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青海藏族、蒙古族青年跨文化适应力对比研究-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2238 浏览:97274
论文导读:究藏族、蒙古族青年跨文化适应力的差异,为探索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力与教育之间的关系,对构建民族高校多元文化教育机制与发展模式提供借鉴。一、研究背景跨文化适应力作为人类学研究范畴,是指个体从一种文化转移到另一种与其当初生活的文化不同的异质文化中去以后,个体基于对两种文化的认知和感情依附而作出的一种有
通过对青海藏族、蒙古族青年跨文化适应力的调查研究,结果发现藏族、蒙古族青年的跨文化适应力总体上存在特别显著差异。其中,中学生在各维度上差异特别显著,大学生有差异但不显著;男性有差异但不显著,女性在各维度上有特别显著差异。研究藏族、蒙古族青年跨文化适应力的差异,为探索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力与教育之间的关系,对构建民族高校多元文化教育机制与发展模式提供借鉴。

一、研究背景

跨文化适应力作为人类学研究范畴,是指个体从一种文化转移到另一种与其当初生活的文化不同的异质文化中去以后,个体基于对两种文化的认知和感情依附而作出的一种有意识、有倾向性的行为选择和行为调整[”。个体在与其他文化相互作用过程中,适应不同于自己的母体文化时,在文化意识、文化态度、文化情感接纳及文化行为等四个维度有不同的反应,表现出不同的跨文化适应能力。
藏族和蒙古族是青海省的五个世居少数民族之

一、他们各有自己的民族语源于:论文提纲范文www.7ctime.com

言、文字、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长期杂糅共处在青藏高原这个多民族文化交汇、冲撞、适应和共生的地区,文化>中突和适应成为这一地区各少数民族成员必须面对的问题。藏族、蒙古族青年作为其民族群体的精英,与其他成员相比,他们在文化适应上表现得比较敏感,从民族地区进入都市上学,陌生的生活、学习环境、以汉族为主体的主流文化及其他民族文化,表现出文化上的差异与冲突,在学习与生活过程中面临着文化适应的考验。对于自我文化的变迁和对异质文化的适应问题,藏族、蒙古族青年的文化习性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对自我文化和异质文化的适应力表现出了哪些差异?文化适应力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和冲击?本研究从横向对比视角,对藏族、蒙古族大、中学生藏族、蒙古族男女青年的文化适应进行对比,深入分析藏族和蒙古族青年文化变迁的途径和对主流文化、对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适应力,探索民族地区高校不同文化间的适应途径,为构建开放多元文化教育机制与发展模式提供借鉴,促进民族的沟通与合作,将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生活在青海的藏族和蒙古族青年。藏族中学生被试来自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中学和在青海民族大学预科部震后复课的民族高中班藏族学生;蒙古族中学生被试来自青海省海西州格尔木市民族中学:大学生被试均来自青海民族大学、青海师范大学和青海大学的藏族和蒙古族学生。研究对象中,藏族被试共560人,其中,中学生227人,大学生333人,男生270人,女生290人。蒙古族被试共341人,其中,中学生195人,大学生146人,男生151人,女生190人。

(二)研究工具

本课题组成员根据课题研究思路初步确定调查问卷维度及各维度的具体项目,通过项目评估,集体讨论,初步形成施测问卷——《藏族、蒙古族大(中)学生跨文化适应力调查问卷》及《藏族、蒙古族大(中)学生访谈题纲》,测试前,检查了问卷施测项目语义表达的清晰性、简洁性和易懂性。大中学生的问卷采用相同维度和题目,只是中学生的问卷在表述上降低了难度。
制定好的调查问卷在小范围内进行施测,通过测试结果,对初始问卷进行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淘汰多重负荷或因素负荷过低的项目,编制正式的藏族、蒙古族青年跨文化适应力调查问卷。问卷由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情感、跨文化态度、跨文化能力4个量表32道题目构成。
(三)过程
采用分层随即抽样进行班级团体测试,被试一次完成两个量表的测试。整个测查过程由本课题组心理学、教育学教师担任主试统一分发、回收问卷。测查过程除调查对象和主试外,没有其他人员,答题卡采取不记名方式,问卷按照“非常不赞同、不赞同、说不清、赞同、非常赞同”1—5级评分,被试根据每道题目所描述的情况与自身的符合程度答题。数据用SPSSWindows(17.0版)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处理。根据数据的分析结果,对个别学生进行开放式访谈,与部分学生进行座谈和讨论,对访谈进行录音,将访谈内容整理成访谈笔录进行分析。
三、结果

