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析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深思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4199 浏览:157637
论文导读:是大学生所必须首先具备的能力。社会转型期部分大学生的学习能力较低,这些特点在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中尤其突出。首先,学习目标不明确。没有了以前完全指向高考的学习目标,很多大学生进入学校后不适应,学习目标模糊不清。有调查显示,只有31%的大学生在学校中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63%的大学生学习目标比较模糊,偶尔才制定
本文是河南省科技厅2012年软科学研究项目《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理由研究》的析出部分,项目批准号:122400450206。
摘 要:当代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产生了学习、工作、心理、人际交往等各种社会不适应理由,而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关系到大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和谐发展。提升高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需要树立适应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培养观念,完善以学生为本的适应能力培养机制,实施他教与自教相统一的适应能力培养模式,运用多样而可行的适应能力培养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适应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常超(1970-),男,河南省开封市人,河南工程学院人文社科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教育。
[]: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9--02

一、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内涵及重要性

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指大学生对大学生活以及社会生活适应性的强弱表现,是其独立处理日常生活与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达到他的年龄和所处社会文化条件所期望的程度,也就是其适应社会环境的和谐性和有效性。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和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政治结构、意识结构都正在发生着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我国社会亦处在由传统向现代剧烈变迁的过程中。社会转型期,大学生面对各种挑战,很多人产生了学习、生活、工作、人际交往、心理等各种社会不适应理由。培养大学生特别是高校院校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而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一)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要求

国家竞争理论认为,国家核心竞争力三元素为“人才、创新和制度”,人才排在第一位。如今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培养同现代化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展我国巨大的人才资源优势,关系到我国二十一世纪事业的全局。学校大学生是青年组织中最具有活力的群体,是未来经济命脉的主控者,是社会进步的导航者,是祖国建设的接班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如何,对祖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深思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国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而这些要求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显得尤其重要。

(二)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目的

人的本质是其社会性,任何个体都必须以一定的社会和社会关系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人只有通过社会完成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在社会上存活,也才能进一步创造和改造社会,使其适应自己的发展需要。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促使其适应社会生活,实现人与社会平衡发展,自觉履行社会角色而成为社会人的重要目的。

(三)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学校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社会转型期,我国的高等教育也经历着历史性的转型变化:由精英型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转型中,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群体优势不再:他们不再有宁静清高的塔,不再有特殊的社会地位和国家政策照顾。爱因斯坦曾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能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2] 在社会转型期,培养“专业化的人”、“单向度的人”、“科技动物” 的传统教育模式已不符合人才的成长规律。善于实践、勇于创新和全面发展是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根本要求,也是学校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存在的理由分析

(一)学习适应能力状况与分析

学习是创造和实践的基础,是大学生所必须首先具备的能力。社会转型期部分大学生的学习能力较低,这些特点在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中尤其突出。首先,学习目标不明确。没有了以前完全指向高考的学习目标,很多大学生进入学校后不适应,学习目标模糊不清。有调查显示,只有31%的大学生在学校中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63%的大学生学习目标比较模糊,偶尔才制定短暂的学习计划,学习动力不足;还有6%的大学生对学校学习始终处于混沌状态,惶惶而不可终日,久而久之就很容易出现厌学的情绪,如果调整不好,就很容易产生心理理由。其次,学习观念不正确。社会竞争加剧和思想的多元化混淆了大学生们对学习的一种正确认识,部分人肤浅的认为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挣钱”。最后,学习策略不正确。许多大学生学校之前阶段形成的接受性学习思维难以转变,学校中仍然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

(二)工作适应能力状况与分析

职业规划能力、专业能力、实践能力是大学生工作适应能力的重要表现方面,均存在欠缺。首先,职业规划能力欠缺。很多大学生对自己和社会缺乏深入分析与认知,加之不少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诸如对就业指导不足够重视、就业指导人员缺少专业性的教育和培训、基础设施和资金支撑严重不足等,很多大学生缺乏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职业方向与目标不明确。其次,专业能力欠缺。学校有些专业划分和设置过于狭窄,大学生专业技能单一;有些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大学生学到的东西社会上不需要,社会上需要的东西大学生又没有学到。有调查显示,受访的就业大学生中逾九成表示,自己在校学习的专业知识,真正在工作中用得上不足20%,工作后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用于掌握专业技能。由于大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与用人单位的期望值相差甚远,在已就业的大学生中,有三分之一的人因此而痛失工作。 最后,实践能力欠缺。杨振宁曾言:“在石溪的校史上,有些中国研究生的考试不敢讲是绝后的,至少是空前的。但是,考试以后要搞研究工作的时候,好像有些困难,甚至于有人觉得也许中国人的脑筋不能够做研究工作,就只会参加考试。”由于个人和学校教育等各种理由,我国大学生尽管能取得好的学习成绩,但很多人都是纸上谈兵,实际动手能力较差。

(三)心理适应能力状况与分析

社会转型期竞争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激烈的竞争中,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都面对着日益加重的压力,不可避开地会遇到各种挫折。而由于教育中的失误、大学生个性的缺陷、家论文导读:
庭环境的影响等理由,一些大学生对挫折与困境不能正确认识和坦然面对,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心理理由。他们往往在学习和生活中一碰到挫折与困境就唉声叹气、怨天尤人,轻则焦虑、自卑、抑郁、精神萎靡、一蹶不振,重则情绪无常,对生活丧失信心,甚至采取轻生的极端做法以求解脱。

