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文似看山不喜平,尺水兴波回味深-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3960 浏览:59330
论文导读:深沉、有力!读到最后,你就可以明白:前面的“抑”,正是为着后面的“扬”。“抑”是手段,“扬”是本意,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欲扬故抑”,才使得文章高扬、有力。二、巧设悬念法“妙手著文章”,是一种令人羡慕的境界。文章之妙在于要善于“揉直使曲,叠单使复”,要避免一竿子到底,水平如镜,连一圈涟漪也没有。尤其是
《李觉出身传评语》中有这样一段话:“文似看山不喜平……惟壑谷幽深,峰峦起伏,乃令游者赏心悦目。或绝崖飞瀑、惊心动魄,山水既然,文章正尔。”这是对人们阅读心理、审美要求的一个合乎规律的总结。“平”即“直”,“直”则“板”。直露、呆板就很难动人。林纾在《春觉斋论文》中也说:“为文不知用旋绕之笔,则文势不曲。”所以,叙事性文章的审美要求,不是“小巷赶猪——直来直去”,不是“作直头布袋”,一气“倒出”,而是在情节的设置上要起伏多变、婉转生姿,像“黄河九曲”一样,斗折弯转、腾挪跌宕。特别是短文章,情节更要讲究“尺水兴波”“纸短味长”。
怎样才能做到“尺水兴波”“纸短味长”,将平淡平凡的事写出波澜,写出韵致呢?具体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欲扬先抑法

作文之道,“有开必有合,有唤必有应,首尾当照应,抑扬当相发。”(元·杨载《诗法家数》)“抑扬相发”的确是写作时常用的一种“技法”。所谓“抑”,就是抑制、贬低;所谓“扬”就是激扬、褒奖;“相发”,则是说文章要有“扬”有“抑”,相互生发,富于变化。而在“抑扬生发”中,最常见、常用的即是“欲扬先抑”一法。
如贾平凹的散文《丑石》。
文章开篇就写了那块“黑黝黝地卧在那里,牛似的模样”的丑石,它真是派不上一点用场:
于是,伯父家盖房,想以它垒山墙。但苦于它极不规则,没棱角儿,也没平面儿;用錾破开吧,又懒得花那么大力气,因为河滩并不甚远,随便去捡一块回来,哪一块也比它强。房盖起来,压铺台阶,伯父也没有看上它。有一年,来了一个石匠,为我家洗一台磨,奶奶又说:用这块丑石吧,省得从远处搬运。石匠看了看,摇着头,嫌它石质太细,也不采用。
它不像汉白玉那样的细腻,可以凿下刻字雕花,也不像大青石那样的光滑,可以供来浣纱捶布;它静静地卧在那里,院边的槐荫没有庇覆它,花儿也不在它身边生长。荒草便繁衍出来,枝蔓上下,慢慢地,竟锈上了绿苔、黑斑。我们这些做孩子的,也讨厌起它来,曾合伙要搬走它,但力气又不足;虽时时咒骂它,嫌弃它,也无可奈何,只好任它留在那里去了。
这都是“抑”,而且极尽“贬抑”之文笔。“人都骂它是丑石,它真是丑得不能再丑的丑石了”——这“抑”得还不够“份儿”吗?
但是,“终有一日,村子里来了。_个天文学家。”这是由“抑”转“扬”处。他一眼看见了“丑石”,眼光立即就“拉直?了——原来这是一块“陨石”,白天而降已有两三百年的历史了,是“一件了不起的东西”!正因为“它不是一般顽石,当然不能去做墙,做台阶,不能去雕刻,捶布。它不是做这些小玩艺儿的,所以就常常遭到一般世俗的讥讽。”
在文章结束,作者由衷写到:
我感到自己的可耻,也感到了丑石的伟大;我甚至怨恨它这么多年竟会默默地忍受着这一切?而我又立即深深地感到它那种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
这就是“扬”,而且“扬”得深沉、有力!
读到最后,你就可以明白:前面的“抑”,正是为着后面的“扬”。“抑”是手段,“扬”是本意,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欲扬故抑”,才使得文章高扬、有力。

二、巧设悬念法

“妙手著文章”,是一种令人羡慕的境界。文章之妙在于要善于“揉直使曲,叠单使复”,要避免一竿子到底,水平如镜,连一圈涟漪也没有。尤其是叙述事件,如果一泻无余,那就好似在一马平川上看风景,从头望到尾,叫人提不起兴趣。朱熹“文须错综见意,曲折生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能使文章“揉直使曲”,“叠单使复”的最好方法,就是设置悬念,即在行文的过程中,结下一个个“扣子”,一层一层,逶迤道来;一步一步,渐入佳境。作者成竹在胸,但一节一节抽出,使读者跟随作者的思路,渐次前进,直到最后,才领略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胜境。
如,《三国演义》中“用奇谋孔明借箭”这一节之所以让读者爱不释手,就因为作者在叙述事件时,设置了一个又一个悬念:周瑜藏起铁器工匠,而孔明偏偏不要造箭的材料,却向鲁肃借用船只、军士、布幔草束,这是为什么?三日内造成十万支箭已经紧迫得不大可能了,可孔明还接连两天不见动静,剩下一天如何能完成任务?而到了第三天,孔明一大早就密请鲁肃上船同去取箭,这十万支箭又从何而来?说是取箭,孔明却促舟前往曹营,船近曹操水寨时又令军士擂鼓呐喊,一旦曹操大军齐出,如何是好?这一连串的悬念使情节的发展峰回路转,变化莫测。
应该注意的是,文章悬念的设置,必须从文章内容的实际出发,都要服从表现文章主题的需要。讲究文章的曲折,并不是要无处不曲,更不能故弄玄虚,流于繁琐。

