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论《数学教育学》课程改革与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807 浏览:10672
论文导读:
【摘 要】 本文在界定和阐述教师教学能力内涵与要求的基础上,论述了重在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数学教育学》教学改革方案与实践,主张将数学教育学课程划分为理论和能力建构两个模块,采用“个体经验+体验+案例+理论”相融合的方式进行建构,力求将数学师范生教学能力提升的目标落到实处。
【关键词】 教师;教学能力;数学教育学;课程改革;实践;深思
教师是播种人类文明,对学生启智、育德,助力于学生发展的人。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智力和知识的水平,但是中外学者的研究表明,一旦达到必要的智力和知识水平后,教师的智力和知识水平就不再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了,而是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师教学能力作为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动力量,同其他能力的获得一样,是在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形成、发展的。
数学教育学是高师院校里一门体现师范性的课程,它使学生获得数学教与学的理论知识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数学教学的基本能力。但是,由于学生缺乏对教学实践的体悟,对源自教学实践的教育理论觉得比较枯燥,不易理解;再加上我国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对教师的专业性认可度较低;当然与这门课程的授课方式不够吸引学生也有一定的关系,所以,课程学习成效不高。另外,过去对实践能力的关注聚焦在技能上,多追求的是一种形式上的模仿。事实上,对教学来说技能是能力下的产物。例如不对学生进行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就会陷入教案编写的技能训练,最后完成的只是一篇形式符合,环节完整的教案而已。但这种技能的获得对学生落实新课程理念的能力,对教学目标设计的能力……,甚至对教学的感悟与理解又有多少提高呢?因此,有必要在数学教育学课程教学中,尝试从教师教学能力的视角建构数学教育学的施教方案。

一、教师的教学能力的界定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具体细化为:掌握和运用课程标准的能力;掌握和运用教材的能力;选择、运用教学资源的能力;编写教案的能力;说课的能力;选择教法和指导学法的能力;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教学检测能力;教师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能力(学习能力、教育研究能力、教学创新能力、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二、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

对教师的教学能力的要求古已有之。在我国最早阐释教学理论的《学记》一书中就提出“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能博喻然后能为师”。“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其意为:只记忆、储存了一大堆知识还不能做教师,能灵活运用知识,懂得教学成败缘由的人才能做教师。而能灵活运用知识,懂得教学成败缘由都是教师教学能力的外显。 而且教师教学能力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价值和作用越来越被关注和重视。以美国为例,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盛行“能力本位师范教育”。在佛罗里达州支持的一项研究中,提出了教师应具有七个方面的一千多项能力。(《外国教育资料》1999年第6期)。1986年,美国50多个州的教育学院院长集体讨论制定的《霍姆斯协会报告:明天的教师》中在谈到专业教师的证书发放时,明确要求:“首先,他们(教师)要证明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标准化测验……不能很好地预言应试者教这些科目的能力”,“这和医学领域一样,做一个解剖学和生理学的好学生是一回事,懂得如何实施外科手术又是另一回事。”,就在这一年美国有37个州实行了在培养课程结束之前,或取得许可证之前的能力考试制度。[1]

三、数学师范生教学能力模块的界定

四、施教方案

数学教育学课程是师范类数学专业的学生必须学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特别,在范良火对职前教育对职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中所得到的结论,不能不令人思考。
本方案从教师教学能力着手,将数学教育学课程划分为理论模块和能力建构模块两部分。采用个体经验+体验+案例+理论相融合的方式进行建构。理论部分包括:课程理论、教学理论、新课程保准的研读。以教学理论为例,(1)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经历,深思什么是教学?(2)让学生体验将自己的擅长教给他人 ,反思这个过程总结什么是教学?怎样可以做好教这件事?(3)观看教学实录分析教师的行为,深思教师的“教”是如何起作用的?进一步提升对什么是教学的领悟(4)学习国内外学者对教学的诠释,结合课程标准的理念建构出符合当下教学实践的学生对教学的理解。这些理解将是学生今后进行教学实践的行为依据。能力建构部分包括: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了解,教师教学能力模块的介绍,教师能力模块的专项训练。把教师教学能力模块的介绍和教师能力模块的专项训练结合起来,采用案例分析的策略,首先引导学生认识到这种能力的必要,进而接受提升这一部分能力的相关知识的学习和训练。

五、实践后的深思

通过本方案实施后的反馈,可以收获:突破以往我们在师范生从教能力的培养是从技能的角度谈培养的局限性。例如三笔字的技能,可以通过临摹,反复练习,在每一次的书写动作中掌握书写的规律,习得一些“窍道”。但是,对教学活动而言,像制定教学目标,课堂导入,提问等行为,因为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施教对象、可利用的教学资源等差异,很难程式化,通过一些“规定动作甚至是套路”来模仿掌握。所以,从教能力一开始就把它们当做能力来培养。
其次,从能力的角度谈培养,可以一开始就让每个学生直面教学的复杂性,因为复杂,所以,要全面考虑其中的每个因素;因为复杂,要因“情”而变;因为复杂,不能照本宣科;因为复杂,总有缺憾;因为总有缺憾,必须查找理由,并不断的尝试改善,在改善中,积累了经验,提高了自己。帮助学生获得自我发展的内需,为今后的专业化水平提升奠定基础。
第三,学生获得的不再仅仅是看得见的,一些外在成长,更多的获得在思维层面。让学生的教学行为有依据,并为这种依据的获得而自觉的投入自己的实践和精力。也就是一个自觉的教育理论的需要者。特别在能力训练的教学中增加了一个阐述自己行为依据的辩论环节,培养学生作为专业认识的话语权意识。
与此同时,也发现了一些理由:能力的形成是一定生理条件和心理因素协同主要的结果。在生理机能具备的前提下,是心理活动的结果。论文导读:
而心理活动是看不见、辩不出的。因此,对同一个教学情境“悟”出的“产物”,从时间、过程、结果都不尽相同,要帮助他们获得“共同的视域”需要时间,所以,在具体施教的过程中,感觉体悟理论的时间与践行理论的时间不好把握,从意识决定行动的角度,重在体悟理论,但如果缺乏对这些理论的实践,这些理论很难得以巩固和修正。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是否可以打破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界限和单兵作战的格局,采用课程序列化、教学团队化的模式,打通课程之间的联系。就该课程而言,将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结合在一起都做为本课程的后续,这样。一是减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视觉疲劳。二是让学生获得不同教学风格教师的指导。三将教育实习真正变成教学能力提升的延续。让教学团队的老师循环介入每个学生的实习指导,就每一模块的内容进行有的放矢的深化。四是将实习调查报告和毕业论文的完成都作为教育研究能力提升的一个着力点做扎实。让学生获得研究体验,收获研究经验,为今后的教育研究的展开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罗树华,李洪珍主编.教师能力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黄云鹏(1968-)女,陕西西安人,副教授,研究方向:课程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