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论制度与意识辩证关系-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0184 浏览:43387
论文导读:
摘要:随着国家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的制度建设,培养公民的意识以配合国家的制度建设愈发显得重要和紧迫。但是至今人们还习以为常但却少有人搞清楚制度与意识的关系。本文力图借用辩证法的思想对制度与意识之间的分合性、内外性、质量性等三对重要的关系做出分析。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制度与源于:7彩论文网论文格式要求www.7ctime.com
意识在分合性关系上相互循环,在内外性关系上相互转化,在质与量的关系上相互递进。
关键词:制度意识 辩证关系
何意,众说纷纭,古今意义和价值亦各不相同,在古雅典,被斥为“平民暴政”,自近代以来,演变为“由民做主1”,并逐渐获得了全球话语霸权。现如今,小至家庭,大到国际社会,人们都在标榜着,不管是真情还是假意。
制度是社会活动规则,哈耶克在“社会理论”2中将制度分解为成文制度和非成文制度,笔者选取成文制度作为分析的对象。
意识原本是一个心理学词汇,但自近代精神现象学派将其拿来作为分析社会精神状态的一个要素后,意识又在政治哲学里找到了位置3。意识并非从来就有,它是一个不断渐进发展的过程,当人们看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人们并不一定能够意识到这个世界的存在,也并不一定能够意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的存在。因此,当人们意识到有“自我”的时候,那个一个多么伟大的进步,因为“自我”是由“他我”返照得来。

一、分合性关系

(一)由分到合

意识来源于知性对事物的反思4,社会上众多人各有各的不同的社会实践和对的反思,因此人们在大脑中所构建出来的思想、原则和期望绝不会完全一致的。同时,社会上还有另外一批人,他们首先是社会成员,和普通民众共同经历着同样的社会生活,但其次他们还是思想家,他们不仅会将普通民众的对的不同的构思和要求总结起来,而且还会借鉴以往的经验,考虑现实的可能性,并进行他们的“再创作”的过程,因此思想家们的意识并不完全是他们原有的意识。这时的意识已经经过了初步的整合,但是社会上绝不会只有一个思想家,我们不敢指望不同的思想家们的意识是完全相同的,正如我们不敢指望有人会找到两枝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于是当思想家们把他们的意识展露台面,并相互交流、批判甚至是冲突时,意识的下一轮整合已经开始了。我们知道制度是一个固定下来的运行规则,一个规则不可能整合所有思想家们的内容,于是不管处于什么原因占了上风的思想家们的整合和创造的“意识”变成了现实,即变成了约定为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公共规则——制度。笔者在这里的观点是在理论层面,任何的制度都来源于不同的意识的不断的整合和提炼。

(二)由合到分

制度是对意识的阶段性的整合,但这并不意味着普通民众和思想家们的意识就此打住。按照历史主义的观点,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不断的在创造历史,人们创造历史的过程就是意识不断演进的过程。事物是不断的发展变化的,意识也是。但是与意识相反,制度是相对静止的规则,即使改变也是一个“被改变”的过程。于是随着时间的发展,相对固定的制度将会越来越难以适应新的意识的发展的需要,于是制度对社会意识的整合力将越来越被削弱,接着社会又将经历新的意识的整合的过程。

(三)分合循环

经过一段时间,在通过思想家的再整合和再创造以及政治家们的再协商、再妥协以后,新的制度将会改写甚或是代替旧有的制度。这又将是一个新的整合的过程,以此循环反复,分分合合,以至无穷。于是在分合性关系下,制度不断的整合意识而不仅仅是众多意识的简单体现,意识是正在实现着的制度的构造的过程,意识的能动性绝不会一直满足于现存的制度,制度从确立的那一刻已经变得陈旧了,这一陈旧的制度又不会马上被代替,需等到下一次意识的一定程度的聚合。过程需要时间,整个一段循环的过程就是一段历史。

