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经济转型期中国钢铁企业并购动因-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8704 浏览:131746
论文导读:,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高速增长,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经济制度背景不同,企业并购也会呈现不同的特征。并购动因作为引起并购行为的原动力,与时代背景和行业特性密切相关,而它还决定着并购后的整合方式和最终的并购效果。研究我国钢铁企业的并购动因既要综合现有研究成果,又要体现我国的国情和行业特征,还要体
摘要:企业并购动因较为复杂,不仅受时代背景和行业特性的影响,而且呈现出多元化特点。结合我国经济转型期的特征和钢铁业的发展现状,从环境、政府、企业和决策者四个层面构建经济转型期中国钢铁企业并购动因的一般框架,并对各动因进行分析和评述,为理解我国钢铁企业的并购行为,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经济转型期;钢铁企业;并购动因
1007-7685(2012)02-0048-04
我国钢铁企业的并购历程较短,从1997年开始,至今只有14年的时间。而这期间,正是我国经济体制转型的重要时期,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高速增长,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经济制度背景不同,企业并购也会呈现不同的特征。并购动因作为引起并购行为的原动力,与时代背景和行业特性密切相关,而它还决定着并购后的整合方式和最终的并购效果。研究我国钢铁企业的并购动因既要综合现有研究成果,又要体现我国的国情和行业特征,还要体现并购动因的多元性。本文结合国内钢铁企业并购实践,从环境、政府、企业和决策者四个层面构建了经济转型期中国钢铁企业并购动因的一般框架。

一、环境层面动因

(一)市场竞争

市场的优胜劣汰法则使一部分企业因经营不善、决策失误或主动放弃而被淘汰,为有并购意向的优胜企业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在我国,旺盛的需求、软化的预算约束及地方政府的“经济人”行为,导致钢铁产业进入的经济壁垒和行政壁垒失效,促使各地区纷纷上马钢铁项目,使钢铁产业处于过度竞争状态,部分钢企因铁矿石等资源供应问题或产品销售问题,陷入经营困境,为并购提供了对象。另外,相对于上游的铁矿石供应商(世界三大铁矿供应商占市场总额的70%~75%)、下游的汽车和造船等用户(世界六大汽车制造商占市场总额的70%)来说,2009年我国钢铁产业的集中度仅为24.5%,导致国内钢铁产业实力与产业效率居于劣势,而改善的途径是通过并购重组来提高集中度,增强产业前后向竞争力。

(二)国际形势

上世纪,国外钢铁企业共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并购重组浪潮,分源于:7彩论文网硕士毕业论文www.7ctime.com
别确立了美、日、欧的钢铁强国及地区地位和一批世界级的巨型钢铁企业集团。进入本世纪以来,由“米塔尔”掀起的第四次全球性并购重组浪潮,改变了整个国际产业竞争格局,钢铁业进入了由超强、超大企业集团主宰业界发展的时代。因此,顺应世界钢铁业并购浪潮,加快形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是国内钢企开展并购的重要动因之一。另外,在这股全球化并购浪潮下,跨国钢铁企业开始将触角伸向国内,虽然我国对外资并购国内钢企有严格限制,但随着资本市场不断开放,外资并购的机会将越来越大,这使国内大型钢企意识到,只有加快并购重组,提高行业内重点企业的发展主导权和控制权,才能对外资并购形成牵制。

(三)宏观政策

为了提高我国钢铁产业的竞争力,解决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类问题,政府出台系列政策鼓励并购重组。2005年颁布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明确指出,要通过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实施并购重组,扩大具有比较优势的骨干企业集团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为进一步落实该政策,2006、2007年国家发改委又陆续出台了控制总量、淘汰落后产能的有关政策,即通过控制新项目的审批、实行关闭落后产能和新建项目挂钩的“产能等量置换”政策,促进并购整合。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又出台了《钢铁产业调整与振兴计划》和《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再一次提出通过并购重组等实现促发展、保增长,但“行政主导”、“扶大限小”的倾向较为明显。

二、政府层面动因

(一)降低国企亏损

我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也长期受到规模庞大且不断膨胀的国有企业亏损问题的困扰,它们的存在不仅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还造成对优势企业的支持不足,但简单的宣布破产,将问题推向社会又是不现实的,而并购成为替代企业破产的重要方式。这种并购动因虽然能够起到减少亏损企业数量、减少因破产而带来的社会问题,但限制了企业并购市场的规模,使并购局限于“拉郎配”式的强弱联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主并企业的绩效。在这种并购动机下,许多主并钢铁企业的绩效在并购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二)优化产业结构

2010年,我国粗钢产量达到6.27亿吨,占世界产量的44.3%,是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制造国和钢材消费市场,但却一直面临产品结构、产业组织结构和产业布局不合理等问题,而企业并购作为一种资产存量流动重组的机制,可使资本存量从经营效率低的企业流向经营效率高的企业,从而改变要素存量在各企业间的质量分布和数量组合,使资源存量在能得到更有效利用的企业中得到集中。我国政府出于这种动因,通过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使社会资源向优势钢铁企业集中,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并发挥大企业在产业中的先导地位,集中优势开发新产品、提高生产效率,促进产业升级。

