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消费逻辑下末日传播娱乐化-设计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635 浏览:9114
论文导读:
1003-2738(2012)07-0323-02
摘要:末日传播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传统,主要反映了一种对于人类命运的忧患意识。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原本十分严肃的话题,也成为了一个被消费的话题。2009年,一部以末日为话题的电影《2012》的上映,引发了新一轮末日传播的热潮,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一次传播热潮的梳理,初步呈现在当前的消费社会下,末日传播呈现的娱乐化趋势。
关键词:消费社会;灾难传播;娱乐化
2012年,如果说起“大船”、“船票”你不知道的话,那你就真的“out”了。如今,和“2012”、“末日”乃至“船票”挂钩的宣传数不胜数:“山西太原一家餐饮店9日推出“诺亚方舟船票”限量派送活动,吸引不少顾客前往。”、“网友千元征集《2012》中诺亚方舟船票”、淘宝创意礼品“末日船票”……一家汽车网站更是打出了“末世情人节 送TA 2012年‘船票’”[3]的标语,以“船票”作比,兜售汽车。4月22日,在国内最大的搜索引擎百度一下“拯救地球”或者“2012世界末日”,电脑显示器页面将会震动,一阵地动山摇之后,会有一张“船票”飘然而出 ,船票上写着“2012不怕,绿色承诺,拯救地球”,而这正是“百度为了配合4月22日的拯救地球日推出来的小活动。百度的这一行为得到了大部分网友的支持与赞许。”[4]
然而,我们再退回2009年,却发现电影《2012》上映之时,其实备受社会争议,部分舆论还指责电影发“末日财”,道德上不受尊重[5],怎么两年多之后,电影中的核心元素不但没有汩没于茫茫商海之中,反而成了各个行业的嫁衣裳,堂而皇之地踞于广告,成为具有普适意义的宣传点呢?这之间经历了怎样的转换过程?这种转换又是如何实现的?说明了什么?

一、媒介镜像

李普曼认为媒体为大众呈现的是一个“虚拟环境”,经过从业者的筛选和加工后的新闻与原本的实体之间是存在差距的,当代美国媒介批评家托德·吉特林形象地将这种距离概括为“镜像”。《2012》的媒介镜像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电影公映前的媒体报道。

电影《2012》在全球同步上映的时间是2009年11月13日,6月下旬,该片的预告片,其中屡屡出现与中国相关的内容和镜头,所以媒体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对影片中中国元素的强调,也成为电影上映前期媒体报道的焦点之一。《华西都市报》对该影片的宣传中就辟出一节“中国元素运用最多”,对剧情进行介绍。[6]在影片上映前一天,金羊网更是以《致敬汶川“中国精神”拯救人类》[7]为题,着重讲解了影片中与中国有关的桥段。在上映前,媒体可谓是卯足了劲宣传中国卖点,以至于事后,有媒体报道称片中的中国元素并没有像宣传中那么多:“有不少影迷是抱着‘看中国人如何拯救地球’去看的,结果看完了却有强大的心理反差。……让影迷们觉得‘中国人拯救世界’之说言过其实。”[8]

2.第二阶段:电影公映时引发的争论。

1月13日零点,《2012》在全国首映,当天上午,人民网就刊登了一篇文章,编辑多方搜集专家的观点,从科学角度逐一驳斥影片中对末日预测的荒谬[9]。这一篇反应迅速的文章很快将民众的注意力从单纯的影片或者爱国主义情结上转移到了影片的核心——人类的末日上。也使得对影片的讨论不再仅仅局限于电影本身,真正意义上的话题性得以显现出来:“这一问题的本质已经从地震等各种灾害走出,走进社会,走入公共视野,最终化成一个如何疏导社会心理、如何维护社会稳定的公共命题。”[10]
对于影片带来的社会效应,专家方面做出了种种辟谣,试图从科学的角度来证明电影的虚构是站不住脚的,以平息影片造成的社会恐慌心理。但是另一方面,又存在一些试图借《2012》造成的社会恐慌心理来形成正向引导:一些标题如《引发恐慌该怎么理解 气候反常敲减排警钟》、《反思:地球还能再忍耐多久?》[11]之类的报道也常常见诸报端。认为“这场灾难片给人类再次敲响警钟,关爱地球、保护环境。”而在这两种关于到底应该相信还是不相信灾难临头、末日将至的争论中,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得到体现,“2012”逐渐超越了其源出的电影,而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符号。

