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阐释领导识人用人艺术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020 浏览:18398
论文导读:民如子、为政清廉的官吏,使清朝初期国泰民安、繁荣昌盛,为“盛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四、人才的使用“知人善任,用人不疑”是康熙基本的用人之道。国君正确选才用人,进贤退不肖,可以选出治国安邦的良才,从而达到国治民安的盛世。反之,用人唯亲,近谄佞而害贤能,则国乱身亡。所以,康熙在用人上特别注意谨慎选才。
【摘要】康熙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一位具有雄才大略和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本文试从其识才、选才、用才、治才等方面浅析康熙的人才观,既而管窥领导的识人用人艺术。
【关键词】康熙 人才观 领导艺术

一、人才的重要性

康熙认为:至治之道,首重人才。
治国安家,得人也。亡国破家,失人也。人才之于国家,得之则安,失之则倾。大凡重视人才的统治者,无不强调人才的重要性,尤其是征战时期,更是用人之际。清王朝是在尖锐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中建立的,建国伊始便面对着政局动荡、经济破产、民生凋敝的局势。在这个非常时期上台的康熙,是一个有作为的统治者,他深知要结束这种局面,巩固满洲贵族的统治,不网罗人才,选贤任能,根本无望。
康熙治国的史实,就充分阐明了“用贤”的重要性,表明了他推行“贤人治国”的意愿。姚启圣在耿精忠叛变时才是知县,几年中就被升为布政使,不久康熙又提升他为福建总督。当康熙看到姚启圣第一次奏报恢复福建地方和整顿军队的方案时,高兴地说:“闽督今得人。”姚启圣出色地完成了康熙收回台湾的第一步计划,设“修来馆”招抚了大批郑经部下,安定了地方,使得清军第二次成功攻取厦门、金门,郑经退回台湾。启用姚启圣所取得的战果,为收回台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进一步证明了人才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二、选才的标准

康熙认为:凡为臣子,必须才德兼全。这里的“德”,就是忠于职守。所谓“才”,主要是指维护本阶级统治及其从事本阶级的经济、政治建设的能力。它包括一定的学识、政治活动能力、处理事物的技能技巧及策略方式等。
那么,康熙的人才标准是什么呢?他的选才标准是“德才兼优”。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翰林院学士,职任关系最重,必学行兼优,方为允当。”其中“德”的内涵,主要包括两方面:首要的是“忠君循分”,其次是“洁己爱民”。“忠君循分”就是忠诚君王,履行本职工作。

三、选才的策略

康熙重视人才,并且也有一套选才的标准,当然在具体选才时策略多样,以尽可能网罗天下英才。
他一面系统地、积极地培养,一面到处收罗。特别以“崇儒重道”之名,广泛收揽汉族知识分子,且惟恐其收罗不广。
第一,科举考选。通过传统的科举考试是康熙选才的主要策略之一。从三年一次的科举考试中,他选了一批又一批人才,充实了他的统治机构,推动了官吏的代谢。
第二,廷推保举。他经常号召京官与督抚各举所知,招来贤能,参劾不肖,并以此定臣僚的优劣。他说,假如一个官吏所举之人都很好,举人者便是“实心为国无私之贤臣”,如所举之人好坏皆有,举人者便是“心虽为国”,但“识鉴未到”;如所举之人皆“贪污行私”,举人者则“大玷为臣之义,不可一日容于世者”。
第三领导的识人用人艺术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省访察吏,超擢人才。通过巡视、访问观察,在政治实践中选才,也是康熙常用的发现和选才的策略。于成龙是清代著名的清官,他就是康熙巡视时,从知县中发现,旋即提拔为巡抚的,后来升任总督。
第四,明察暗访,收罗川泽佚士。康熙对隐伏之士,多方征求。不仅诏请,而且,他每次巡视省方都不放过机会,千方百计地察访和罗致才士。如他南巡到苏州时,将当地举人吴廷桢、顾嗣立等人诏请到内廷供职,后来这些人在康熙的主持下编写了《广群芳谱》、《佩文韻府》、《历代诗余》等书,为中国文化的发展作出相当的贡献。
康熙在选拔人才方面的许多独特见解,及其启用的一大批德才兼备、勤于政务、爱民如子、为政清廉的官吏,使清朝初期国泰民安、繁荣昌盛,为“盛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人才的使用

“知人善任,用人不疑”是康熙基本的用人之道。
国君正确选才用人,进贤退不肖,可以选出治国安邦的良才,从而达到国治民安的盛世。反之,用人唯亲,近谄佞而害贤能,则国乱身亡。所以,康熙在用人上特别注意谨慎选才。对于有争议的人才他亦敢任用。有争议的人,常指优点缺点都很突出的人,这种人多恃才自傲,但往往是这些人能带来新的观念和变革,尤其是面对危机之时。
康熙二十二年,施琅奉命率领水师2万余人,战船200余艘,进击台、澎,经过几天奋战,大败澎湖守军,郑军主力悉数被歼。施琅占据澎湖后,对郑军实行招抚。郑克塽见大势已去,遂同意归附清廷,实现了和平统一,施琅为此立了大功。施琅的成功离不开康熙的支持与提拔,这对施琅来说有着特殊的作用。因为施琅是个降将,一部分大臣对他有偏见,这也增加了康熙对施琅的了解和任用的困难。但康熙能够比较客观地去看待施琅,使施琅有机会为国家建功立业,此可谓“千古用人之法”。

五、人才的管理

“端本澄清,源清流洁”这是康熙管理人才的基本思想。
康熙一生,投入颇多的精力研究吏治、整饬吏治。康熙把吏治和民生紧密连在一起,认为“民生不遂,由于吏治不清。长吏贤,则百姓自安”。
第一,重点考察高级官吏。察吏的重点对象是权重位显的高级官吏。其中主要是在京二品以上部院堂官和地方大员总督、巡抚。“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应有忧患意识,防范于未然,所以,必须把高级官吏管理好。
第二,奖廉与惩贪。这是康熙察吏的重点内容。为了倡导、扶持清廉,康熙一向注意在总督、巡抚等地方大吏中发现并培养清正廉洁的典型,大肆表彰白官,澄清吏治。
他发现和表彰的第一位清官,是曾任两江总督的于成龙。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四月十八日,于成龙病世。将军、督统等大僚查看其遗物,唯竹箱中一件丝袍和床头几罐咸菜。康熙闻之,感慨万千,称其为“天下廉吏第一”。
对于清官,康熙褒奖有嘉,而对于,康熙严加惩治,绝不手软。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三月,发现“河工诸臣,一有冲决,但思获利,迟至数年徒费钱粮,河上毫无裨益”,认为根源在工部。他亲自主持,经数年清查,终于证实工部至尚书、侍郎以至分司官员,从上到下是一个大贪污集团。
康熙的人才观在当时所达到的高度,所取得的成效,实令后人敬仰,是领导识人用人艺术的典范。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bdlw/lw4166.html上一论文:简析惩罚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