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对于戏曲《牡丹亭》媒介传播及其变迁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4111 浏览:157660
论文导读:业化印刷的出现使戏剧文本大批量的被复制出来,从而使戏剧传播突破了时空的限制。《牡丹亭》的文本传播史是一部不断被改编的历史,沈璟把《牡丹亭》改编为《同梦记》。此后不久,徐日曦、凌初等人的改编本也纷纷出现。汤显祖未及见到明代《牡丹亭》改本,现存的有臧懋循《玉茗堂四种传奇》之

一、冯梦龙更定的《墨憨斋重定三

摘 要:现代传播包括报刊、书籍、广播、影视及电脑网络和移动通讯等。当代社会传播媒介的发达,对人类的文化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牡丹亭》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杰出代表,在不同时代的大众媒介传播下,体现出不同的传播特点和特定的变化形态。
关键词:传统戏曲;《牡丹亭》;媒介传播; 形态变迁
1007-0125(2014)11-0007-02
电影、电视、光盘、网络等丰富的媒体方式,以其更大信息量、更快捷、更直观、更方便的传播方式对传统文化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戏曲,在现当代的社会传播中,自然也不可避开的受到大众媒介传播的影响。传统的戏曲文化借助大众传播的力量,在新时期的审美形势下,促成了更广泛的传播,并不断衍生出大众传播环境下的新的表现形式。广播是对人的听觉器官的延伸,而电影、电视则是对人的视觉器官的延伸,电影戏曲、电视戏曲、新媒体下的舞台戏剧正是在视觉的范围上大大拓展了戏曲的表演空间。
汤显祖的《牡丹亭》作为戏曲经典曲目,具有卓越的思想和艺术成就。自其诞生后的四个世纪中,《牡丹亭》传播延续不断且形态多样。文本传播从明清开始就有了多种版本及其评点本和修改本,现代还有小说版的改本和外文改译本。舞台传播不仅有各种地方戏的移植和改编,而且扩展到舞剧、话剧、歌剧等形式。影视媒介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又为传统戏曲的传播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一、版式多样的文本传播

汤显祖创作出《牡丹亭》,最早通过文本的方式传播,印刷术的发明为《牡丹亭》的文本传播提供了有利的媒介基础,商业化印刷的出现使戏剧文本大批量的被复制出来,从而使戏剧传播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牡丹亭》的文本传播史是一部不断被改编的历史,沈璟把《牡丹亭》改编为《同梦记》。此后不久,徐日曦、凌初等人的改编本也纷纷出现。汤显祖未及见到明代《牡丹亭》改本,现存的有臧懋循《玉茗堂四种传奇》之一、冯梦龙更定的《墨憨斋重定三会亲风流梦》等。这些改编本对于《牡丹亭》主题的表达、人物的塑造和戏剧结构的安排方面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编,以适应改编本不同的功能和目的。
《牡丹亭》的国外传播主要是各种改译本。这部名著早在17世纪就已经开始了海外的传播,自20世纪以来,各种外文的译本相继出现。清初的时候,岩城秀夫还著有《汤显祖研究》,《牡丹亭》最早译成的西方文字是德文,1929年,徐道灵用德文撰写《中国的爱情故事》中有关于《牡丹亭》的摘译和介绍。《牡丹亭》最早的英译本是1939年哈罗德·阿克顿选译的《牡丹亭·春香闹学》。
由此可见,《牡丹亭》自诞生以来,就以强大的生命力被世人所传承,其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在不断的改编和传播中,不断的被解读,也正是由于各种改编版本的出现,推动了《牡丹亭》文本的大众化传播。

二、穿越时空的舞台传播

《牡丹亭》在诞生不久之后,舞台传播就紧随其后,而且对于戏曲作品来说,舞台演出是其强大生命力的充分表现。汤显祖自然主张舞台上的全本演出,将《牡丹亭》最本质的思想和艺术体现在全本演出当中,在明代其他的演出虽在原作基础上有所删改,但《牡丹亭》的大部分演出还是遵循原著。
著名小说家白先勇先生于2004年完成了《牡丹亭》的改编,使改编后的《牡丹亭》达到雅俗共赏的目的。白先勇将新版本的《牡丹亭》提炼得更加精简和富有趣味,符合年轻人的欣赏习惯。青春版《牡丹亭》作为现代舞台戏剧的演出,充分运用了新媒体环境下的各种传播手段,形成了昆曲《牡丹亭》独特的传播策略。苏州大学和南开大学的新闻发布会充分发挥了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牡丹亭》2004年6月14日在苏州大学亮相,全国媒体蜂拥而至,广为宣传,8000张票即刻被媒体记者、苏大学生以及南京、浙江、上海、北京、山东等高校闻风赶来的大学生抢空。《牡丹亭》借主流媒体舆论引导,一路高歌,从而成为进高校演出场次最多、最受欢迎的昆曲剧目。
2006年9月,青春版《牡丹亭》赴美国西岸巡回演出,在旧金山湾区、洛杉矶等地和加州大学校区公演12场,场场爆满,观众反应空前热烈,佳评如潮,昆曲首次在美国得到学术界及文化界的认可及推崇。《牡丹亭》在海外的传播,让国外的观众更多的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次跨文化传播的成功范例。

三、戏曲艺术的电影传播

戏曲电影是中国电影所独有的类型,是由当时社会的文化基础和时代特点所造就。戏曲电影的产生不仅给电影一个很好的发展契机,也给了戏曲一个广泛传播的平台,戏曲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戏曲电影满足了当时观众的审美需求。
《牡丹亭》被拍成电影,最早始于梅兰芳的《春香闹学》,《春香闹学》是比较早的戏曲电影,以及后来拍的《游园惊梦》。到了1961年,赣剧《牡丹亭》也被搬上了银幕。1980年江苏昆剧团的著名演员张继青主演的《牡丹亭》也被拍成了电影。
《春香闹学》就是属于客观记录舞台演出实况的戏曲电影,没有镜头的变换,更谈不上镜头的画面的表现。但是像后来梅兰芳主演的电影《游园惊梦》和建国后拍摄的赣剧《牡丹亭》电影以及张继青主演的电影《牡丹亭》,就是是导演把舞台上的戏曲作为艺术构思和艺术创造的材料,利用电影的特有表现手法,进行的再创造。到了九十年代,昆曲与电视的结合,在电视戏曲《牡丹亭》中则走得跟大胆、更多姿一些。

四、影像传播的形态嬗变

随着技术的发展,电视的迅速普及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信息的快速有效传播,舞台戏曲的转播,戏曲电影的电视播出,为《牡丹亭》在新的技术条件下,构建出一个有效的传播平台。电视艺术与戏曲的第一次联合是在1997年,昆曲电视剧《牡丹亭》的开拍,特技的应用、画面的精细化处理、蒙太奇的合理运用等都使得电视剧版的《牡丹亭》吸引了众多的受众。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bjxwlw/lw46470.html上一论文:简谈为传播学寻找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