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初中思想品德课社会调查实践活动深思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009 浏览:23589
论文导读:
摘要:知识源于实践,脱离实践的知识是苍白和肤浅的。本文结合笔者教学实践,通过陈述笔者工作中的点滴体会,希望能够启发大家对于目前初中思想品德课社会调查实践活动的深思。
关键词:初中教学;思想品德;社会调查
前几天,我们在一所农村学校听了一节初三思想品德复习课。教师上课的题目是《正视现实的压力》。那节课主要讲我国面对的人口、资源、环境理由以及针对这些理由的基本国策。内容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我国面对着严峻的人口形势,必须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第二层次:环境理由不容回避,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第三层次:我国资源相对紧张,要注重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可持续利用。
那节课内容条理清晰,而且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所以,我们看得出这位教师非常轻松和自信。
当公开课顺利地进行到“环境理由不容回避”时,教材中有一个活动平台要求学生“对自己所生活的周边地区环境状况作一个调查,看是否存在环境理由,并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倡议,写成调查报告,送交当地的有关部门”。按理说,如果这项调查活动能有效开展的话,课堂上的学生应该是积极善言、踊跃争先的。然而,出乎意料的事发生了。当老师询问调查结果时,教室里学生的气氛骤然发生了变化,原来的积极踊跃没有了,代替它的是一片沉默。片刻沉默后,有的同桌之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有的学生吐出舌头做出鬼脸,甚至还有的学生开始窃窃私语……此时,讲课的教师有一些慌乱。
我就近问了两个学生,问他们之前做没做过社会调查活动,他们都摇了摇头。其实,教室里的突变气氛就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只不过,那个有经验的老师还是在不太流畅的引导中,完成了教学内容。但是,此后生涩的课堂再没有了之前的活力!
这样的场景让我一下子想起了我在2004年上的一堂公开课。内容相似,场景相似,不同的是:当我意识到学生没进行社会调查,没写出调查报告时,我当着众多的听课老师,诚实地承认了自己工作的疏忽,并恳请学生与我一起进行周末调查实践活动。一点儿也没想到的是,当时的我就换来了学生如雷的欢呼和如潮的掌声。2004年的那堂课一直刻在我的脑海里,那一个小插曲引发了我深深的思索,尤其是那掌声似乎也彰显了学生的某种强烈的需求。
要写一份有质量的调查报告,确实需要一个如实而又艰辛的调查过程,没有调查,是没有发言权的。
为此在那个周末,我如约与学生一起做了一次调查。那天,学生来得真早,没有一个迟到的。我把全班学生分为四组,一组调查水污染,一组调查空气污染,一组调查固体废弃物,一组调查植被。尽管在分组上学生意见分歧很大,但最后还是分头行动了,每个小组之间隐隐地带着竞争的劲头。
我参与了调查空气污染的一组,因为他们要去一个偏远的小山村,我有点不放心。与学生一道,骑车来到河津市清涧镇何家庄村。我们把车子寄存在一户人家,步行爬上一个陡坡后,刺鼻的氨味扑面而来。远远望去,一个规模不算太小的工厂矗立在山间的一块平地上。我带领学生观察了这个工厂的烟囱,没有任何处理装置,一股股浓烟径直排到大气里,直冲云霄。尤其是那股呛人的气味,让人难以忘怀。班里一个学生的家就住在这里,借着这点优势,我让学生分头到村里访问了一些人家。回家的路上,学生已经全然没有了来时的兴奋。
走到山坡上时,正值阴天的午时饭间,学生眺望山下的小村落,看着家家户户的小烟囱,有些学生掏出纸笔,记了些什么。回到市里,我让学生坐在广场边,看看汽车的数量,体会尾气排放的污染。最后,学生聚集在我的周围,叽叽喳喳地表述了空气污染的种种理由,提出了一些治理污染的科学的倡议。
让我至今初中思想品德课社会调查实践活动的深思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难忘的是,调查固体废弃物的那组,我根本没有想到,他们会自己找到其中一个组员的家长(环保局工作),坐上了那天早上清理固体废弃物的车,他们不仅记载了固体废弃物的种类、来源,而且还了解了固体废弃物的处理策略。调查后,他们提出的倡议很成熟。
那节公开课后,我一直在深思考考:在我们以往的教学模式里,缺少的究竟是什么?
其实,我们已经把学生“格式化”,束缚了他们实践的天地。理想地认为他们很聪明,不用去发现、去观察、去实践就可以知晓世界。我们忽略了让学生实践的过程,也就忽略了让学生自主生成知识的过程,也就埋葬了他们很多的学习乐趣。
实践是认识的第一源泉,新课程强调思想品德课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活动,这将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推动其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我们教师应该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学会观察,学会体验”。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bjshxlw/lw27137.html上一论文:论政府、市场与社会三维视角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减乘”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