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索中学生孤独感、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596 浏览:16610
论文导读:
摘 要:本研究主要探讨目前中学生的孤独感、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关系,拓展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采用UCLA孤独感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应对方式问卷对河南省濮阳市两所中学80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研究。
关键词:中学生;孤独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
Abstract:The study explor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loneliness, social support and coping style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developed the related research of the middl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800 students in two middle schools in Lanzhou. The students completed the UCLA loneliness Scale,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PSSS)an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CSQ)at one time. By SPSS10.0 statistical software for data processing.
keyword: Middle School Students;Loneliness, Social Support;Coping Style

一、理由提出

中学生是高等教育的预备军,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选拔中心,所以社会对中学生寄予了很高的期望。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高考竞争性越来越强,中学生面对着越来越大的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等,因此容易出现失眠、易激惹、情绪低落、焦虑、孤独等理由。因此,研究中学生孤独感、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的关系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作用。

二、调查研究

中学生是高等教育的预备军,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选拔中心,所以社会对中学生寄予了和高的期望。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高考竞争性越来越强,中学生面对着越来越大的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等,因此容易出现失眠、易激惹、情绪低落、焦虑、孤独等理由。
本研究将结合所做的研究分析中学生如何应对个体面对的困境和社会支持情况,这对于提高中学生的应对能力、增强其适应性、推动其身心健康发展等理由具有启发作用,为广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干预中学生心理危机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中学生孤独感在性别、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城市和农村、是否担任班干部、年级、班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与社会支持所有维度存在显著负相关,与求助存在显著负相关,与退避、自责、幻想和合理化存在显著正相关。这就说明,孤独感正逐渐成为中学生面对的一个心理理由,本研究认为产生孤独感的理由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去分析。主观方面,中学生的身理、心理逐渐发育成熟,迫切需要朋友等多种社会人际关系和情感来满足生理和心理的需要,然而一部分中学生由于性格、社交能力不足等理由,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孤独感。客观方面,中学生要面对激烈的高考竞争,考试和学习压力很强,家长对学生的内心压力不是很了解,这些因素使得一部分学生的情感需求不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满足,所以孤独感就产生了。强烈的孤独感有可能使中学生更加孤立自己,回避学习和社交活动,恶化了这种心理理由。
中学生孤独感在性别差异方面,女生得分比男生要高,但是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这个研究结果与有些研究者的结果相矛盾,本研究认为产生这种结果的理由可能是因为女生的感情比较细腻,在情感的需求上要多于男生,所以产生孤独感的可能比男生大。生源地方面,来自城市的中学生孤独感得分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但两者的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这种现象产生的理由可能在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生活阅历。城市的中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模式为4-2-1结构,城市提供为青少年的活动场所不多,很少接触同龄人,内心的活动家人无法理解,可能更容易产生孤独感。
女生在其他人支持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在幻想和求助上得分也显著高于男生。这个可能与我国文化传统和教育方式有关,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男性总是被赋予男子汉大丈夫的形象,要求男性要独立自主,刚毅坚强,这使得男生在处理生活和学习理由是更多地依靠自身,即使是想要寻求帮助,也会因为社会舆论压力放弃求助。
在退避上,来自农村的中学生得分明显高于来自城市的中学生,本研究认为这可能与生活环境有关,城市的中学生接触的信息量相较于农村中学生来说要大,对于理由的解决有很多办法,也比较自信,而农村的中学生在这一方面可能比较自卑,退避行为的得分就相对较高。
对中学生孤独感和社会支持进行的相关分析显示,孤独感与社会支持各个因子存在显著负相关。所以社会支持水平对孤独感有预测作用,对于中学生的孤独感理由,可以从他们的社会支持入手。对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本研究认为可以培养他们的集体归属感,让他们在集体中体会到支持,从而走出孤独,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孤独感与求助存在显著负相关,与退避、自责、幻想和合理化存在显著正相关。向他人求助的越多,孤独感水平就越低,退避、自责、幻想、合理化行为越高,孤独感水平也越高。本研究认为造成这种结果的理由可能是,求助时会与他人产生交集,在情感上得到了支持,所以孤独感水平相对会低一些。而退避、自责等则是把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理由得不到实际解决,理由带来的情绪体验也就没有消除,所以孤独感会越来越高。
社会支持中的家庭支持与理由解决、幻想、求助相关程度不显著,与自责、退避、合理化存在显著负相关。朋友支持与理由解决、求助相关程度不显著,与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存在显著负相关。其他人支持与理由解决、求助存在显著正相关,与自责、退避、合理化存在显著负相关。这说明社会支持越高,在面对理由是更倾向于采用理由解决和求助,社会支持越低则倾向于采用自责、退避、合理化等应对方式。这可能是因为获得社会支持多的个体在面对理由时会利用能利用的论文导读:著差异。女生在其他人支持上的得分要高于男生,存在显著差异。是否是独生子女在社会支持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是否是班干部在社会支持上不存显著差异(p>0.05)。不同生源地在社会支持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女生在幻想和求助上得分显著高于男生(p0.05)。应对方式在是否是独生子女上不存在差异(p>0.05)。退避在不同生
社会支持来解决理由,反过来,经常求助和解决理由的个体又会获得风度哦的社会支持。因此,中学生要充分利用身边的社会支持,积极面对理由。
三、结论
中学生孤独感在性别、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城市和农村、是否担任班干部、年级、班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女生在其他人支持上的得分要高于男生,存在显著差异。是否是独生子女在社会支持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是否是班干部在社会支持上不存显著差异(p>0.05)。不同生源地在社会支持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女生在幻想和求助上得分显著高于男生(p0.05)。应对方式在是否是独生子女上不存在差异(p>0.05)。退避在不同生源地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孤独感与社会支持所有维度存在显著负相关,与求助存在显著负相关,与退避、自责、幻想和合理化存在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中的家庭支持与理由解决、幻想、求助相关程度不显著,与自责、退避、合理化存在显著负相关(p<0.01)。朋友支持与理由解决、求助相关程度不显著,与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存在显著负相关(p<0.01)。其他人支持与理由解决、求助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与自责、退避、合理化存在显著负相关(p<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