(一)测验工具的信度与效度

信度分析:采用分半法对本次测验的内部一致性进行分析。本研究取样测试的总体分半相关系数为0.81。说明本次测验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效度分析:采取因素分析的方式对效度进行检验。经一阶段因素分析并加以方差极大正交旋转后,发现4个因子的因素负荷量介于0.713-0.906之间,表明此量表具有较高的结构效度,具有良好的鉴别力。

(二)藏族、蒙古族青年跨文化适应力的总体差异检验

对藏族和蒙古族青年的跨文化适应力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藏族和蒙古族青年在“跨文化意识”(3.60±0.46,3.50±0.44,T=3.196“跨文化情感”(3.19±0.43,3.11±0.43,T=2.651★★)及“跨文化态度”(3.35±0.46,3.53±0.46,T—5.880★★*)维度上存在非常显著差异。在“跨文化能力”(3.44±0.43,3.39±0.38 T=1.584)维度上没有差异。藏族青年有比较强烈的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情感,而蒙古族青年有比较强烈的跨文化态度。

(三)藏族、蒙古族中学生跨文化适应力的差异检验

藏族中学生(N=227)和蒙古族中学生(N=195)之间是否存在跨文化适应力的差异?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两个民族的中学生在“跨文化情感”(3.19±0.48,3.01±0.48,T=3.920★★。)、“跨文化态度”(3.18±0.42,3.55±0.49,T=-8.321**)和“跨文化能力”(3.45±0.44,3.29±0.36,T=3.930***)方面的差异达到特别显著水平,在“跨文化意识”(3.50±0.46,3.42±0.41,T=I.887)方面无差异。均值方面,藏族中学生的跨文化适应力均值除了“跨文化态度”外,其他三项均高于蒙古族中学生。
(四)藏族、蒙古族大学生跨文化适应力的差异检验藏族和蒙古族大学生在跨文化适应力的几个维度上没有明显差异,只在“跨文化能力“维度有差异(

3.52±0.36论文导读:

,3.43±0.42,T=0.144。),但显著性不高。均值方面,除“跨文化意识”维度表现为藏族高于蒙古族外,其他三个维度的均值蒙古族大学生高于藏族大学生。

(五)藏族、蒙古族青年男性的跨文化适应力的差异检验

以性别作为变量对藏族(N=270)和蒙古族(N一151)青年的跨文化适应力进行检验,发现两个民族男性青年在“跨文化意识”(3.53±0.48,3.48±0.47,T=1.199)维度没有差异,在“跨文化情感”(3.20±0.45,3.02±0.46,T=3.747)、“跨文化态度”(3.35±0.46,3.50±0.53,T=3.020"*)和“跨文化能力”(3.46±0.42,3.38±0.36,T=2.089)维度存在显著差异。均值方面,除“跨文化态度”维度蒙古族高于藏族男青年外,其他三项均值皆表现为藏族青年男性高于蒙古族青年男性。

(六)藏族、蒙古族青年女性的跨文化适应力检验

藏族(N=290)和蒙古族(N一190)青年女性的跨文化适应力在“跨文化意识”(3.65±0.42,3.51±0.43,T=3.612*★*)和“跨文化态度”( 3.34±0.46,3.55±0.41,T=-5.208★★0)维度存在特别显著差异,在“跨文化情感”(3.17±0.40,3.17±0.39,T=0.147)和“跨文化能力”(3.41±0.44,3.41±0.39,T=0.240)维度无差异。均值方面,藏族女性有较强烈的跨文化意识,蒙古族青年女性有较积极的跨文化态度。

