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议论高碳艺术与低碳艺术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048 浏览:12550
论文导读:是纯粹的正价值、正能量;而就艺术能够给予人类主体的正价值、正能量而论,它们也同样不是整齐划一等量齐观的。依据低碳美学原理,即依据艺术作品所激发的自由情感质和量的差异,可将其分为陶冶型自由情感、沉浸型自由情感和感官性自由情感三种类型,分别对应着低碳艺术、高碳艺术和快餐艺术三种文本类群。低碳美学理念的创建及其
摘 要:美的本质在于自由情感。艺术客体较之自然客体更容易激发审美主体强烈的自由情感。根据自由情感的客体激发机制和主体心理效应,将其分为沉浸型自由情感、陶冶型自由情感和感官型自由情感,分别对应着高碳艺术文本、低碳艺术文本和快餐艺术文本。所谓低碳艺术就是在文本构成上以客观真实或主观真实为主要特质,以直观真实、超现实真实为基本辅助,在与审美主体互作中能够激发陶冶型自由情感,从而推动审美主体身心双重健康的艺术文本。所谓高碳艺术就是一类在文本构成上或基于双重互动不确定性机制;或内容虚假,并以种种耸人听闻的外在或内在形式元素为主要艺术特质,满足人类的猎奇心理;或诉诸成分,直接诱惑人类性本能,很容易激发受众沉浸型自由情感,从而导致审美主体精神障碍,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的艺术文本。快餐型艺术文本以直观真实和超现实真实为主要文本构成,对审美主体激发浅表性自由情感,但不至于对主体身心健康构成严重损害。
关键词:审美文化;艺术文本;艺术作品;高碳艺术;低碳艺术;快餐艺术;低碳美学
:A
在近现代西方学术传统中,美学一般被等同于艺术哲学,黑格尔等人甚至只把美视为艺术的属性;但按照自由情感美学和低碳美学理念①,艺术仅仅是美学研究和审美主体所关照的一部分客体。尽管如此,我们也承认艺术品较之自然客体更容易激发审美主体强烈的自由情感,因而更适合充当审美客体的一般等价物。这其中的理由也不难发现,那就是自然客体因为其与人类天然存在的难以切割、难以绝缘的现实利害关系,甚至自然客体本身就是人类赖以存活、休戚相关的一部分,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因而很难在与人类主体互作中激发出纯粹的自由情感;或者说,自然客体不是不能给予人类主体某种愉悦,相反,人类主体在存活和发展的大部分时间里其愉悦体验主要来自于衣食住行所涉及的功利性客体的刺激,只不过这些愉悦作为情感性质多数都是必定的,而非自由的。正是区别于自然客体的这些特征,艺术品在人类的审美生活中才突显出特殊而独立的价值来,这尤其彰显在它所激发的自由情感的质和量,它对一般审美主体的精神塑造功能在多数情况下都要远远大于自然客体。然而,我们承认艺术品的这种特殊而独立的审美价值并不意味着这种审美价值就是纯粹的正价值、正能量;而就艺术能够给予人类主体的正价值、正能量而论,它们也同样不是整齐划一等量齐观的。依据低碳美学原理,即依据艺术作品所激发的自由情感质和量的差异,可将其分为陶冶型自由情感、沉浸型自由情感和感官性自由情感三种类型,分别对应着低碳艺术、高碳艺术和快餐艺术三种文本类群。低碳美学理念的创建及其三大艺术类群的划分是在承认和尊重艺术生态多样性的基础上,构建百花齐放、自由竞争、和谐发展、有益于人类身心健康的新型艺术秩序的一次哲学尝试。文本试图论证这一新型艺术分析和分类模式的科学价值、历史价值和实践作用,并着重阐明低碳艺术和高碳艺术的本体特征。
一将艺术生态系统划分为低碳艺术、高碳艺术和快餐艺术三大类群是以艺术作品激发艺术主体自由情感的质和量的差异作为尺度的。这一价值论尺度毫无疑问首先是低碳美学理论的必定逻辑推演,具有不容置疑的学理根基。除了这一天然具备的优势外,作为一种艺术分析标准,它在艺术史上具有怎样的地位,或者说它较之其他已有的艺术分析标准有何特点或优势呢?从中外艺术理论史上看,常见的公认的艺术分类体系大致有四种:
第一种是模仿理论体系。这一分类体系源于西方文艺理论,最早见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其分类尺度是根据戏剧与现实的模仿关系,即模仿对象、模仿媒介或模仿方式的差异。亚里士多德认为:“喜剧总是模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坏的人;悲剧总是模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好的人。”②根据同样的原则,他区别了讽刺诗和严肃诗(包括史诗)。根据模仿媒介的不同,他又将史诗与喜剧、悲剧、酒神颂、竖琴乐、舞蹈、绘画等做了区别。看得出,模仿体系是一个分类尺度杂多、分类逻辑混乱的系统,存在着诸多内在的矛盾冲突。