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东方主义理论视阈下《威尼斯商人》-工作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9174 浏览:83265
论文导读:
摘要: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世界各地的学者大多从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角度出发,探索莎士比亚巨作的社会、历史和艺术价值。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多种文艺思潮的不断涌现,学者们开始从多种角度对莎翁剧作进行再阐释。本文用萨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分析了《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与安东尼奥等基督教徒的关系,认为本剧现实地展现了当时英国殖民扩张的历史真实,而夏洛克和安东尼奥等的关系则是典型的殖民者和被殖民者之间压迫与被压迫、控制与反控制的关源于:免费论文查重站www.7ctime.com
系,其实质是东方民族意识的觉醒,是东方对西方的单级权力话语的反抗。
关键词:东方主义理论《威尼斯商人》夏洛克安东尼奥
:A

《威尼斯商人》是威廉·莎士比亚早期创作的代表作品,长久以来都被看作是莎士比亚人文主义精神的体现。世界各地的学者也大多从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角度出发,探索了莎翁作品的社会、历史和艺术价值。然而,随着20世纪70年代后殖民理论的出现,特别是萨义德“东方主义”的传播,学者们开始从后殖义的角度解读它。我们知道,莎士比亚生活的时代正是英国通过殖民扩张迅速崛起的时代,从一定程度上可以推知,《威尼斯商人》客观上体现了西方对东方的文化霸权。夏洛克和安东尼奥是两个完全对立的人物形象,他们对待金钱和朋友的态度是截然相反的。安东尼奥是莎士比亚笔下的主体形象,一个刻画得近乎完美的基督教徒形象,他慷慨大方,给别人借钱却从不收取利息,尊重友情而不惜牺牲生命;而夏洛克则是一个被丑化的“他者”,一个与西方审美观完全不同的他者。他爱钱如命,唯利是图,受到一点经济损害就想对别人加以惨无人道的报复。在莎翁笔下,似乎对他贪婪的金钱欲和残忍的报复心,人人都可以得而诛之。其实我们稍加分析便会发现,夏洛克的残忍的报复欲其实和他遭受的屈辱难于分开,他对安东尼奥的报复正是由于一再受到罪不应得的鄙视和凌辱而变成的疯狂状态,他所做的一切都只是绝地反击,而非任人宰割,以便洗刷那种堆积在他和犹太民族身上的辱骂和迫害所造成的恶名声。但即使如此,他也从不失去冷静,而是在合法的前提下同对方展开斗争。细想一下,剧中夏洛克这种人物形象的出现不是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是“东方”对于“西方”的专横在沉默中的一种爆发。

按照萨义德的观点,东方主义本质上是一种西方中心主义权力话语理论。在这种话语理论中,西方以自己强势的文化建构实现了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歧视,一种历史对另一种历史的控制,使得东方主义成为彻底的殖民话语。其实,西方文化的优越心理是来源于一种白人的自信,以及现代文明带来的经济发展优势。在萨义德的文化观中,帝国主义并不仅仅指统治遥远土地的宗主中心实践,不仅仅是一个国家控制另一个政治社会的有效整治主权,还包括理论态度。东方主义就是一切对东方贬损或美化(低估或高估)的权力话语。萨义德说:“它给予‘欧洲商人’”以‘堂堂正正搞阴谋的权力’。但是最重要的是,它使殖民地人民臣服了,其方式是,把他们排除在文化甚至白种人的基督教欧洲观念之外,使他们失去自己的特征,只是作为低等生物而存在”。从夏洛克一出场,我们便可以看出他在安东尼奥等人的眼中,只不过是“异教徒,杀人的狗”,他们甚至把“唾沫吐在他的犹太长袍上”。在剧中,一见到夏洛克,安东尼奥就禁不住想要“骂他、唾他、踢他”。安东尼奥之所以能说出这种殖民话语,首先因为他是通过西方这个单极的特权视角审视世界,并把世界从空间上划分为欧美(世界的中心和终极意义)以及非欧美地区。