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析洱海边艺术家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466 浏览:6832
论文导读:,用最本质的方式去面对它们。”过去的两年里,这批隐于洱海边的农民艺术家,不仅发现并释放了自己的艺术潜能,还在沈见华的带领下,走出了大理,分别于2012年10月和2013年11月在北京和杭州办了两场展览。两场展览,杨丽萍均到场祝贺这些远道而来的老乡们。当被问及去大城市办展览的感受时,小双娘一个劲地说:“怕,怕,怕,怕自己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记者_张枭翔
“逃离北上广”,一度是过去两三年里的热词。逃离之后,外来者与本地人如何融合?文化公益,或将成为一条可持续的乡村建设之道
到大理双廊定居之初,来自上海的自由艺术家沈见华,并未想到自己将会成为双廊的一张名片。
时下,双廊广为人知。在依傍高原湖泊洱海而建的大小村庄中,位于洱海东北角的双廊,因较好地保留了白族传统的建筑和生活习俗,以及开阔的视野—站在双廊海边,放眼望去,碧波万顷的洱海、云雾缭绕的苍山尽收眼底—而深受来自都市的艺术家、背包客和小资群体的青睐。此外,国际著名白族舞蹈家杨丽萍的“月亮宫”和南怀瑾弟子、白族艺术家赵青的“青庐”,亦是双廊留给外界的两个重要印象,它们代表着安静优雅的生活方式。
然而,眼下的双廊小镇,优雅与粗糙并存,传统与现代抗争。从双廊通向外界的公路下来,便进入当地人称为“鱼刺”的小街,小街两旁,一些旧的建筑正在被,各类建筑材料散落一地。小街上,当地人架起了油锅,向游客们兜售刚刚炸好的鱼虾。除去依稀可见的传统建筑,这种场景与都市里的城中村并无二致。比较符合外来者想象的,是与洱海相接的狭长地带上的景致。风格各异的大小客栈一字排开,客栈临海处,有游客把相机对准苍山洱海,不停地按下快门,有游客则卧在躺椅上看书,就着一杯咖啡度过一个下午,还有的临水沉思,宛若老僧。
在这片临水地带,沈见华的“白居”大概是唯一一家不以商业利益为目的的建筑。“我既不开客栈也不开咖啡馆,就是来生活的,所以晚上我们家会有很多双廊的老百姓来烤火喝茶聊天。”沈见华说。
当2009年沈见华带着妻女建起“白居”时,它单纯只是沈见华一家三口的饮食起居地。此后,它陆续担负起双廊农民画社社址、《双廊,双廊》乡村画报编辑部及双廊村民开会议事场所的功能。
向双廊本地人打听“白居”,很多人会表示不知道,但只要说想找“那个老奶奶们去画画的地方”,他们就会准确地为你指路。
“白居”是一座两层小楼,有点LOFT的样式。一层是客厅及画社的工作空间,二层是沈见华一家的起居之所。小楼前面有个不小的院子,左右两侧竖着高高的铁架—那是为每年春节时举办的双廊农民画展准备的。院子是一圈坐榻,中间搭起茶桌,经常有人在这里品茶闲聊。双廊地处高原,阳光毒辣的时候,沈见华会在海边搭起白色幕布,像是有一部电影即将在海上上映。起风时,白幕飘动如海上的白帆,光影流动、随性张扬。
沈见华推崇“随意而安”的生活状态。在他看来,建立中国第一个乡村农民画社—双廊农民画社,亦是“随意而生”的结果,“遇到了就生发了,没有遇到你就不要乱生。”沈见华说。
2011年5月,村中的老奶奶王秉秀找上门来,希望沈见华帮她起草一份争取低保的材料。沈见华知道老奶奶精于绣花,有配色基础,便倡议她随自己学绘画,出色的画作由他帮忙售卖。
几天后,王秉秀带着家人,来到“白居”行拜师礼,沈见华让老奶奶拜观音,“观音是她们日常生活的一个信仰,拜观音就是将画画与她们的文化信仰对接上,同时也给她们信心。”沈见华告诉慈传媒《中国慈善家》。
本打算通过低保改善生活的老奶奶,现在已经卖出去了五六幅画作,获得了三四万元的收益。两年多过去了,双廊农民画社已经吸纳了8名成员,全部是50岁以上的白族妇女。现任双廊农民画社社长、沈见华的第一个徒弟赵定龙解释道:“在双廊,只有妇女还保留着白族传统服装的传统。绘画是一门需要沉得住气的艺术,双廊农村妇女大多勤恳,能够定下心来。”
对于这批特殊的徒弟,沈见华奉行“不教而教”的理念。他不会对老奶奶们的创作做具体指导,老奶奶们的创作灵感都源于日常所见—建筑、农作物、家畜等。画社成员小双娘正在创作“一棵”系列。玉米快要成熟的时候,她就到地里拔一棵来放在画室里边看边画,一棵荷花、一棵向日葵亦如此。通常,老奶奶们创作时,沈见华就在旁边看书。“我在她们身边,她们会感觉更有信心。”画得不自信时,拿捏不准配色时,她们就会向沈见华寻求帮助。老奶奶们对自己的创作要求严苛,虽然她们自己不能配色,但对色彩的把握却异常精准敏锐。有时候,对于赵定龙帮她们配好的色,她们会挑出各种毛病,“还不够绿,还不够蓝。”