四、讨论与分析

(一)藏族、蒙古族青年跨文化适应力差异及成因分析

藏族和蒙古族青年在“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情感”及“跨文化态度”维度上存在特别显著的差异。在“跨文化能力”维度上无差异。藏族青年有比较强烈的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情感,而蒙古族青年有比较积极的跨文化态度。
出现这些特征有以下原因:第一,青海省境内的藏族和蒙古族大多共处于省内的州县、牧区,民族交往较多。但由于人口基数不同,居住范围不同,在交往中各自的文化影响力量不同。藏族是青海省境内的世居民族之一,据2011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青海省藏族1375062人,占全省总人口的24.44%;大多数分布在果洛、玉树、海南、海北、黄南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主要从事牧业生产,其余少量分布在海东地区各县和西宁市各区县,主要从事农业生产。青海省境内的蒙古族共99815人,占全省总人_口的1.77%青海省有蒙古族自治地方两个,即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和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另外在海北藏族自治州内设有蒙古族自治乡4个。青海藏族、蒙古族、汉族之间的关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加上民族间的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语言、习俗、服饰等各个方面,特别是宗教活动和寺院教育的熏陶,青海蒙古族虽然使用本民族语言也通用汉族、藏族的语言文字。至今不少地区的藏族、蒙古族和汉族在语言、经济生活方面有许多共同点。有地区的蒙古族既懂藏语,还会汉语,有的蒙古族只会讲藏语(如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县的蒙古族)。有的蒙古族青壮年多数会讲本民族语言,但不识蒙文,有的甚至连自己本民怎么写论文www.7ctime.com
族的语言也不会讲。如在书写诵读和“蒙番学校”内主要开设藏文课,为研究佛理起见,佛教教义的陶融过程,都使用藏文本,就是书函往来,蒙古人亦用藏文(汉文)书写,把本民族的文字撇到一边。很少用或根本不用,本地蒙古人讲自己的民族语言,使用藏语和汉语。大分散、小聚居”的生存环境是蒙古族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蒙古族与藏族的杂居使得蒙藏文化交融共生,导致蒙古族与藏族边际在一些地区变得并不明显。蒙古族在社会生活过程中,其文化变迁较大,文化融合突出,对他文化的接纳较普遍,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蒙古族青年表现出较积极的跨文化适应的态度是可以理解的。
藏族原来信仰苯教,佛教自16世纪中叶传入藏区以后,这一异国他邦的宗教文化在青藏高原与当时已有深厚基础的苯教文化相互融合,使佛教在青藏地区不断地域化、藏化,最终形成了藏传佛教。藏传佛教坚持大小乘并重,显密双修。这是一种既有别于印度佛教又不同于汉地佛教的宗教形态。藏传佛教与藏族社会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根深蒂固。这是藏族文化对其他民族文化的适度吸收。以汉文化为主的中原文化和以印度佛教文化为主的异邦文化对藏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但藏族并没有完全汉化或异域化,而是始终保留着本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元素,这是因为藏族在学习汉文化和异域文化的过程中善于求同存异。在与他文化相处中,藏民族从一开始就主动与他文化寻求沟通从而实现某种程度一致的意识,借此营造有利于民族生存的文化氛围,藏传佛教就是文化求同的结果。但藏族在文化求同的过程中也善于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对他文化的借取和吸收有一定的选择,如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的相对独特性。求同优化了藏族的文化结构,促进了族际关系的改善;存异保存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这样的文化底色使藏族青年具备了强烈的跨文化适应的意识和情感,表现出了较强的文化适应和包容。

(二)藏族、蒙古族中学生跨文化适应力差异及成因分析

藏族、蒙古族中学生有相同的跨文化意识,但在“跨文化情感”、“跨文化态度”和“跨文化能力”方面差异达到特别显著水平。藏族中学生的跨文化适应力均值除“跨文化态度”外,其他三项均高于蒙古族中学生。说明藏族中学生的文化适应力较蒙古族中学生更具优势。
藏族和蒙古族中学生同属少数民族群体,从小接受本民族文化养育,在本民族传统文化中成长,获得了深厚的本民族文化习性,对本民族文化的情感浓烈。民族学校从小学三年级起接触汉语,使用汉文教材,开始接触主流文化,面对主流文化和母体文化的碰撞,他们更多地认同母体文化,在对主流文化的适应方面,有相似的跨文化意识是能够理解的。但是在青海高原,由于蒙古族原本是内蒙古草原的游牧民族,自落籍青海高原以后的几百年里,虽仍保留着一些独有的民族特色和风俗,但受邻近民族文化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蒙古族和藏族生活在共同地域论文导读:生活、生产方式相似,文化上的相互影响不可避免。在这种文化作用中,由于藏族人口多,藏传佛教对两个民族影响深远,故而藏族文化整体实力相比蒙古族文化要强大得多,藏族的文化受蒙古族文化影响较小,藏族青年固有的文化习性变化不大,而蒙古族成员受藏族文化渗透影响较大,蒙古族文化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迁,而藏族文化的保持相对较好
,地理环境相同,生活、生产方式相似,文化上的相互影响不可避免。在这种文化作用中,由于藏族人口多,藏传佛教对两个民族影响深远,故而藏族文化整体实力相比蒙古族文化要强大得多,藏族的文化受蒙古族文化影响较小,藏族青年固有的文化习性变化不大,而蒙古族成员受藏族文化渗透影响较大,蒙古族文化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迁,而藏族文化的保持相对较好。源于: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www.7ct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