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议App:涉藏对外传播新尝试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470 浏览:18901
论文导读:以独家藏地图片配以影像记录者讲述定格背后故事的多媒体英文电子画刊的形态尚未出现。综合考虑高清图片和口述历史视频的播放效果及用户体验,项目组决定以iPad版App“试水”。早在2009年,为纪念西藏改革50周年,北京周报社网络部就与陈先生合作推出过中、英、德、法、日五个语种的原创图集《TibetinPictures》(图说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爆炸性增长,各种移动应用程序(mobile application,简称App)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于西藏这个我国对外传播的重点题材来说,利用App随时随地的特点,开发制作符合外宣“三贴近”原则、符合移动互联网传播规律的新媒体产品,不仅能打开涉藏对外传播的思路,也能有效拓展传统纸质出版物、音像制品和互联网内容以外的全新平台。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北京周报社在2013年策划制作了Faces of Tibet(图?忆西藏)App,为2014年西藏改革55周年献礼。该产品是全球首款集独家藏地黑白图片与影像记录者口述历史视频采访于一体的多媒体英文电子画刊应用,旨在还原1959年改革前后的西藏在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生活等方面的风貌,为研究西藏历史的外国学者、对西藏社会发展感兴趣的外国读者和游客,带来丰富、立体的阅读体验。
产品于2013年11月11日登陆苹果应用商店(App Store),为iPad和iPhone用户提供免费下载;12月发布了优化更新版。截至2014年1月初,共有来自五大洲65个国家和地区的读者进行了下载,全球下载量突破了3000份;其中,法国、瑞士、印度、美国和泰国是除中国大陆地区以外下载最多的国家。
盘活历史资源
在传统媒体时代,“内容为王”的金科玉律依然适用于新媒体时代。北京周报社在涉藏报道方面最大的内容优势就是资深摄影记者陈宗烈拍摄的独家藏地图片。
现年82岁高龄的陈先生从1956年起在西藏工作长达25年,奔走于城镇、农村和牧区,用手中的镜头平实地记录了西藏这一段最为动荡的历史时期:平叛、改革、自治区成立以及此后西藏社会广泛而深刻的历史巨变。其发表的西藏题材作品曾多次获得国内外摄影奖项。1981年,陈先生调入北京周报社工作直至1994年退休。在1978年至2002年期间,他曾连续当选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
在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时代条件下,将陈先生的个人摄影作品制作成新媒体产品,服务于国家的涉藏对外传播,对于产品项目组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在征得陈先生本人对照片使用权的同意后,项目组开始对新媒体产品的App:涉藏对外传播的新尝试由优秀论文网站www.7ctime.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表现形式进行调研。
在传统传播领域,我国主流媒体的涉藏报道,无论是报章、杂志、书籍还是音像制品,英文内容少,导致我国在涉藏国际舆论战中丧失话语权、处于被动局面。在互联网领域,国内与西藏有关的几个主流英文网站以时政消息为主,未见历史图集。在移动互联网领域,虽然由谷歌开发的安卓操作系统比由苹果开发的iOS系统所占市场份额高,但苹果的iPad和iPhone一直以有口皆碑的用户体验傲视群雄。截至2013年5月底,苹果应用商店与西藏有关的iPad版英文App共77个、iPhone版App共93个,绝大部分是旅游文化题材;关于历史,特别是以独家藏地图片配以影像记录者讲述定格背后故事的多媒体英文电子画刊的形态尚未出现。综合考虑高清图片和口述历史视频的播放效果及用户体验,项目组决定以iPad版App“试水”。
