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议现代艺术传播对性别理由强化与隐藏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829 浏览:13050
论文导读:
摘 要:人们都习惯认为性别是天生的,很少质疑性别理由,虽然大众越来越承认性别的差异,但现实中,尤其传统思想“男主外,女主内”,虽被文明的现代人嗤之以鼻,却实实在在的在不断践行。
西方女性主义的思潮一波又一波,让我们重新反思我们的性别,法国女作家波伏娃在她的著作《第二性》中指出除了天生的生理性别,女性的所有女性特征都是社会造成的,男性亦然;朱迪斯·巴特勒也指出所有的性别都是“表演”,是一种模仿,而不是一种本质。
关键词:性别;强化;隐藏;建构;权力
1007-0125(2014)06-0362-02
一、引言
毋庸置疑,关于性别的理由,无论是自盘古开天辟地,还是上帝造亚当夏娃,可以说是人类与生俱来所面对的理由。但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女性只在很短的时间或空间中未被忽视,当然也是一种不平等的居于统治地位,除此之外,源远的人类历史中,性别理由并未被如原初造人时那么认真的对待,女性根本不具备同男性讨论性别理由的资格,某种程度上说性别理由只是在现代社会才被意识到的一个理由,并且是在后现代已经被言说的泛滥的今天仍未被广大的男性女性所重视的一个理由。

二、现代艺术传播强化的性别——凝视塑造的性别差异

西方传统绘画作为一种艺术传播的文本同时也是媒介,一直以来就扮演着性别的塑造者这样一种角色。女性总是被描绘成要被男人看的东西,女性是柔弱的、被动的,如法国女性主义者朱莉亚·克里斯蒂娃所形容,女性占据一个“被阉割”的象征性位置,她们被拒绝全面参与文化,因此女性被塑造成片面的,碎片化、非中心性的,是与文明相对的被贬低化的自然性的。女性主义出现以来,试图打破这种局面,转变女性的低下的地位,事实却不如人所愿,各得其所。
大众传播下的艺术类型电影与传统传播中的绘画有异曲同工之处,但传统绘画中的凝视是少数人的凝视,也有可能是一个人的凝视,但电影的广泛性和立体性使这种凝视成为众人的凝视,这种广泛的传播深深地影响着大众的观念。好莱坞主流电影扮演着同传统绘画类似的角色,在窥视中完成了对性别的塑造,譬如好莱坞电影《毕业生》中男主角凝视诱惑他的鲁滨逊太太的经典速切镜头,强化了性别差异,推动了女性对男性的诱惑及男性抵挡不住的诱惑。当然人在反观他人时才能认识自己,这种互相凝视是对女性同时也是男性的气质的塑造,是在对电影中人物彼此的塑造,也是对观看电影的男女观众的塑造。
凝视本该是这样作为一个中性词,来区分男性与女性与生俱来的生理上的差异,但不论是在传统传播时代还是现代传播中,都成为一个价值判断标准。在好莱坞动作大片和香港警匪片中最能体现对男性气质的塑造,暴力、肌肉彰显着男性的地位以及攻击性的力量,这种标记性的表达,实则是在另一方面提示了未被标记的在场——与之相对的女性的性感、娇弱。这种霸权式的塑造依旧是站在男性优于女性的角度来传播性别这一素来有争议的概念。女性总是被建构为诱惑,并因此收到惩罚;建构为技巧的,却因其缺乏本质和本真性而被边缘化;被建构为一种景观,可是在文化上人们却视而不见。女性本身的美被认为是一种转瞬即逝的东西,女性的身体本身却被怀疑和干预,所以许多女性通过化妆、节食、整容等各种手段,违背自然的逻辑来满足男性的“以为是”,高跟鞋就是一个很好的女性被塑造为男性宠物的例子,电影中的窈窕淑女踩着高跟鞋,摇曳着精致的身姿,换得梦寐以求的生活。
现代传播媒介铺天盖地的灌输着女性作为男性附属品的意识,尤其是广告,潜在的以女性为受众的广告表面上是在这个金钱至上的社会笼络女性的消费意识,其实隐藏在背后的是女性受支配于男性这一不争的事实。有一个化妆品的广告,广告语就是“女子的幸福就是被男人喜欢”,广告中衣冠楚楚的成功男士拿着放大镜审视女子的脸部,念念有词“这个化妆品真厉害,不但将满脸的粉刺消除的一干二净,连斑也没有了,放大镜也失去了作用。”女性的凹凸有致的身材,柔顺的长发和小巧的骨架看起来的确是女性与生俱来的特征,是该和男性的肌肉与胡须并置的,承认男性与女性性征生理上的差异无可厚非,但将女性变为男性的附庸,表现男性优于女性的一面就牵涉到了权力的理由。

