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讨中医语言隐喻现象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2445 浏览:104198
论文导读:
【摘 要】研究中医学必须清楚中医学的语言,对中医学语言进行分析。中医学的基本思维特征为“取象比类”,中医语言存在着大量的隐喻现象。本文具体分析了中医语言中常见的几种隐喻形式,期望能为中医语言的诠释和中医英语翻译提供帮助。
【关键词】中医;中医语言;隐喻现象;认知;
1004-7484(2014)02-0730-02
中医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的文化结晶,经过数千年的医疗实践,它已逐步形成并发展成为一个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有人认为中医语言抽象生涩,在表达方面具有模糊性,令人难以理解。这是因为中医理论形成较早,古人只能用当时人们较熟悉的比较参照对象来分析人体和疾病,使得中医语言独具特色。中医理论在语言使用上常常采用取类比象的策略或某些修辞手法来辅助表达某些抽象的术语,使之具体化和形象化。因此,中医学在语言文字表述方面就是“取象比类”思想,具有隐喻性。
1980年,美国语言学家莱可夫(George . Lakoff)和约翰逊(Mark . Johnson)出版了划时代的著作《我们赖以存活的隐喻》。在书中,作者从认知科学这一全新的角度来研究探讨隐喻理由,认为“隐喻无所不在,不仅在我们的语言中,而且在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中。我们对人类的概念系统就是建立在隐喻基础之上的。”Lakoff等人系统分析了存在于我们思维体系中的隐喻概念体系,其理论认为隐喻是两个不同范畴的不同概念域:源领域(source domain)向目标域 (target domain)映射的过程。其中,目标域是比较抽象的概念,而始源域则是相对具体的,为人们所熟悉的。隐喻从本质上看就是始源域和目标域两个认知域之间的结构映射,即用一种事物去理解另一事物。国内外对隐喻的理论研究不断深入与发展,对我们认识中医语言的隐喻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策略。根据概念隐喻理论,我们可以具体分析中医语言中的种种隐喻现象。
中医理论中普遍存在的是方位隐喻,中医典籍经常用“内与外”这对方位词来表达“里与表”的抽象概念,表达疾病的病因病机,例如“内因”、“外因”、“外证”、“表证”、“里证”等。除此之外,还有“上-下”方位词用来描述疾病的病位及状态,如“胃气上逆”,“湿热”,“咳逆上气”,“心下有水气”等等。中医病位概念将“"内(里)-外(表)”、“上-下”等常用的方位词投射到病机领域而形成,描述疾病“证候”的病理位置,语言表达多采用隐喻式抽象概念。
中医学将身体看作是一个体积较大的容器,体内的一些部位或器官则被当作是一些体积较小的容器,也能够容纳具体物质或抽象概念,使得它们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病变能够得到理解与归类。大量的中医语言现象已经证明隐喻概念大多是参照容器概念而构建的,容器隐喻在中医语言中普遍存在。在中医典籍中,我们可以看到“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腰者,肾之府……膝者,筋之府……骨者,髓之府……”。
管道隐喻首先是由美国认知学家雷迪提出,认为其核心隐喻是“思想(或作用)是物体,语言表达式是容器,交际是传递过程”,对人类的思维机制和语言交际的本质进行了新的诠释。这种隐喻方式在中医理论中非常普遍,在中医典籍中经常有抽象概念被看作是具体的管道。对于三焦的描述,有“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三焦水道通畅,溺畅肿消”。对于与藏府一样无法直接观察的经络,中医典籍中的描述是“经者,径也;经之支脉旁出者为络”。管道隐喻从认知的角度看待人体相关的功能属性,使三焦、经络等抽象概念不仅变得形象生动,也易于描述和解释。
战争隐喻同样不容忽视,中医理论围绕着“疾病是战争”这个概念隐喻生成了一系列的语言表达。如人体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地点。外来致病因素(统称为邪气)和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统称为正气)是疾病涉及到的双方。在中医典籍中,“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真气益耗,正虛邪盛”这样的语言非常普遍。中医语言中的这些隐喻并非偶然或孤立,其认知基础是疾病和战争两者之间的相似性,它们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了“疾病是战争”这个基本的概念隐喻。
自然隐喻在中医语言中大量存在,古代的医学家们认为“天人合一”,强调人与天地、自然之间密切相关。在中医中,将自然界中天、地、水、火、风、寒、暑、湿、燥、火等表达各种自然现象的具体概念投射到抽象的认知域的情形很普遍。根据中医理论,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导致疾病外感病邪的统称,从认知的角度来看,中医语言在表达中医“六淫”概念时运用了自然隐喻的认知手段。
古人对父母,尤其是母亲的感情非常深厚。在人类社会中母亲具有生养、培育子女的作用,失去母亲则失去生活和情感的依靠。因此,古人们将这种对母亲的依恋也运用于中医理论的表达之中。例如,对于五藏之间的相生关系,中医理论一般将其拟人化为母子,常可见“母病及子”、“子病犯母”、“子盗母气”、“虛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等术语表达藏府在疾病过程中的传变规律和治疗原则,通过母子关系的拟人化隐喻,生动地表达了五藏之间的相互关系,令人易于理解和解释。
通过以上分析,中医理论具有独特的表述方式,中医语言含有丰富的隐喻现象。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理论为中医语言的诠释开辟了独特而崭新的研究视角,能够较好地阐述中医概念的建构过程,中医语言的隐喻认知特征等,有利于架起中医语言与现代语言沟通的桥梁。了解了中医中的隐喻现象,就可以为其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从而在翻译时注意转换语言形式,注意汉英语言体系的差异,理解和阐明其中的隐喻,选择最佳的目标语、等同语来传达中医精髓。
参考文献
[1] 李照国.中医英语翻译技巧[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2.
[2] 范春祥.隐喻视角下中医典籍语言特点及其翻译研究[J]. 时珍国医国医,2012,(11):2875-2876.
[3] 申光.中医学典籍的隐喻特征与厚重翻译法[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9,(4):20-22.
[4] 肖平.中医典籍的语言特点及其翻译的文化传真[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4):74-76.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bjwxlw/lw20174.html上一论文:研讨论高中物理语言中的四个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