二、内外性关系

(一)有内及外

从心理学上看,意识是潜在的一种主体对客体的一种反思,意识属于社会民众对社会实际存在的反思,当社会大多数人通过各种方式产生了意识并对此产生认同的时候,意识本身就会成为社会约定俗成的习俗,是一种潜在着的规则。当意识不断的在社会实践中积累、改变,社会中已经存在着的作为潜在的社会约定的习惯将会逐渐的显性化,于是将规则的本身确定下来成为了必要,这一将规则确定的过程就是制度被制定的过程。

(二)由外及内

制度一旦产生,它就会立马的作用于现行的潜规则,或者将潜规则改变,或者因不适应具有“先入为主”的价值认同优先性的潜规则而被“解构”。不论是改变还是被修改,制度是绝对不会停留在制度本身,制度作为一种的一种显性的约定,不论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它被制定下来,它都会作用于现实,努力去改变现实让现实来适应制度这一外在的框架,于是可以说作为外在性的制度本身同时具有约束内在意识的性质。在制度通过社会实践不断渗入进社会民众的意识的过程中,社会民众的原有的意识将会与制度或者相和谐、或者相冲突、或者平分秋色。当社会成员原来没有意识的时候,外在的制度或者将完全侵占到人们的意识之中形成意识、或者被人们所完全的拒斥、或者在人们意识中留下一段印迹。总之,有一条,制度深入社会民众的意识之中的程度与这一制度能否与当时的社会民众的生活实践相契和的程度正相关。

(三)内外交互

社会实践中的社会民众相互活动而自觉产生的意识将不断的化为社会生活中的潜在的规则,这一潜在的规则将随着人们社会实践的不断深化而不断的显性化,最终会因成为必要而被制度化为显在的规则;这一显在的规则一经产生就会接受实践的检验,并作用于实践,即作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这一作用的过程不仅是人们内在的意识不断得到匡正和修改的过程,也是制度不断被修改甚至是解构的过程。于是由内及外和由论文导读:想并不一定立刻通过确度的方式呈现出来,正如前文所述,意识和思想都是一个增量的过程,它们虽然都在进步和深化,但是确定为制度的意识必然是要达到一定质点的意识。(二)从质到量源于:7彩论文网免费论文网www.7ctime.com当意识积攒到一定程度并创立了制度后,又会突然从质点
外及内的过程是个不断交互作用的过程,而社会实践将成为这一交互过程顺利与否的试金石。

三、质与量关系

(一)从量到质

意识总是呈现出增量性的变动,社会民众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生活,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意识,意识在社会实践中不断的得到检验,这是一个强化的过程;于此同时思想家们不断的积累过往的经验,将之加工再创造,这又是一个进步的过程。可是意识和作为意识的整合的思想并不一定立刻通过确度的方式呈现出来,正如前文所述,意识和思想都是一个增量的过程,它们虽然都在进步和深化,但是确定为制度的意识必然是要达到一定质点的意识。

(二)从质到量

源于:7彩论文网免费论文网www.7ctime.com
当意识积攒到一定程度并创立了制度后,又会突然从质点转向下次增量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时间,因此在量增的过程中,作为质的制度会一直保持着总体形式的不变,而实质上这一总体不变的过程也是个不断“小变”着的过程,作为量的意识一直是在暗潮涌动。

(三)质与量的相互递进

从意识的增量性的积累到制度质点性的确立,再到下一个遵循着同样的逻辑循环着的过程,组成了意识和制度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在这一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作为一个整体总是保持阶段性的质的内涵的不变,而不管从发展的每个阶段还是从整个历史的发展来看,总在进步中。
四、总结
制度与意识在分合性关系上相互循环,在内外性关系上相互转化,在质与量的关系上相互递进。以上三对关系皆能相互转化,且不断的将制度和意识推向更高的层次。
注释:
【1】 参见萨托利.新论 [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23。同时,亦有学者批判此定义,(参见王绍光.四讲 [M]. 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97)。
【2】 参见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 [M]. 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序言1-65,正文67。
【3】 参见斯坦福大学在线哲学词典: plato.stanford.edu/entries/consciousness。
【4】 参见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99-108。
作者简介:段亦乐 工作单位: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系、上海市政协职务:硕士研究生、上海市政协实习生 研究方向:公民文化、当代中国政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