三、隐藏在权力之下的性别理由

西方思维的二分法模式指出,妇女经历了双重专制:西方的二分法模式产生了对立的范畴,所以女人在男人眼中微不足道;又因为正是男人决定男人是什么,所以女人就遭到了双重的排除。在西方社会中人们普遍持有一种关于社会的契约观——文化是集体的,所以个人愿意服从于它。这遮蔽了这样一个事实,即文化是被创造的——正是父权的统治产生了文化。女性运动一波一波掀起,看似性别理由已被足够重视,并在承认性别差异的基础上逐渐克服性别等级,实际上性别霸权仍处处存在,却披上了伪装的外衣,常常被众人忽略。
当代虽然已经充分转变了妇女的地位,女性和男性在许多权力上看似具有了同样的抛头露面的机会,但许多细微之处都暗藏着性别的等级而非差异。近些年电视节目相亲节目异常火爆,由此引发的最流行的一个词汇便是“剩女”,剩女是一个极富男权中心意识的词汇,类似江苏卫视《非诚勿扰》,浙江卫视《爱情连连看》,湖南卫视《我们约会吧》,都造成一种阴盛阳衰的状况,而这种表面上的阴盛阳衰满含着对女性的贬低,女性就像超市里货架上的商品一样,被挑来挑去,而另一方面社会人口结构的现实是阳盛阴衰,男性人口数量远高于女性。
在剩女理由上的性别传播是不公正的,电视上错置的性别地位给节目带来了巨大的张力,看似颠覆了性别权力,刺激了观众的刻板印象,增加了节目的收视率,却在将“剩女”优先放入议程设置中,越发助长了男权中心意识,将女性物化为审美客体,满足父权文化和男性中心主义的需求。另外在剥夺女性主体权的同时也剥夺了真正剩下的地位低下的农村“剩男”的话语权,他们没有公正的受教育、工作的权利,也缺乏接触和影响现代媒介传播的权力。
四、结语
中国在近现代之前似无涉及传播理由,同时也未产生性别概念,一方面中国没有西方主客二分思维模式中产生的“他者”意识,而中国最古老的哲学观念“阴阳”也是一种统

一、却在另一方面,中国封建等级制度下重男轻女的观念论文导读:

根深蒂固。中国古代绘画鲜少涉及人体画,并未在艺术的传播过程中留下男性的凝视,但留下的艺术品也鲜有女性的创作,而中国经典文学创作却与当今泛滥的偶像剧发生性别倒错,《西厢记》《牡丹亭》中的女性都是地位优越于男性的角色,另外中国京剧中的“旦”角儿正是男性对女性的诠释。这些看似阴阳统一的观念,表面上看起来是无等级地对待男性和女性,实则恰恰正深深的反映了父权的统治,此中的阴阳统一于男性一个性别当中,“男子作闺音,其写景也,忽发离别之悲。咏物也,全寓弃捐之恨。无其事,有其情,令读者魂绝色飞,所谓情生于文也。”另外这些有自我意识女性的歌颂的背后是千千万万连姓名都没有的女性,她们没有被大众传播塑造却也做了男性的奴隶。
现代网络时代传播的互动性,看似让各种人都拥有了话语权,平民也有了展现的平台,近些年主流媒体上对性别理由的模糊化——春晚穿裙子带发卡的小沈阳的推出,以及西装短发的女生形象——表面上看起来是突破性别等级的努力,实际上,现代传播仍然逃不出那些旧的圈套旧的理由——一种异类的哗众取宠的眼光,这就是新瓶装旧酒。
各种文化会以不同于西方也不同于东方的方式被组建和经历,而且重要的是不要落入这样一种思维的陷阱:所有社会都与同样的自然赐予抗争,以至所有社会的构造看来也是同等地并因而也是通盘地为了同样的目的而被组织起来的。二分法是人类学话语的特征,而不是被人类学家所研究的那些社会的社会体系和符号系统的特征。人类关于性别、种族、阶级的深思仍旧不能跨出旧有思维模式的桎梏,被权力与奴性所束缚,才是我们应该反思的理由。
参考文献:
[1]陆扬,王毅.文化研究导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2]阿雷恩·鲍尔德温.文化研究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3]伊丽莎白·赖特.拉康与后女性主义[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康奈尔.男性气质[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