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论新生代积极社会行为培养模式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870 浏览:14852
论文导读:;要结合子女的实际情况,鼓励子女独立自主的学习、生活,指导其确立相应的发展目标,引导其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失败。四、以强化个人自身修养为突破口,构建牢固的成就平台新生代大学生个体是积极社会行为的主体,应以强化个人自身修养为突破口,解决自我激励缺位的理由,构建牢固的成就平台。(1)坚持学习,
摘 要:新生代大学生是国家人力资源储备队伍的核心,他们的成长、成才对国家的长远发展作用重大。其着眼点不仅在于通过高等教育获得的专业知识,更在于践行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等积极社会行为的外部价值。文章从社会、家庭、学校、个人四个维度构建出培养新生代大学生积极社会行为的“保障—引导—支持—成就”四平台模式。
关键词:新生代大学生;积极社会行为;“保障—引导—支持—成就”四平台模式
1005-5312(2014)11-0242-01
积极社会行为是指在一定社会互动过程中发生的,个体自愿提供的,对他人、集体或社会有益并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积极社会行为具有明显的正外部性,有益于形成、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益于群体的稳定和持续发展,有益于减少社会成本、有效推进社会和谐的进程。而新生代大学生将担当社会重任,培养他们的积极社会行为具有更加深远的作用和价值。
新生代大学生积极社会行为不是由单一因素引起的,而是由社会、家庭等多维度、多层面的因素共同影响。针对这些影响因素,结合新生代大学生社会行为的特点,从社会、家庭、学校、个人四个维度构建培养新生代大学生积极社会行为的“保障—引导—支持—成就”四平台模式。

一、以塑造社会环境为突破口,构建良好的保障平台

社会环境是影响新生代大学生积极社会行为培养的重要因素,应以塑造社会环境为突破口,解决制度缺失、楷模缺失的理由,构建良好的保障平台。
(1)加强立法建设,加快立法进程,从根本上保障新生代大学生权益的维护。明确对积极社会行为的有效识别,降低践行积极社会行为的风险,诸如“老人遇险倒地扶与不扶”的疑问。
(2)加强社会舆论的引导,重点宣传践行积极社会行为的楷模。要利用各种媒体宣传楷模的事迹,为新生代大学生提供学习的榜样和素材。
(3)接纳更多社会工作策略的介入,为新生代大学生提供必要的生活帮助、心理辅导,指导他们开展情境模拟,探讨践行积极社会行为的具体方案。
二、以优化学校教育方式为突破口,构建有效的引导平论新生代大学生积极社会行为的培养模式相关论文由www.7ctime.com收集,如需论文.台
(1)加强建章立制,采用多种方式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为新生代大学生提供践行积极社会行为的路径引导。通过完善规章制度、倡导良好班风班纪、落实奖励机制、明确社会期望,引导他们形成积极社会行为。同时,以尊重他们的生活体验为前提,以主题宣讲、同辈探讨等为手段,加深他们对积极社会行为的认知。
(2)积极搭建实践平台,催化外在认知通过实践体验转化为内在行为约束的进程。带领学生开展校内、校外积极社会行为的实践,如定期组织公益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等,为他们提供体验、转化的渠道,帮助其在实践中学会爱和尊重,从而提高他们践行积极社会行为的自觉性。

三、以改良家庭教养方式为突破口,构建稳定的支持平台

(1)应坚持接纳、理解、关怀的原则,营造温暖和睦的家庭环境,为新生代大学生提供情感支持。尊重子女的兴趣和爱好,给予充分的信任和自由,避开过分保护和干涉、惩罚、拒绝的消极教育方式。良好的家庭氛围特别是母亲的情感温暖和理解能有效激励子女肯定自我,母亲的态度也能有效推进子女形成独立、协作等良好社交活动所需的能力。
(2)应坚持提升知识积淀和眼界,深入体会新生代大学生的文化氛围,扩展共同话语的边界,实现平等沟通。持续关注子女的生活、学习、工作状况以及思想动态,有计划的逐步交换意见,延伸共同话语空间。
(3)应有序释放子女活动空间,着力于培养子女的独立生活能力。放手让子女接触社会生活,让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经受磨练,增长才干,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允许他们自己做出选择,尊重他们的决定。避开给子女提出工作、生活等方面不切实际的期望,避开施加过大的压力;要结合子女的实际情况,鼓励子女独立自主的学习、生活,指导其确立相应的发展目标,引导其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失败。

四、以强化个人自身修养为突破口,构建牢固的成就平台

新生代大学生个体是积极社会行为的主体,应以强化个人自身修养为突破口,解决自我激励缺位的理由,构建牢固的成就平台。
(1)坚持学习,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内化为自我认知。应坚持学习理论和历史,从文本中发掘积极社会行为的外部价值;应主动学习践行积极社会行为之楷模的事迹,细心观察和体会普通人乐善好施、乐于助人等正能量行为,从身边发掘积极社会行为的作用。
(2)坚持体验,将从情境模拟中获得的愉悦感、成就感转化为现实参与的动力,逐步形成良性循环。主动参与以践行“公共服务精神”、“社会公益精神”等正能量为主题的宣传、实践、研讨活动;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以在践行积极社会行为中收获成就感强化“行为—体验”刺激反应链。
参考文献:
[1]寇彧,付艳,张庆鹏.青少年认同的亲社会行为:一项焦点群体访谈研究.社会学研究,2007.
[2]隆意.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培养.育人天地,2011.
[3]戴俊,朱小梅.团队组织的知识交流机制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bjshxlw/lw29473.html上一论文:试述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其我国化理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