3.第三阶段:娱乐化逐渐成为主流。

就在双方借社会恐慌争夺注意力的时候,娱乐化开始了。11月26日,影片上映两周后,网友的娱乐精神第一次得以释放,“网友们先是总结出了《2012年必备逃生指南》;然后恶搞视频《2012春哥救世》集‘信春哥,得永生’和‘贾君鹏’之大成,也堂而皇之的挂上了个大视频网站;而淘宝上更是有家店铺开始出售‘2012西藏诺亚方舟门票’。”[12]而正是这股力量,在此后的传播过程中消解了关于“2012”社会性或公共性的探讨,使之彻底成为一个可供消费的“议题”。

二、消费逻辑下的末日传播的娱乐化趋势

尼尔·波兹曼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考察了当代以电视为代表的媒体的内容供应机制,提出了“娱乐至死”的警告。然而,在网络媒体都已经极为发达的今天,这种趋势却有增无减,娱乐成为一种时尚,占据了主流。
比较一下近期的两场末日预言,这一趋势就一目了然了。在“2012末世论”广泛传播之前,最有影响力的莫过于1999年的“千年末世论”了。这一预言来自法国占星家诺查丹玛斯,他在自己的传世的奇书《诸世纪》中摘自:7彩论文网毕业论文的格式www.7ctime.com
预言了世界末日将在1999年7月来临,这一世纪末日预言由于搭上了基督教的“千年审判”思想,因而在世纪末风生水起,引发世界范围内的不小恐慌。这位生活在16世纪的医生,凭借一些耸人听闻的诗句,搅得后人不得安宁。
如果按照传播的媒介特质,诺查丹玛斯的几句怪诗显然没有影片逼真的感官效果来得震撼和令人信服,为何末日的传播在1999年就收到了沉重、严肃乃至引起社会恐慌的效果,而13年过后的2012,就成了娱乐和消遣的对象呢?让我们回到文章的开头,一个核心的关键词就是——消费,可以说,那些种种以此为噱头的广告在吸引了广泛关注的同时,也在制造着更为广泛的消费。在那个发船票的饮食店里,“收到‘船票论文导读:tml《网友千元征集《2012》中诺亚方舟船票》记者朱晓云助理记者张诚,来源:东亚网2012年01月17日11:36news.dahe.cn/2012/01-17/101052728.html《消费社会研究述评》,郑红娥,《哲学动态》2006年第4期.上一页12
’的顾客张女士开玩笑说,‘我一定会准时去。这个船票特别有创意,让人有一种温馨温暖的感觉。’而没有拿到‘船票’的顾客则表示,明天还会来源于:7彩论文网论文摘要怎么写www.7ctime.com
这里就餐,领取‘船票’。”[13]而那个发帖征集“末日船票”设计的营销人员引来围观,在4天之内就收到了数十个设计,参与者认为“很有创意”。[14]就这样,灾难被消解了,反思被消解了,甚至救赎也被消解了。
我们现在身处的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消费社会,就像法国学者让·波德里亚自己的著作《消费社会》里分析的那样,我们这个社会中,电子媒介的决定性作用已经使得符号控制成了社会控制的主要形式。而随着技术理性的无限扩张和符号编码机制的日益完善和强大,商业的触角足以渗透到每个人的生活乃至思维方式之中。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在马克思那里,作为控制形式的生产,现在已经为消费所取代。一个产品,无论是物质的还是文化的,都可以成为符号控制的提供者,消费活动的制造者。作为灾难片,《2012》电影本身提供了一个极有感官冲击力的符号,这个符号制造者的意图在传播中迅速被歪曲了,而且还经历了一个解构和重新建构的过程。这样一个过程恰好反映了消费社会的重要特征:“生产的意识形态已从幕前退居幕后,取而代之的是,大众传媒和‘新的文化传媒人’通过意义联想与时尚制造,在引领生活风尚的同时,也在行使着日常生活政治的监控;消费者通过无止境的消费,在识读和认同社会通用的符号象征的同时,也在积极地进行个性的建构和生活的注解。”[15]
至此,答案渐渐明晰:随着物质的丰富和电子媒介生产的发达,中国“消费社会”的程度愈加明显。一个以消费为控制机制的社会里,任何庄严的、公共性的议题都有可能呈现娱乐化传播,成为可供消费的点。无论生产者的意愿如何,他在生产的过程中就已经在制造符号,制造消费,而这种过程通过有着健全机制的媒体到达受众之后,就构成了全民的娱乐狂欢,其中的符号也会在广告商那里实现商业价值的最大化。可以说,在商业化和娱乐化结为联盟的消费社会,没有什么不能被解构和重新建构,而这种超强的消解和重建能力也就使得符号操纵成为可能,从而使得事物脱离本体面貌而走向或商业或娱乐的不归路。
参考文献:
《山西一餐饮店限量送“2012船票” 吸引顾客眼球》王燕君,来源:中国新闻网2012年01月09日13:01
news.sohu.com/20120109/n33162222