早在2009年,为纪念西藏改革50周年,北京周报社网络部就与陈先生合作推出过中、英、德、法、日五个语种的原创图集《Tibet in Pictures》(图说西藏)。本人有幸参与其中,担任英文图片编辑;此次担任Faces of Tibet App项目负责人,如只是将原有图集从互联网上“搬到”移动互联网上,则“换汤不换药”且缺乏传播针对性。因此,必须对已有资源进行再挖掘、再加工。
项目组由中、美文字编辑、设计和技术共同组成。产品设计围绕“以人为本”做文章:产品名称Faces of Tibet比原图集名称更加人性化、更加抓人眼球。根据美籍编辑的倡议,产品标志采用陈先生在1961年拍摄的藏族妇女卓玛的笑脸特写,简洁而凸显时代感。产品以布达拉宫的红色作为主色调;由首页、使用说明页、目录页、多媒体视频集、产品简介和广告页组成。每页都有分享按钮,可以把内容都分享到国内外主要的社交平台,体现互动性。图片的时间跨度从1956-1990年缩小到1956-1961年;从原图集的206幅作品中精选了25幅黑白照片,以增强视觉冲击力、突出历史厚重感。内容页在设计上将全部入册图片的缩略图依次排列在西藏自治区区划版图上,同时标出西藏在中国地图上的位置,使西方读者更加明确地理概念。在图片顺序的编排上,刻意模糊时间,避开“大事记”,而是通过图片之间的内在联系,如,阿念法式、拉萨燃灯节、十世班禅为信众摸顶赐福等宗教文化题材,旧社会贵族奢靡生活与百万农奴贫苦潦倒的鲜明对比、平定叛乱与改革等社会题材,串联起来。经过重新编辑的图片说明,统一了体例,精炼了语言,将与图片相关的人物、社会、文化、宗教等背景知识内容作为拓展阅读。
针对西方读者的思维方式、阅读习惯和iPad的产品特点,项目组录制了陈先生讲述拍摄照片背后故事的口述历史,以“多媒体视频集”板块呈现了《传大昭》、《朵多》、《中国登山队首登珠峰》和《卓玛与乌金的故事》四段视频采访,并在相应的图片右下方添加转动的胶片动画进行提示。与以往视频采访直接由外籍员工配音不同的是,此次采访保留了陈先生的中文同期声,配以中英双语字幕,务求从人文角度出发,保证口述历史的真实性和现场感,为研究中国西藏历史的西方学者、藏学家、汉学家以及对西藏社会发展感兴趣的西方读者,立体讲述西藏和平解放前的历史、展现西藏社会发展的变迁。
启用“全媒体”营销网络
产品上线后,北京周报社引入了“全媒体营销”的概念,分别在新浪、Twitter、Facebook、YouTube、Vimeo等国内外社交媒体,英、中、德、法、日等多语种网站和《北京周报》杂志上刊发了产品宣传片、图文横幅条以及平面广告,通过与合作伙伴和相关机构的联系,营销推广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产品宣传片和口述历史系列视频上传至YouTube后,立即被国外网站Ch论文导读:
ina Letter Daily转载;上传至Facebook的宣传片及产品介绍,两天内收获280多个Likes(“赞”)、12644个浏览;值得一提的是,相当多的“赞”和浏览来自印度。
针对第一版产品的个别技术缺陷,如视频无法全屏播放、播放时无法显示时间等,产品项目组与技术公司及时沟通,在更新版中进行了修复并针对iPhone版进行了优化。适用于安卓操作系统的产品正在制作之中。
“我24岁走进西藏,在那儿工作了几十年。如今,我的一些年轻的同事们发挥了想象力,把我过去拍摄的一些图片资料做成了新媒体产品,我感到很欣慰。”陈宗烈先生在使用过产品后如是说。同时,他也表达了与项目组继续合作的意愿,延续独家图片融合口述历史的风格,推出《布达拉宫·1978》系列产品,内容涵盖建筑艺术、唐卡艺术等等,项目组不定期将相关产品制作成独立数据包更新。在形成一定阅读基础的情况下,将采取程序内专题资源收费及加载移动广告的盈利模式,最终形成涉藏多媒体英文电子画刊App系列,并搭建区别于期刊iPad版的移动应用类书架。
同志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因此,在涉藏对外传播方面,开发制作符合外宣“三贴近”原则、符合移动互联网传播规律的App不失为一种选择。(作者供图)
责编:吴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