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8152 浏览:32156
论文导读:会,让学生成主角。事先要求学生搜集各自的心里话,以便于活动的顺利进行,目的在于提升学生在集体中与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我们选择一种什么样的教育,就为孩子选择了一种什么样的生活。”通过逐步完善“读、议、讲、演、评”的教学模式,把时间给学生,让学生成主角,让主角在活动中得到升华。

四、贴近现实生活,感受

摘 要:当下的课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要通过创设丰富的、灵活的、直观的、开放的学习形式,给学生大量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既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提高了主体参与能力。
关键词:小学教学;品德与社会;社会责任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涵盖了学校、家庭、班级、个人、国家、历史、地理、自然、人文、生物科技、生态环保等相关知识。任课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也必须与现代课程理念相适应。教师要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我觉得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提高自身素养,引领学生成长

“打铁先得自身硬。”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1)自身的专业知识要扎实,知识结构要更新,业务能力要提高;(2)教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提高。教师是课程标准实施的主体,教师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课程实施的成败。
我们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丰富其他相关学科知识。善于深思,勇于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和掌握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的规律和策略。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水平,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二、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成为主人

教学活动应是一种相互交往,在师生交融、生生互动中,通过多维信息碰撞,得到情感的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
课堂中的活动应是在教师指导或参与下的学生的自主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指导其行为,让学生成为主人,给学生更多的深思和自我感悟的空间。如,在教学《幅员辽阔的祖国》这一课时,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了我国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区的卡片,并让他们自己拼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图,这项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让他们记住了各省区的名字,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培养了他们的爱国思想。

三、把时间给学生,让学生成为主角

教材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挖掘和提炼有教育作用的素材,在学生最熟悉、最普通的生活情境中呈现理由,强调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从班集体中的小事入手,紧抓集体中常见的不良现象,如,在教学《我们的班集体》一课时,我们召开了“我的心里话”发布会,让学生成主角。事先要求学生搜集各自的心里话,以便于活动的顺利进行,目的在于提升学生在集体中与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我们选择一种什么样的教育,就为孩子选择了一种什么样的生活。”通过逐步完善“读、议、讲、演、评”的教学模式,把时间给学生,让学生成主角,让主角在活动中得到升华。

四、贴近现实生活,感受社会责任

《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让学生走进历史,在认识祖国辉煌历史的基础上,了解祖国遭受屈辱和人民顽强抗争的史实,进一步增进爱国主义情感。
校园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组织学生去校外调查、采访、参观、询问,然后作汇报交流。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感受社会责任。不断锻炼创新精神,积累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总之,《品德与社会》教学就是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情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推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做学习的主人,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推动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作者单位 辽宁省辽阳市辽阳县甜水满族乡水泉九
年一贯制学校)
编辑 张珍珍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bjshxlw/lw23330.html上一论文:试谈3~6岁幼儿社会技能发展及其家庭相关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