正如萨义德所描述的,这种殖民话语借助地理学科学的名义,设置了西方/东方、文明/野蛮、先进/落后、宗主/土著等等二元对立的系列概念,以文明和野蛮的分界线撰写了世界地理志。所以,身为犹太人的夏洛克有着东方血缘,他是野蛮的象征,是落后的代表,只能永远被排斥在白人世界之外。他是安东尼奥等人所永远无法容忍的人,他们用言语打击他,用行为孤立他。而在孤独与嘲笑中生活的夏洛克除了忍气吞声,就应该别无选择。其次,这种殖民话语基于西方文化源自天然的种族优势、与生俱来的文明进步、绝对正确的科学理性成为了衰落、愚昧、落后、奢淫的东方文化的拯救者,并将自己命定为世界文化的标度和惟一合乎标准的规范,强加于“非我族类”的东方。所以,当夏洛克不要一分利息地答应给他们借钱时,他马上就变成了“善良的犹太人”,而且是因为“这犹太人快要变做基督徒了,他的心肠变得好多了”。当第四幕第一场,文章的部分,安东尼奥为了展示基督教徒的“慈悲精神”,同意“从宽发落”夏洛克,但是有这样两个条件:“他接受了这样的恩典,第一,必须立刻改信基督教;第二,他必须当庭写下一张文契,声明他死以后,他的全部财产传给他的女婿罗兰佐和他的女儿”,罗兰佐是什么人?基督教徒!安东尼奥借助宗教的名义,说服夏洛克以自己马首是瞻共同促进威尼斯的和谐与繁荣。在这样有着“正义立场”的叙述中,夏洛克所代表的东方只能自卑于自己文化的落后,作为西方文化的忠实奴仆,被迫接受西方施舍和赐予的历史,沉默地配合西方对自己的文化殖民,而西方则在东方主义的话语建构中顺理成章地剥削或启蒙东方,行使自己作为主人的权力。其结果是,在西方人面前,夏洛克这个可怜的东方人,从物质到精神被剥夺得一无所有。威尼斯的法律也只是基督教徒的法律,西方人的法律。对于夏洛克,一个犹太人而言,那只是一纸空文。

东方是否会是一个永恒的缄默者?东方是否会进行反叙事?对于西方文化垄断的权力话语表述,东方是否会有所反应?萨义德在《文化与帝国主义》中给予了肯定的答复。他称《文化与帝国主义》的写作是对《东方主义》的延续和扩充。在这本书中,萨义德描述:东方将不再沉默,她正在“以遍布第三世界的声势浩大的非殖民化运动为顶峰”的方式对抗西方的控制;以遍及东方的文化抵抗运动完成自己对民族属性的诉求。迥异于殖民历史时期的沉默,东方世界出现了普遍的反抗帝国主义的历史经历。东方拒绝成为西方文化的他者,而主动追求民族意识的觉醒。围绕着帝国主义文化和对帝国主义文化的抵抗。夏洛克正是这样一个抗论文导读:
争着。他不愿选择沉默,哪怕是个人卑微的力量,他也要发出自己的声音。在第三幕第一场,萨拉林诺说他相信夏洛克是不会要安东尼奥的那磅肉的,夏洛克予以了有力回击;“……难道犹太人没有眼睛吗?难道犹太人没有五官四肢,没有知觉,没有感情,没有血气吗?他不是吃着同样的食物,同样的武器可以伤害他,同样的医药可以疗治他,冬天同样会冷,夏天同样会热,就像一个基督徒一样吗?……要是一个犹太人欺侮了一个基督教徒,那基督教徒怎样表现他的谦逊?报仇。要是一个基督教徒欺侮了一个犹太人,那犹太人怎样表现他的宽容?报仇。你们已经把残虐的手段交给我,我一定会照着你们的教训实行,而且还要加倍奉敬。”
接下来,第四幕第一场,在法庭上,夏洛克更是当中揭穿了“仁慈”的基督教徒所干的一些毫无“恻隐之心”的事情:
“你们买了许多奴隶,把他们当作驴狗骡马一样看待,叫他们做种种卑贱的工作,因为他们是你们出钱买来的。”
在法庭,这个由西方人操纵的场所,这些文明人却对他们自己的这些野蛮行径哑口无言,无力反驳。面对苦苦积攒的财产被西方人以法律的名义剥夺,夏洛克并没有摇尾乞怜,而是坚定地说:“把我的生命连着财产一起拿了去吧,我不要你们的宽恕。”根据萨义德的观点,任何文化都是杂交性、拼贴性的,不可能纯粹和单一,东方主义思维的要害就在于漠视这种杂交性、混杂性,而使其中的某个文化要素中心化并本质化,以至于对别的文化素构成了压制。因为没有一个人是单纯的,尤其是流亡的人。流亡的人是跨越国界、跨越民族、跨越种族和宗教的,这使得他同时也能超越这些或者有形或者无形的限制。每一个人都拥有对文化表述的权力,而每一种表述都因为各自的语境值得被尊重而非相反。因而,对于夏洛克这个失去家园,失去祖国,在白人世界的流浪者,他拥有对自己文化表述的权力,他拥有对自己宗教信仰的权力,如果能多得到几分关爱,少几分排斥,他还会这么“顽冥不化”吗?还是我们要求他必须盲失自己的本性,在沉默中走向灭亡。

