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父母职业对高一新生外在行为习惯影响-站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907 浏览:22887
论文导读:
【摘 要】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深深影响着孩子。因父母职业的差摘自:7彩论文网毕业论文结论www.7ctime.com
异带来生活习惯的不同和家庭氛围的不一影响到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家里度过的学生的行为习惯。以父母均为农民的高一新生为调查对象,寻找父母职业对高一新生日常外在行为习惯的影响,为班级管理提供借鉴。
【关键词】 父母职业 高一新生 行为习惯 影响
每年9月份高一新生报到,班主任们感慨最多的是:现在招的学生是一届不如一届了!老师们深感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大不如从前几届的学生:无视学校的规定、视老师的话为耳边风、学习主动性不高、懒散、自作主张、对老师不尊敬、自以为是……虽然这些在之前的学生身上也存在,但越往后学生这种现象越普遍。无疑,高一新生整体行为习惯有下滑的趋势,这也是老师深感学生越来越难管的原因之一。当老师不容易,当班主任更难,难就难在要去一一纠正新生的不良行为习惯,逐步培养学生好的行为习惯。小到按时剪指甲的生活习惯,大到养成三思而后行的处事习惯,都是班主任需要一点一点去做的。因为老师们深知,一种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一名高中生具有深远意义。可以说,把班上的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教育的一大贡献。
一个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策源地是家庭,而对其以身示范的则是父母。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在某种层面上来讲是父母的“模仿”和“再版”。父母的性格、气质、为人处世都会被观察力敏锐的孩子“偷偷学去”,父母的一笑一颦都刻在学生的大脑里。父母的行为习惯五花八门,同样,学生的行为习惯千奇百怪。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在个性中寻找共性。笔者调查发现,职业相同的父母影响下的学生在日常行为习惯上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探讨分析父母职业对高一新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影响,旨在为班主任管理高一新生时提供理论上的借鉴,及时抓住新生行为失常的关键,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快而准的培养不同群体学生的行为。
笔者刚刚接手的高一新班属于学校(市重点)的普通平行班,中考成绩在全年级(1700人)属中等。全班67人,男生29人,女生38人。对于刚刚组建的班级,较早了解学生情况是做好班级工作的前提,为此,我做了一份家庭情况调查表《我和我的家》让学生填写,以此来了解学生的个性和家庭情况。调查表分两大块:《这就是我》和《我的家》。《这就是我》分为“外在长相”、“兴趣专长”、“个性”、“外在行为习惯”四个板块,意在了解学生情况。《我的家》让学生从家庭成员构成、父母职业及兴趣爱好和家庭氛围等方面对家庭做出描述。发放调查问卷67份,收回64份。
为了探讨父母职业对新生行为习惯的影响,笔者将本班父母的职业进行分类,寻找相同父母职业下新生行为习惯的共性及对其影响,从父母职业的特殊性去探讨新生身上的行为,以期对班主任工作助一臂之力。
笔者任教的学校是西部贵州二线城市的一所市级重点高中,学生来源于2县2特区,因贵州山高路远,地势及其不平坦,加上经济开发较晚,经济结构单一,教育落后,是“西部的西部”,因此学生父母以务农为职业的仍然占主体。全班67人,父母职业为农民的有38人,占总人数的56.7%,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分析这一群体新生在父母职业影响下具有的行为习惯和成因,对把握班级主流行为习惯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本文以父母为农民的高一新生为例,来探讨父母职业对新生外在行为的影响。
随着商品经济的深化,原有的自足自给的农业经济在逐步多元化。落后的贵州农民面对农产品低廉、连年自然灾害带来的农作物减产、生活的压力,亦放宽视野,寻找多元化的挣钱渠道。农民职业也出现了新的趋势:单纯靠耕田为业的越来越少,增加了许多副业。因为他们深知:光靠几亩薄田养活不了全家,更供不起孩子上学。新生代农民诞生,于是农民职业多元化了。本班就情况来看可以把农民父母分成四类:
第一,学生父母均为农民,以耕田务农为主,平时打零工挣钱(22人)。大家从小就会背诵李绅《悯农》一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教育我们认识到农民的辛苦,粮食的来之不易。说到以耕田为主的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土里讨生活”、“看天吃饭”是首先闪过大伙脑海的词语。农民的职业特点是:①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时间观念很强。②勤劳是农民的代名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抛洒汗水才能换来秋天的丰收,哪家最勤快,看看田里庄稼的长势便知晓。③舍得吃苦,在土地承包到户以后,多劳多得,一到农忙的时候,疯狂的劳作。④任劳任怨,少说多做。埋头苦干,用实力证实自己。农民一年的收入就是田里庄稼的收成,庄稼种的好,收入就高,所以奋斗目标很明确。同时务农的农民一年之中会有大段时间处于农闲状态,在分文不进的这段时间,迫于生活的压力,大都农民都会选择就近打临工,一来可以挣些钱补贴家用,二来兼照顾家里老人和孩子。因缺乏知识和技能,农民们大都靠出卖苦力挣钱:背沙、浇混泥土、搬运、挖沟、修路……干的是又苦又累的脏活,“汗水落下来都有铜钱大”,辛苦之极。农民父母们累了一天回家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几乎很少和孩子谈心、指导作业。父母都是农民的高一新生,能够坐在教室里上学,父母做出了很大的牺牲:省吃俭用、日夜劳作。翻开调查表,在“外在行为习惯”一栏中会发现他们使用和选择的词语惊人的相似:准时(18人)、喜欢收拾(14人)、勤劳(12人)、有耐心(10人)、不耐烦(10人)。这群新生十分懂事,老师几乎找不到他们迟到、早退、旷课、不打扫卫生等违反班规和校纪的记录,是班上最安分守己的人。他们尊敬、崇拜老师,听得进老师的教育和开导,很能体谅父母和老师的苦心,学习主动性很高,自制力强,学习目标也很明确:改变现在的生活状态,“跳农门”,不想再过父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生活。因此,对待这群新生,老师花的心思较少,主要是做好思想上的引导和鼓励。
第二,父母均为农民,外出打工养家糊口,常年不在家(5人)。这群新生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把钱寄回家供他读书,很小就和父母分开,跟着爷爷奶奶或哥哥姐姐生活,是农村留守孩子。他们平时很少和父母论文导读:上一页12
联系,并不是不想,而是长时间没有情感的交流和积淀,双方都不在同一生活区内,缺乏沟通的平台,打电话只能向熟人一般寒暄几句,末了只能“无语凝噎”,时间长了,学生只有在缺钱的时候才会主动和父母联系。父爱母爱的缺失,是这群孩子心灵最大的痛。亲情关爱的缺失使这群学生很沉默,总是默默做自己的事情,一人担当,不愿主动找老师谈心和倾诉,属于默默无闻的一群,很容易淡出老师的视野,同时生活自理能力很强,不用老师叮嘱就能把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做好。此外,这群新生还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叛逆:自作主张和偶尔欺骗老师,来点善意的谎言去做自己的事情,打算瞒天过海,既想满足自己小小的心愿又不想在老师面前表现出不好,努力做老师眼中的乖学生。摘自:7彩论文网毕业论文任务书www.7ct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