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研究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情感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4040 浏览:108051
论文导读: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情感教育应是教学的根本。正如著名教育家夏沔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而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文章不是无情物”,翻开语文教材,我们就可以感受到,那些文质兼优的名家名篇中充溢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同志亲友的深挚情意,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典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因此,在这些作品的教学中,我们不可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而必定要同时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只有在肥田沃土上,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呢?

一、创设积极情感氛围

好的作品有着优美的艺术境界,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是进行情感体验教育的重要途径。“入境动情”的导入就能一下子抓住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得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处在“我要学”的状态下愉悦地学习。而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他特定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的影响下的特定情感的表达。因此,在学生正要接触作品时,教师就抓住本教材的情感个性,巧设导语,引带入境。导语的设计要从情感出发,以情感作为敲门砖,以情击情,才能扣击心灵。那充满感情的语调、表情、心境,以及结合课文所做的提示性的语言、动作,会创设一种学习情境,会激活学生思维,会让学生产生期待。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比如我在教《故乡》一课就设置了这样一个导语: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故乡,我们都深爱自己的故乡,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写故乡、思故乡。赞美故乡风土人情的有之……抒发对故乡离情别绪的有之……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激动和欣喜的有之……鲁迅也是凡人,他一九一九年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感受又是如何呢,我们来跟随《故乡》中的“我”的足迹一起去感同身受一下吧……这样就激起学生带着情感去体会“我”回故乡的喜乐悲愁了。

二、善于表达内心情感

教师在学生心中有着崇高而神圣的地位,教师的情感就更能感染学生。因此,一方面,教师要给学生以亲切感、信任感,要对学生倾注全部的爱心,让学生感到教师可信、可亲、可爱;同时要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热烈高涨的情绪,绝不把个人不健康的情绪带进课堂,以免影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的作用。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要讲究轻重缓急的节奏、丰富多彩的内容、抑扬顿挫的语调、富于变化的语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以激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奕奕的眼神,声情并茂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与作者的感情真正实现沟通。另一方面,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必须用蕴含在课文中的高尚的思想感情,结合自己健康的真情实感去叩击学生的心弦,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具有魅力。

三、读出文章情感信息

“三分诗,七分读”是我国古代就有的说法。也就是说情感教育应寓于朗读训练中。朗读是以声音传达视觉信息的活动过程,而声音本身也是一种情感、一种形象。加里宁曾经说过:“没有任何人象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捕捉住一切细微的事情。”试想教师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那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能不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情感,能不产生销魂摄魄的效果吗?文章的多种风格,就决定了多种风格的朗读。朗读的语调、声音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它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重新释放出来。恰到好处的声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形象、作品的画面,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的闯进作品的意境中、作者的心灵里,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比如《沁园春雪》上阕要读的豪情万丈、下阕要读的居高临下、最后三句要读的意气轩昂才能体现作者伟大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心。《最后一次讲演》中以低沉的喉音平静的叙述李公朴的遇难,随之音量逐渐加大、音速逐渐加快。情感也逐渐由激动→愤怒→咆哮→自豪,这样闻一多先生当时爱憎分明的感情、闪光的泪花、悲愤的神情、有力的手势就如在眼前了。同样只有抱着掏心掏肺的心态、带着恳切无比的语气朗读才能体会得到《出师表》中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良苦……要使学生在读时读得真、悟的深,语文教师在课前还有一件重要事情要做,那就是广采博览,深刻透彻的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并把这一信息传达给学生。

四、语文教学出情入理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深刻阐明情感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因此在学生的情感得到一定的激发时要顺势引人课文深层次的学习中。将知识内化为学生自主思维的动力,提高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此时教学的重点落到学生对作品意境如何理解和让学生如何介入并创新思辨的层面上。教师或以解词析句为手段,或以剖析结构为依据,或以时空范围为线索┄┄都要披文入情,出情入理。抓住情感与情理的联系,引导学生多角度深思理由,丰富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从深刻领会作品创造的艺术意境,完成由情入理,寻文悟道的思维迁移。从而激起一种热烈的积极的审美愿望,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比如《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的“忧”“乐”情;《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悲”“恨”情,都是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中表现出来的“文感”“象感”“意感”“情感”来领悟起深刻的哲理。这样不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而且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例如教完《故乡》一文后,针对作者文后抒情,我布置一道题目:中年以后的“水生”和“宏儿”,让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的“情”,反衬封建社会的“恶”,起到了“课”尽而“情”未了的效果。让学生在愉悦中提高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bnjyyjxlw/lw19768.html上一论文:研究改革习题课教学,突***题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