(三)深化国企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形式是对大中型国企进行公司制改革,对中小型国企实行承包或租赁经营、股份制合作或出售等。对中小企业实行承包或租赁经营,关键是产权结构多元化,而民营和外资的参股可减少行政机制对国企的制约、提高国企竞争力,如,钢铁行业内的复兴集团并购南钢以及米塔尔并购华菱管线等,就是这种动因下的产物;中小国有企业股份制合作,关键是为这些经营不善或发展不足的中小型国有企业寻找出路,实现扭亏为盈和振兴地方经济,为此,地方政府通过引入实力较强的民营企业或国企来重组这些企业,如攀钢并购成都无缝钢管等。

三、企业层面动因

(一)财务效应

1.实现规模经济。钢铁工业属于资源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钢铁生产的技术特点决定了规模经济是钢铁产业效率和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从国际经验和钢铁工业生产实践来看,钢铁企业最低经济规模是300~500万吨,较为经济合理的规模是1000万吨以上,而据统计,截至2010年,我国钢铁生产企业约800余家,千万吨以上的企业仅有论文导读:理为基础的内部市场体系,减少中间产品环节,把一部分本来由市场调节的经济活动内部化,节约交易费用,提高资产的运营效率。(二)要素获取1.借壳上市。我国上市公司的“壳”是一种稀缺资源,一些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很难有机会获得上市资格,买壳上市成为这些企业实施并购的主要动因。一般来讲,成为主并企业的是一些业绩好、
13家,大多数企业处于微利或亏损状态。因此,追求规模经济是钢铁企业并购的基本动力之一。企业规模扩大后,钢企可通过使用大型生产设备,提高产量和降低单位生产成本;可通过联合采购和销售降低原燃料采购、运输、销售和管理费用等;可借助资产规模扩大提高资信度,降低筹资成本等。
2.降低交易费用。由于现实市场经济中存在有限理性、机会主义、不确定性和市场不完全等因素,使企业为了获得自己所缺的关键要素,如原材料、关键设备、技术及管理经验等,往往要支付包括搜寻、讨价还价、监督和履约等高昂的交易成本,而实现交易“内部化”可大幅降低交易费用,即著名的“科斯定律”。出于这种动因,钢铁企业可借助并购,实现技术和市场开发等成果共享,并通过建立一个以管理为基础的内部市场体系,减少中间产品环节,把一部分本来由市场调节的经济活动内部化,节约交易费用,提高资产的运营效率。

(二)要素获取

1.借壳上市。我国上市公司的“壳”是一种稀缺资源,一些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很难有机会获得上市资格,买壳上市成为这些企业实施并购的主要动因。一般来讲,成为主并企业的是一些业绩好、前景好的民营企业,成为收购对象的是一些主营业务发生困难的上市公司,主并企业通过将优质资源注入壳公司,实现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改善和进入证券市场开展融资的双重目的。
2.响应政府政策。通过并购来响应政府政策,以获取银行优惠贷款、政府税收减免以及财政补贴等,是国内钢铁企业并购的又一个动因。一方面,近年来国家颁布的系列政策明显表现为:保护和扶持大型企业、限制中小企业发展,地方政府为了避免本地企业被政策边缘化,也为了获取更多的政策扶植,倾向于将本地钢铁企业拼凑在一起;民营钢铁企业也为了避免被淘汰、享有大企业的政策优惠,开展联合重组,如新武安钢铁集团和唐山渤海钢铁集团的成立等。另一方面,地方政府本着“多并购,少破产”的原则,往往会给出许多并购优惠政策,主并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通过并购,可获得原本只有国有企业才能享有的政策支持。
3.获得多种资源。钢铁产业属于资源密集型产业,大进大出是钢铁企业组织生产的显著特点。因此,获取铁矿石等原燃材料、开拓区域市场以及获得临海港口等资源成为我国钢企并购的重要动因之一。如,宝钢并购新疆八钢,就是由于八钢拥有丰富的铁矿石和煤炭资源,以及它处在西北市场、亚欧大陆桥和向西开放“桥头堡”的战略位置;武钢并购昆钢,也是由于昆钢在西南地区的铁矿石资源,以及它作为打通西南地区以及东南亚市场的地缘优势;而山东钢铁集团并购日照钢铁,是由于日照钢铁拥有极为优越的港口资源,不仅能大幅降低进口铁矿石等原料的运输成本,还可降低产品海外销售的运输成本。