比如根据模仿对象的性质可以将诗分为讽刺诗和严肃诗,将戏剧分为喜剧和悲剧,但对音乐和舞蹈就不太合适。再比如,根据模仿媒介不同可以把大部分艺术形式区别开来,但事实上这样的区别是毫无作用的,因为无论是诗歌、戏剧、绘画、音乐还是其他艺术类型都是一般社会大众天生就熟知的,根本无需后天艺术分类知识的帮助。第二种艺术分类体系是喜剧、悲剧和正剧体系。准确地说,这是模仿体系的变种,主要依据模仿对象(以艺术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为尺度)的品格及其命运结局来划分,其适用范围较窄,最初仅限于戏剧、诗歌范畴,后来被扩大到小说和当代影视艺术。这种分类体系不适用于对音乐、舞蹈、绘画、新兴的多种数字艺术的分析,且跟第一种分类体系一样,只是一种艺术形式尺度,而不是价值标准,据此无法判断一个具体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我们不能说悲剧的审美价值高于喜剧,也不能说小说的审美价值低于音乐。第三种是雅俗体系。这一体系将一切艺术划分为高雅和通俗两大部落,看似简单明了,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个体系存在着天然的学理缺陷,即其分类尺度模糊不清,很难掌握。究竟什么样的艺术称得上高雅,什么样的艺术称得上“通俗”从来都不是一个容易说清楚的命题;一般认为普通大众看不懂的、难以理解的,只适合于部分专业人士和社会精英人士的艺术可能比较接近于高雅艺术这个称谓;而那些适于一般大众欣赏的,或容易被一般大众所理解和接受的艺术比较接近于通俗艺术这个说法。这样看来,雅俗体系仅仅是一种经验尺度和惯例尺度,很难掌握。另外,雅俗体系也算不上一种价值标准。我们不能说高雅艺术就一定是审美价值很高的艺术,也不能说通俗艺术就是审美价值较低的艺术。除此之外,在艺术生态系统中,除了高雅艺术和通俗艺术之外,是否还存在着一类介于两者之间的艺术类型呢?从我们的经验看,这种情况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定的。比如像当代影视艺术就很难说是纯粹的高雅艺术或者纯粹的通俗艺术。因此,雅俗体系作为一种惯例标准可以存在,但作为一种严格的美学尺度缺乏学理根基。第四种是精英—大众体系。这一体系同样也是一种二分法,即将艺术划分为精英艺术和大众艺术两论文导读:
大类群。从表面上看,这一分类体系所采用的尺度是明晰的、容易判断的,即以艺术对象——审美主体——的社会身份或社会地位作为艺术分类的标准;但严格推敲起来,一个人的所谓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在很多情况下仍是很难判定的。说一个农民是大众的一员可能没人质疑,但能说一个国家公务员就是社会精英吗?具体到艺术欣赏和判断,一个科学家的艺术趣味就一定超越一个普通农民或工人吗?我们大概可以说艺术家和艺术研究者是一些艺术领域中的精英人士或专业人士,但即便是他们,其艺术趣味就一定有别于一般的社会大众吗?如果在艺术对象的定位上如此难以把握,那么艺术创作和艺术生产显然就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同样的一点是,除了精英艺术和大众艺术,是否还存在着兼容精英和大众的艺术类群呢?该体系另一个与第三个体系同样的天然缺陷是无法判断艺术作品的价值高低。谁敢说精英艺术的审美价值就一定高于大众艺术呢?除了以上四种常见的艺术分类体系外,还有一些普适性较小的或者适用范围较窄的体系,比如文学系统中的纯文学—市场文学划分、电影系统中的商业电影—艺术电影划分、绘画中的古典派—现代派划分等等。尽管它们各有特点,但基本上都存在着类似于第三种和第四种分类体系的某些弊端。总的看来,迄今存在的多种艺术分析和分类体系各具特点,对于人们认识和欣赏艺术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帮助,但它们或者因为评判尺度杂乱而降低了评判标准的普适性,或者因为评判尺度模糊而给出了一个难以把握的艺术秩序,或者因为评判尺度有天然短板而无法全部覆盖整个艺术生态系统。除此之外,他们还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弊端——无法对艺术作品进行有效、可靠的价值判断,而在我看来,对于艺术品的价值判断对于审美主体来说才是最有作用最核心的命题。掌握和正确运用一个普适性的艺术价值判断尺度才能保障人类主体随时在艺术实践中做出有助于自身身心健康的理性选择。低碳美学和低碳艺术体系的创建恰好以其鲜明的价值坐标填补了上述各种艺术分类体系中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