平日里,老奶奶们有空了就到“白居”作画,遇到农忙季节或是邻里婚嫁丧娶,她们就投入到生产中。沈见华认为,农民艺术家们不应脱离生产,更不应脱离生活,否则就不能称之为农民画。追随沈见华学习摄影、绘画的赵定龙,观察到老奶奶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与绘画艺术间自由穿梭,“对她们而言,绘画就是生活,生活就是绘画。她们能够很快进入创作状态。”
进入创作状态后,老奶奶们会一连几个小时一言不发,各自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间或用白族话相互交流欣赏,创作间隙,兴致来时,还会一起唱几曲白族调。有时候,小双娘会带着孙子或孙女来作画,等把孩子哄睡着了,她就背着他们创作。
对于老奶奶们的画作,沈见华欣赏有加,“她们很诚恳,身上有一种原始的力量。创作出来的东西很本分,却又有很华丽的成分。她们有时会发现一些细微的东西,然后很直接地描绘出来,用最本质的方式去面对它们。”
过去的两年里,这批隐于洱海边的农民艺术家,不仅发现并释放了自己的艺术潜能,还在沈见华的带领下,走出了大理,分别于2012年10月和2013年11月在北京和杭州办了两场展览。两场展览,杨丽萍均到场祝贺这些远道而来的老乡们。当被问及去大城市办展览的感受时,小双娘一个劲地说:“怕,怕,怕,怕自己的画画得不好。”
通过沈见华在微博上展示推介、去大城市办展览、春节时在双廊办展览展示给游客三种销售方式,已经有五六十幅双廊农民画被家。
“要是沈老师早来十年就好喽!”老奶奶们说。
除去这批老奶奶学员,沈见华还收了五个年轻徒弟。为了教这些学员们绘画,沈见华已几年未创作自己的作品了。“年轻人是双廊的未来,不应该拒绝他们,能教一个是一个。”沈见华说。
无论是教老奶奶们作画,还是向年轻的双廊人传授摄影、绘画技艺,沈见华均是以公益的方式进行。在沈见华看来,旅游具有很大的泡沫性,因此,以文化的形式对双廊的发展进行补充,才是长远之计。论文导读:青对此评价道:“沈见华先生在双廊的农民画社,是当下中国乡土社会发展中乡村实验的鲜活案例,洱海边的艺术家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乡村建设的所求,就在于培养起乡村自身的力量。与其他中国乡村普遍遭遇空心化、衰败和极速消失于城镇化所不同的是,大理乡村是幸存之土。一方面,与中心和发达地区
当然,这是一个细水长流的过程,“文化是长期渗透性的建设工作,缓慢地渗透,才能把根扎得深。”在赵定龙看来,无论是创建双廊农民画社,还是创办《双廊,双廊》农村画报,除去帮助双廊当地人建立一种本土的文化自信外,抑或会对全国的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建设具有借鉴作用。
如今,沈见华发起的“双廊农民画社”,已然成为双廊这个夹杂着商业气息与消费主义的旅游新宠留给外界的新印象。这是一种希冀挖掘当地白族农村妇女的艺术潜能,进而成为补充双廊单靠旅游发展窘境的内生力量。
艺术家叶永青对此评价道:“沈见华先生在双廊的农民画社,是当下中国乡土社会发展中乡村实验的鲜活案例,洱海边的艺术家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乡村建设的所求,就在于培养起乡村自身的力量。与其他中国乡村普遍遭遇空心化、衰败和极速消失于城镇化所不同的是,大理乡村是幸存之土。一方面,与中心和发达地区在地理、文化和经济上的差异,使这里保持了未经现代化和城市化过度开发硕果仅存的乡野生态和自然山水田园;另外,以大理和丽江为起点发生的逆城市化浪潮和新移民现象,为这里提供了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发展契机与城乡互哺的难题。”
伴随着高歌猛进的旅游开发,部分占据洱海边地利的双廊人富裕起来了,但这仅占双廊1.8万人口的百分之几。因此,沈见华一直想做一个公益论坛,“请专家们来双廊考察一周,找出双廊除旅游之外的发展点,农业的、林业的、畜牧业的。然后按照专家们的倡议,我们这些外来者联合当地农民做实验。”沈见华补充道:“这太有意思了。只有大部分农民都富裕了,才是真正的农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