(三)实现长远发展

1.获得协同效应。并购的增值效益主要来自于并购后企业协同效应的发挥,它与规模经济、纵向一体化或较好的技术有关,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管理协同和财务协同。前者主要是指主并企业将其剩余管理能力转移到被并企业,最后提高被并企业的管理效率,以宝钢并购新疆八钢为例,宝钢借助其管理优势,通过管理和资本的输出,使八钢的经营管理水平得以提升;后者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实现合理避税,即当被并企业是亏损企业时,不但可以免付当年的所得税,它的亏损还可以向后递延,以抵消以后几年的盈余,企业根据抵消后的盈余交纳所得税,使主并企业获得其税收优惠;二是股票预期效应,并购可以使被并企业的股票上升,从而产生财务协同效应。
2.实现多元化经营。在技术变迁迅速的知识经济时代,实施多元化战略,可实现:通过经营若干种不同但相关的产品,产生由范围经济带来的节约;分散经营风险,实现多元投资的综合效益;寻求企业成长的新空间等。如,上世纪末,在钢铁业持续不景气的情况下,首钢通过大量的混合并购,成为横跨电子、机械、建筑、有色金属、轻纺、化学、造船、酒店等10多个部门的大型混合联合企业集团,但受芯片项目的打击,2004年后开始回归钢铁主业。事实上,实施适度多元化,在不弱化钢铁主业的前提下,选择与钢铁业有一定联系且具有发展空间的产业,如钢铁物流、金融服务、化工等,不仅可适度分散风险,而且可与主业形成相互促进的局面。
3.提高市场竞争力。市场势力论认为,企业通过并购,可增大企业规模、减少竞争对手,增强对经营环境的控制、提高市场占有率,最终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2005年以后,以宝钢、鞍钢、武钢为首的央企开展区域内、外整合,以河北钢铁集团为代表的地方国企进行区域内整合,以唐山渤海钢铁集团为特点的民企进行联合重组,在实现企业自身规模扩大和实力增强的同时,减少了竞争对手、提高了其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如,河北钢铁集团成立后,一跃成为国内最大、全球第二的特大型钢铁集团,其粗钢产量占河北省的30%、全国的7%(2009年),并成为国内规模最大、品种最多、牌号齐全的专业化精品板材生产基地。

四、决策者层面动因

1.股东方面。在我国,由于历史原因,大部分上市公司都由原有国企改制而成,其股权结构中以国家股比重最大。这种制度安排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股权分散情况下小股东在监督公司经理时的“搭便车”行为,却也增强了大股东谋取控制权私人收益的能力。我国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对于并购前业绩优良的公司来说,表现出较强的“掏空”动机,从而侵害中小股东的利益;而对于业绩较差的公司,控股股东为了“保壳”或保“配”,会向其注入优质资产或转让部分盈利性的股权,表现为一种“支持”动机。在国内上市的钢铁企业并购中,上述两种动机也同时存在。
2.企业管理者方面。企业管理者的并购动因主要体现为以下几方面:一是增加货币薪酬。国内外学者通过实证研究经理报酬与企业规模之间的关系,发现经理报酬与企业规模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追求报酬增加成为管理者推进并购的动因之一,他们通过营造“公司帝国”在直接增加报酬的同时,也利用其所增加的控制资源间接增加报酬。二是增加政治晋升等替代性补偿。在我国企业规模与行政级别相联系的制度下,国有企业管理者可通摘自:7彩论文网毕业论文下载www.7ctime.com论文导读:

过并购来迅速扩大公司规模,进而提高相应的行政级别,而在部分地方国企控制的上市公司中,由于其政治前途有限,转为寻求在职消费以及和投资扩张有关的租金等。三是其他方面,如经理感兴趣的还有与大公司规模相称的个人声望、公众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等。
3.地方政府方面。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我国地方官员的选拔和提升标准由过去的纯政治指标变成经济绩效指标,如当地GDP增长率指标。因此,做大本地企业规模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不同地区的地方政府不仅在经济上为GDP和利税进行竞争,而且同时也在“官场”上为晋升而竞争,这种晋升竞争是一个零和博弈,使得参与人不仅有激励做有利于本地区经济发展的事情,如鼓励扩大公司规模、鼓励优势企业并购当地困难企业等,而且也有同样的激励去做不利于其竞争对手所在地区的事情,如阻止外地企业参与并购当地企业,尤其是当地盈利企业,而不管这种行为是否偏离公司价值最大化目标。近年一些钢铁企业在实施跨区域并购时所遇到的障碍,很大程度就源自这种地方保护。
从并购的初衷看,它是企业为了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主动或被动采取的一种战略措施。我国钢铁企业的并购行为是环境、政府、企业和决策者四个层面动因共同作用的产物,具有经济转型期的印记,但在实践中,钢铁企业的并购动因与上述动因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主要是由于企业并购背后隐藏着复杂、多元的动因,而且不同的并购动因在不同时段、不同地区、不同性质的企业中,其重要程度也显著不同。因此,个别企业的并购动因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责任编辑:晓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