊,这是世界唯一一家以环境生态为报道对象的专业媒体,它的创刊标志着中国环境新闻规模性传播正式起步,至今已走过30年历程。今天的环境新闻已经成为媒体的常客,频繁地展现于公众视野中,如中国频繁出现的雾霾天气,成为近年来典型的环境议题,引起全社会的忧虑。显然,中国环境新闻传播在有限而持续地呈现环境风险,最终通过自然灾变与人为环境事故相交织的层出不穷的环境理由强行介入到人们生活中,设置媒介议题。30年来环境新闻传播呈现出怎样的阶段性特点,有怎样的变化与发展、成就与理由,今后应该如何扩大传播影响、获得良好发展等,都是需要回答的重要命题。

二、环境新闻传播的三个阶段

中国环境理由紧随着工业化而出现和发展,环境新闻传播总是针对环境理由而进行建构,这种建构背后有深刻的社会运转机制。按照阿瑟·摩尔的观点:“新信息和传播技术的发展使环境治理的新信息模式应运而生,在这一模式下,信息的生成、处理、传输和使我国环境新闻传播30年:回顾与展望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7ctime.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用成为环境变革的基本动力来源。”①环境新闻必定揭示环境理由,带动环境治理。简略回顾环境新闻传播走过的30年,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对于中国环境新闻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划分,张威教授的观点具有代表性,他将环境新闻传播历程分为:呐喊时期(1980—1990年)、理性主义的照耀(1990—2000年)、全球化时代(2000年至今)。②从整体看,他的划分看到了20世纪80年代作为一个文化启蒙时期,新闻报道展现了对重大理由的深度深思和焦虑呐喊,试图唤醒人们的文明意识与行动;但是对此后的环境新闻历程仅仅按照年代整数划分,就显得有些机械。环境新闻传播有自身的阶段性特点,在社会发展尤其是经济增长的不同态势下,这种传播是有明显变化的,据此划分才有合理的依据。笔者认为,基于将经济态势、环境形势与政府行动三方面的综合,可以把环境新闻传播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第一个阶段:启蒙呐喊期(1984—1991年)

20世纪80年代是个沸腾的时代,文学与新闻的呐喊具有文化标签的作用。文学呼唤人的觉醒,新闻展示“新”的世界,各种新思潮开始流行。1984年《中国环境报》的创刊,标志着中国环境新闻的专业报刊出现。虽然1979年新华社电讯稿《风沙紧逼北京城》第一次展示了环境议题,第一次表达了环境忧思,但没有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高度注意。进入80年代中期,环境新闻关注的工业“三废”理由、环境卫生理由才开始进入政府议程。人们热烈追求的现代化出现了一种“二律背反”:一方面开放搞活、发家致富激发了人们空前的创造热情,“有水快流”成为共同遵循的口号;另一方面环境危害静悄悄出现和发展,盲目开发带来了河水变质、土地聚毒、动植物灭绝等危机,但却没有引起注意,媒体的报道并不多。因此,部分媒体和记者发出的呐喊显得弥足珍贵。
1987年《中国青年报》刊发引起社会强烈反响的“大兴安岭火灾系列”(《红色的警告》《黑色的咏叹》《绿色的悲哀》)报道,第一次将自然灾害归因到体制理由:“自然灾害之所以造成重大损失,扩大为重大灾难,是官僚主义、麻木不仁、不负责任、违反科学规律瞎指挥造成的。”③当时的报道第一次对人类赖以存活的自然环境给予了强烈关注,推动着反时弊的社会舆论,也启发了公众的环境意识。《人民日报》记者、诗人徐刚同样焦灼地关注中国所剩无几的森林,他的《伐木者,醒来!》影响深远。徐刚热烈赞美森林带来的美好馈赠,愤怒地控诉了那些肆意毁坏森林与盗伐、滥伐天然林的野蛮行径。此后,何博传的《山坳上的中国》从中国的粮食、土地、森林、河流、人口等全方位、多层次揭示了中国发展的危机④,引发了社会的忧思。但到80年代后期,文化启蒙越来越失去强大的舆论影响,加之其他因素的干扰,环境理由被遮蔽。

2.第二个阶段:群体期(1992—2003年)

1992年对中国发展具有标志性作用。南巡讲话,拉开了中国新一轮经商热、开发热的序幕,经济增长不断提速,同时带来的副产品——环境污染遍地开花,不断走向失控。记者、作家陈桂棣通过艰苦、深入调查推出了《淮河的警告》,了淮河流域因污染失控带来的农民生命被摧残、癌症高发的恶果,一时影响颇大。1993年,在全国人大特别是中国环保元老曲格平的力推下,“中华环保世纪行”奋力出击——28家在京媒体开展了持续至今的专题环境报道。“世纪行”是一场国家级媒体行动,依靠的是国家支持,全国人大与14个部委组成了“世纪行”组委会给予组织保障。它被赋予极大的权力开展舆论监督,28家国家级媒体每年根据组委会确立的主题集体出动,主要内容和目标是宣传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将法律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有机结合起来,推动环境与资源重大理由的解决。1993年以来,“世纪行”持续论文导读:害的淮河多次爆发污染事故,媒体的多次揭露促使国家调查之后实施了治淮工程。“世纪行”还多次深入其他地方揭露环境污染理由,特别是《焦点访谈》的多次更是得到上级领导批示,惩治了很多环境违法行为,直接促使了理由的解决。我国环境新闻传播30年:回顾与展望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网
淮河领域的污染理由,这是由于深受污染之害的淮河多次爆发污染事故,媒体的多次揭露促使国家调查之后实施了治淮工程。“世纪行”还多次深入其他地方揭露环境污染理由,特别是《焦点访谈》的多次更是得到上级领导批示,惩治了很多环境违法行为,直接促使了理由的解决。我国环境新闻传播30年:回顾与展望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