(四)人际交往适应能力状况与分析

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扩大了,方式丰富了,思想和动机多元化了,这对其能力素质和交往技巧要求也更高了。部分大学生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出现了人际交往障碍,表现在:存在自卑心理,人际交往不主动、不自信;存在自负心理,自我感觉良好,高傲自大,过分自信;存在猜疑心理,对人常怀戒备之心,戴着一幅假面具与人交往;存在自我中心心理,待人处事中主要考虑自身的感受及自身的利益;存在封闭性,交往范围狭窄;缺乏人际交往知识和技巧等。

三、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途径

(一)思想层面:树立适应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培养观念

思想观念支配人的行为,决定人的发展方向。树立大学生正确和积极的思想观念是培养其较强社会适应能力的先决条件。首先,树立适应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思想政治观念。祖国发展了,个人才有可能发展。大学生要努力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和高素质人才,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次,树立适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道德观念。市场经济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有所抬头,大学生应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正确平衡工作和生活中的“义”与“利”。最后,树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竞争、合作、创新等观念。社会转型期,竞争环境越来越复杂,竞争内容的变化越来越快,竞争优势的可保持性越来越低,没有竞争能力势必会被社会淘汰,而善于合作、勇于创新是有效竞争的前提。竞争、合作和创新是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必定要求。

(二)制度层面:完善以大学生为本的适应能力培养机制

1、科学化学校专业及课程设置政策

美国学校的课程设置有两个重要特征。第一个是重视通识教育。美国的教育学者通过多方面的总结讨论发现,在学校进入化、大众化之际,学校重视培养大学生完整人格及多元的教学策略之余,与“人文”、“自然”、“社会”这三大领域相关的通识教育应该在学校发展的历程中受到重视。第二个是重视跨学科教育。现今跨学科课程在美国学校课程的比重越来越大,几乎是占课程计划的50%。我们应该借鉴美国经验,根据社会发展要求科学调整学校的专业,将培养目标紧紧定位在“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尽快转变“学校有什么专业就招哪方面的人才”的培养模式,避开因专业设置盲目而导致培养的人才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状况。同时科学化课程安排,在做好大学生基础知识教育的同时,强化对其综合知识的教育。

2、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升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的关键。学校要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一是心理预防机制,通过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心理理由专题讲座,建全大学生心理档案等形式针对心理基本健康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其心理理由抵抗能力,防止出现心理障碍。二是心理咨询机制,通过多种沟通交流形式对来访者给以心理方面的劝告、帮助、启发、开导,使其在认识、情感、态度、行为等方面发生变化,心理紧张和冲突得到缓解,从而保持身心健康,适应环境。三是心理治疗机制,请专家对少数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大学生(无法坚持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进行专业治疗,使其能正常地学习和生活。

(三)模式层面:实施他教与自教相统一的适应能力培养模式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的两个基本要素,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教育的整个过程。在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中,即要调动教育者的主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深思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7ctime.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观能动性,发挥其主导作用,又要调动受教育者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他教是主导,自教是关键,两者相统一符合现代教育的基本规律,也是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有效模式。一方面,学校应致力于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所需的各种能力。一是学习能力。学校要破除大学生为学习而学习,为文凭而学习的错误观念,培养其为自己、为社会、为人类而学习的正确观念;转变大学生被动式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培养其充满主体性的发现性和创造性的学习方式;转变大学生短期性或突击性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培养其终身学习、持续性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二是工作能力。学校要探索既具有时代特征又符合当代大学生个性特点的工作能力教育规律与模式,比如可以把工作能力教育纳入到课程体系,加强大学生的实践性教学,提高实验课和设计课程的地位,把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以及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有序地结合起来,强化大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学校要真正重视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工作,明确责任老师和指导形式,保障设施和经费支撑,长期、不间断的做好此项工作。三是心理抗挫能力。一切结果的根源常常不是事物的本身,而是有权对该事物作出不同评价与解释的我们自己。[7] 学校要经常教育大学生塑造积极的人生态度,树立顽强不屈的意志品质,锻炼独立自主的处事能力,学会正确、机智、灵活、自信地面对困境,不怕失败,敢于为了达到目标而百折不挠地同困难较量。

(四)策略层面:运用多样而可行的适应能力培养策略

模式是教育过程的整体设计,策略是教育过程的具体操作。在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中应灵活运用多种可行的策略。以下几种策略值得尝试。、互动的教学策略:通过提倡教学环节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应变性,通过提倡结论和思维方式的多样性,鼓励创新和求异,激励交流和辩论,允许个性发展,反对教学的单一性、专制性和一味的求同,使大学生由被动学习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导师指导策略:选取思想政治好、专业水平高、业务素质强的专业教师对大学生的专业学习、综合素质、个性发展和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通过运用论文导读:济科学出版社,2004.1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倡议.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P207.吴迪.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法制与经济,2010(5):136黄熠.大学生工作能力情况及用人单位对其可信度研究,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15):58上一页123
老师的威望和知识促使大学生适应能力提高。同辈辅导策略:由受过半专业训练并在督导下的大学生,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的互动交流,对需要帮助的同辈提供倾诉、支持或咨询的服务,通过与大学生联系最为直接和紧密、最有影响的同辈人传帮带作用促使大学生适应能力提高。拓展训练策略:通过拓展训练,使大学生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学会有爱心,学会竞争和团结,学会动手处理理由等,推动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适应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蒋慧工.国家核心竞争力三要素:人才、创新、制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11.
[2]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倡议[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

1.P207.

[3]吴迪.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法制与经济,2010(5):136
[4]黄熠.大学生工作能力情况及用人单位对其可信度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1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