综上所述,东方主义的本质是以东西方关系为基础,是西方带有强烈自我意识形态对“东方”进行文化研究的一部分,它无论是在公开的还是在潜在的政治意识和政治目的中,都具有难以消除的殖民性。东方主义表现了西方在意识形态领域上的话语霸权,是西方帝国在文化殖民方面的话语表征。因而《威尼斯商人》所反映的就是西方的权力话语,东方和西方之间的矛盾,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歧视,一种宗教对另一种宗教的压迫,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殖民,无论莎翁的本意是否如此。但在这冲突矛盾中,我们却更加看清了夏洛克与安东尼奥、巴塞尼奥、鲍西亚等基督教徒的关系,是典型的殖民者和被殖民者之间压迫与被压迫、控制与反控制的关系,其实质是东方民族意识的觉醒,是东方对西摘自:写毕业论文经典网站www.7ctime.com
方的单级权力话语的反抗。他就是莎士比亚创造的典型的早期他者的形象,他正是一个挣脱帝国主义束缚,寻求独立的他者,他再也不愿意成为“麻木不仁、任人宰割的原住民,而是以某种方式出现的此起彼伏的反抗”。夏洛克,是一个被迫害的民族的化身,一个被妖魔化了的犹太人;是一个受压迫者,但不是一个永恒的缄默者,他以自己的方式对抗西方的控制,完成了自己对民族属性的诉求。夏洛克是西方文化中的边缘群体,中的弱势群体,但也是一名反抗者。他敢于要求自己民族的权力话语,敢于对敌人发动反抗,他的执着和绝不屈服的勇气,对于现代的观众有一种不可言说魅力。从这一点上来说,夏洛克的民族意识是高尚而又庄重的,是值得我们尊敬的。夏洛克的出现绝非偶然,东方与西方的矛盾、宗教与种族之间的差异会造就无数个夏洛克!正如法农所言,“就涉及从民族意识向社会觉悟的转变,其最终目的并非是实现文化的平等,而是社会的平等,人的平等。”就此意义而言,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文化观,本身是一种价值观,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其功能在于动员全人类力量,推动社会的发展改革,追求不同群体在求同存异基础上的繁荣,共享一切文化成果,让夏洛克的悲剧不会重新上演。
注:本文系西安石油大学创新基金项目,项目号:2011QN028。
参考文献:
Charlton,H.B.Shakespearian Tragedy[M].London:Cambridge UP,1961.
[英]莎士比亚,朱生豪译:《莎士比亚全集》(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
[3] 张泗洋等:《莎士比亚引论》(上),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版。
[4] [美]爱德华·W·萨义德,彭淮栋译:《格格不入》,三联书店,2004年版。
[5] [美]爱德华·W·萨义德,单德兴译:《知识分子论》,三联书店,2002年版。
[6] [美]爱德华·W·萨义德,王宇根译:《东方学》,三联书店,1999年版。
[7] Edward.W.Said.Orientali:Western Conceptions of the Orient[M].New York:Pantheon Books,1978.
[8] 王岳川:《后殖义与新历史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9] [美]爱德华·W·萨义德,李琨译:《文化与帝国主义》,三联书店,2003年版。
[10] [法]弗朗兹·法农:《黑皮肤白面具》,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
[11] 王敏:《试论萨义德的文化观》,新疆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2006年。
作者简介:陈柯,女,1975—,新疆昌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工作单位:西安石油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