三、虚实结合法

正面、直接地写,是实写;侧面、间接地写,是虚写。虚写为实写服务,虚实相衬,文章也就显出波澜了。
例如,刘鹗的《明湖居听书》,为了突出白妞说书艺术的高超,先是虚写:老残在街上听到挑担子的说要去听书;到铺子里听到柜台上有人说要听书;自己提前三个钟头去听书,却没有占到位子;就是那些早已订了桌座的抚院、学院的贵人们也是提早几个小时到戏园;甚至有些人连饭都顾不上吃,匆匆忙忙在戏园里买烧饼油条充饥。
所有这些描写,有力地烘托出白妞说书的无穷魅力。好不容易等到开演,有人上来弹弦子,观众叫好声不绝于耳;一个姑娘演唱,已让人觉得“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以为观止矣”,但有人说:“她的调门都是白妞教的”;“她的好处人说得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她的好处人学得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这些侧面刻画,为白妞的出场蓄足了势,也吊足了人的胃口。最后才写白妞的出场,实写白妞,完整地表现她演唱的全过程。由于虚实结合得好,《明湖居听书》写得峰回路转,笔法变化多姿,极富艺术感染力。

四、多线并行法

就是在叙述事件时,采用单线或多线法构制情节,使矛盾冲突此起彼伏,故事情节回环曲折,从而使文章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行文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电影“蒙太奇”多线索“齐头并进”。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摘自:毕业论文摘要www.7ctime.com
在同一时间,就分别叙述了三个地点所发生的三件事情,一“经”多“纬”,极其巧妙地把同一时间,不同地点所发生的种种事情、“画面”,“交织”到了一起,论文导读:实生活本来应有许多曲折和变化,事有大小好坏,情有喜怒哀乐,景有动静荣枯,物有长短方圆。只要把握事物的常态、变态、偶然、必然,如实地、有层次地展现事物的矛盾冲突,把握事件本身的曲折性和复杂性,就能显示出一定的波澜。例如,《鸡毛信》所记事情本身较曲折,险境迭出,所以情节有起有落,文章富于变化。又如《鸿门宴》,作者在
纵横交错,生动地表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协作精神。
也可以采用几条线索“交叉并行”,时断时续,自然穿插。如《为了总理的嘱托……》,在第一节里,作者实际上同时叙述了三条密切相关的线索:一条是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在那个“动乱”的年代残酷迫害吴吉昌;一条是吴吉昌在那种险恶境遇中仍然不忘总理嘱托,坚持棉花实验;还有一条是广大群众对吴吉昌的同情和帮助。三条线索交叉进行,断续巧妙,文章曲折多姿。

五、写反常表现

如《项链》中,女主人公玛蒂尔德一心向往上流社会,可是她在舞会前的两次表现出人意料:见到请柬,她不但不喜欢,反而发怒;准备好舞服,她不但不高兴,反而发愁。这种反常的举动,牵引着读者去探究人物的心理和动机,从而使情节的发展出现波澜而不显呆板。
此外,还可以利用“事与愿违法”“往复三迭法”“感情起伏法”“误会掀澜法”“巧合兴波法”等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在技巧的运用上,可以采用某一种方法,也可以将多种手法结合起来,灵活运用。
另外,还要善于利用事物本身的曲折性、复杂性。一般说来,叙事性的文章,无论长短,都是生活的反映。而现实生活本来应有许多曲折和变化,事有大小好坏,情有喜怒哀乐,景有动静荣枯,物有长短方圆。只要把握事物的常态、变态、偶然、必然,如实地、有层次地展现事物的矛盾冲突,把握事件本身的曲折性和复杂性,就能显示出一定的波澜。例如,《鸡毛信》所记事情本身较曲折,险境迭出,所以情节有起有落,文章富于变化。又如《鸿门宴》,作者在布局上安排了几次大的起伏,极尽一波三折之妙,使情节忽张忽弛,跌宕有致,引人入胜。
技法的选择应注意以下几点:(1)对于“技法”来说,它是十分“丰富”的,也是十分“流动”的,且不要把它看“窄”了(认为就只有列举的这些),看“死”了(以为是凝固不变的)。(2)它不是脱离“内容”表现的,它必须紧密地、恰切地为表现思想内容服务,体现其对内容的“依存性”,也就是说,“技法的表达”必须和“内容的充实”并进,玩弄、炫耀“技巧”,不值得效法。(3)“技巧”的使用,妙在“有心”与“无心”之间、“做”与“不做”之间,要熟悉它(不了解是孤陋寡闻),又不显示它(使读者得“意”而忘“言”)。巴金曾说:“文学的最高境界就是无技巧。”运用“技巧”不着痕迹,方可达到写作的最高境界。
(作者单位 甘肃省渭源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