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议让语言在自由土壤中不断生长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1082 浏览:143957
论文导读: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要明确语文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其实就是六个字——学语言,用语言!”确实,语文课堂应该真真实实地落脚于“语言文字”。要学语言用语言首先就要先爱上语言,那怎样才能让学生爱上语言呢?

一、 选择自由,满足需求

教材是学生健康而茁壮成长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语言土壤。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尝试根据学生的需求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让其更具诱惑力与感召力,让这块土壤更加肥沃,让学生语言的思维更鲜活。
1. 课内补充,以段带章。为了让学习内容更加丰厚,在单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可以适当进行补充,进一步丰富文本。但需注意的是,补充的内容要与学生的兴趣点相符合。如学习《三打白骨精》时,我给学生三个补充点进行选择:险恶的环境、美貌的白骨精、唐僧的三次责怪。学生对唐僧的三次责怪最感兴趣,其次是环境的险恶。于是在教学过程中我适时补充原著中的描写,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感受浓浓的古典文化,得到言语的浸润。
2.资源整合,以篇带篇。现行教材基本上以作品主题进行组合,适合整体单元教学。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莫泊桑拜师》《理想的风筝》《明天,我们毕业》,以“老师”为主题构成了一单元。教学时,我利用这一资源,先让学生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文章——《理想的风筝》,重点感悟这篇文章内容情感、语言表达方式、写作策略后,再将另外几篇拿出来让学生进行对比学习,学生兴趣盎然。此时,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几篇文章的语言形式,更获得了一种感悟语言的策略。
3.课外拓展,以点带面。自由的学习应是开放的学习,我们要为学生营造开放的学习空间,课本是引领学生走进语言广阔天地的一座桥梁,课堂的结束应该指向孩子走向更广阔的阅读世界。学习了《林冲棒打洪教头》,引导学生去读《水浒传》,学习了《普罗米修斯盗火》,去读《希腊神话》。这样,才能增加教材的“厚度”,学生从中获得更加丰富的语言“营养”,语言才不至于枯竭。

二、 思维自由,激发兴趣

学生只有在和蔼可亲的教师面前,在愉悦平等的教学氛围中,才能缩短与教师的距离,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思维活跃并且积极参与。
教学《夹竹桃》最后一个自然段时,学生提出了疑问,于是发生了这一幕。
生:文章中不仅写了夹竹桃的韧性和作者的幻想,而且也写了夹竹桃色彩的和谐,所以,我认为结尾应该加上一句“这样的色彩”才完整。
师:有道理。我们把“这样的色彩”加进去读一读。(生齐读)
师:说来真怪,我们能发现的理由,这位被誉为学界泰斗、语言大师的季羡林怎么就没发现呢?
(生沉默,鸦雀无声)
生1:因为在季羡林的心目中,夹竹桃的韧性和那不断变化的神秘感才是他最赞赏的。
生2:它的色彩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别的花的色彩可能更艳丽,但是它的韧性和带给人们幻想的奇妙却是别的花都没有的。
生3:文章着重写的是夹竹桃的品质及奇妙,所以结尾紧扣重点。
师:你们说得太棒了。看来季羡林爷爷不是遗漏了它的色彩,而是经过推敲深思后才写了这样一个看似简洁却不简单的结尾。所以,精彩的文学作品,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是作者的心血凝成,值得我们好好品味学习。现在,你们觉得“这样的色彩”这五个字是留还是去掉?
生(齐答):去掉!
课后,我细细地回味着,觉得处理得很成功。首先,尊重他们。我的学生在课堂上敢问,敢说,敢深思,这与我一贯主张的“自由”的教法分不开。我深深明白,心灵的自由是一切创作的源泉。其次,善于等待。当这个同学提出理由时,我没有立即否定,而是抱着认真倾听的态度去对待,即使那一瞬间我也不知如何回答,但我相信,只要给他们时间用心去深思,用心去体会,总会有发现,对我如此,对他们也是如此。最后,学会肯定。老师的肯定是最重要的。课堂永远不会完完美美,孩子的需求不可能与你的需求合拍合点。对待他们的思想、渴求,我们需要学会倾听他们的声音,学会肯定他们的所思所想,给予激励与肯定,他们才会有畅所欲言的。

三、 对话自由,唤醒心灵

卢梭说:“教育的真正自由表现在他所知道的一切,不是由于你的告知,而是由于他自己的理解,你要做的只是去唤醒他的好奇心。”课堂对话的有效性与学生的主动性、对话的氛围、教师的引导等息息相关。主动性才是首要条件,如果没有精神的自由,没有主体意识的存在,怎么可能形成真正的话语互动?
苏教版语文第七册《但愿人长久》中有一小节:“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师:同学们,读读想想,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可以先自由读,再互相讨论讨论后读。
(生自由朗读,再小组讨论。)
师:现在让我们来听听同学们是怎样读的。并说说你们这样读的理由。
生:(让语言在自由的土壤中不断生长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把“圆圆的”“这么圆”“这么亮”读得较重)因为我想突出八月十五的月亮特别圆,特别亮,才引起诗人思念亲人的。
师:你的朗读让我感受到了中秋之月的美好。其他同学有什么不同的读法吗?
生:我觉得“眼睁睁”“无情”也要读得重一些,因为这样,我觉得更可以体现苏轼想念亲人可又见不到亲人的无可奈何。
师:噢!那你读读看,让我们大家都来体会体会。
(生读)
师:你们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1:他读得很棒,特别是“眼睁睁”这个词,我仿佛看到苏轼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样子。
生2:我也觉得他读得特别好,我也想像他这样读这句话。
师:那好,请你也来为我们读一读,如果你能让老师在你的脸上“听”到读书的声音,那就更加了不起了。
(生脸带忧愁地读,读完后,其余学生禁不住鼓掌。)
平时我们总说,学生在课堂上无话可说是因为肚子里没货,其实不然。有没有话说,关键要看你是不是给了学生一个乐意说的“契合点”,这个点要能引起他们的共鸣,能让他们有想交流的,并主动展现出来。推动儿童言语灵性生长需要教师用心去唤醒、启迪与培育,需要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使儿童语言在语言文字的灵性中盘旋、碰撞,在自由的土壤中安家,最终实现滋长与升华。
作者简介:江苏省溧阳市文化小学语文教师,溧阳市语文学科带头人。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bowxlw/lw29523.html上一论文:探究隐喻在小品中的语言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