6.shtml

《网友千元征集《2012》中诺亚方舟船票》记者 朱晓云 助理记者 张诚,来源:东亚网2012年01月17日11:36news.dahe.cn/2012/01-17/101052728.html
[3]《末世情人节 送TA 2012年“船票”》来源:中国汽车网 2012年02月01日10:34
auto.ifeng.com/roll/20120201/74478

1.shtml

[4]《百度搜索推出“拯救地球”活动 发放2012船票》来源:中国企业家 2012年04月25日11:46
tech.hexun.com/2012-04-25/14078093

5.html

[5]《发末日财 赚钱不赚口碑》见习记者 简芳,来源:百灵网 2009年11月17日10:23:20
news.cqnews.net/pl/ylpl/200911/t20091117_3786247.htm
[6]《预演世界末日 11月13日登陆中国(图)》来源:华西都市报 2009年11月09日 10:34:15
news.xinhuanet.com/ent/2009-11/09/content_12415825.htm
[7]来源:金羊网-新快报(广州)2009年11月12日 ent.daynews.com.cn/omqd/86123

2.html

[8]《被批”中国元素”太忽悠》来源:广州日报 2009年11月18日 16:27:45
news.cqnews.net/48djph/200911/t20091118_3792350.htm
[9]《科学家解读玛雅预言 批驳灾难大片“谎言”》编辑:杨冬霞 来源:人民网
2009-11-13 10:54:08gb.cri.cn/27564/2009/11/13/342s2675700_2.htm
[10]《要让民众相信只是个传说》马九器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2010-03-01 07:39:56 news.21cn.com/today/topic/2010/03/01/737195

7.shtml

[11]来源:人民网-天津视窗 2009年11月18 日/2009/11-18/49546528322021

5.html;

2009-11-24 9:51:30 /2009/11-24/426447343250798.html
[12]《被恶搞 春哥登场方舟门票开卖(组图) 》来源: 东方网
2009年11月26 日 16:12:33news.iyaxin.com/content/2009-11/26/content_1376675.htm
[13]《山西一餐饮店限量送“2012船票” 吸引顾客眼球》王燕君,来源:中国新闻网2012年01月09日13:01
news.sohu.com/20120109/n33162222

6.shtml

[14] 《网友千元征集《2012》中诺亚方舟船票》记者 朱晓云 助理记者 张诚,来源:东亚网2012年01月17日11:36news.dahe.cn/2012/01-17/101052728.html
[15] 《消费社会研究述评》,郑红娥,《哲学动态》2006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