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讨现场报道做好电视新闻现场报道深思生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9347 浏览:132886
论文导读:
【摘 要】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以它独有的魅力成为记者在一些报道中的首选方式。随着现场报道这一鲜活形式得到人们的认可和广泛运用,也暴露出有些现场报道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就如何做好电视新闻现场报道进行探讨。
【关键词】电视新闻 现场报道 综合素养
“有新闻发生就有我在场”,CNN的海湾战地记者彼得·阿奈特、伊拉克战争中凤凰卫视的战地记者闾丘露薇、北京“非典”战役报道中的、“5·12”汶川大地震中的张泉灵等一大批中外记者,无不是因为在重大突发事件现场的精彩报道而让同行记住了他们的名字,同时那些新闻报道满足了观众了解事实和求知的渴望。
凭借时效性快、现场感强、信息量大、可信性强的报道优势和传播特点,现场报道已成为电视媒体提高新闻节目竞争力、扩大社会影响力、应对当前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一个重要手段。
随着现场报道这一鲜活形式得到人们的认可和广泛运用,也暴露出存在的问题,需要在实际工作中注意和加以改进。

一、形式简单僵化

在一些现场报道中,常常看到有些记者只是为了形式的需要,在报道的一开头说上一段哪里都能用、甚至可有可无的话,然后就从整个片子当中消失了,这样的出镜完全起不到捕捉新闻“点”、连接事件脉络、引导观众看的效果。现场报道的典型形式是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面向观众在镜头前做简要的介绍,随着记者的报道画面有序地展现事件现场真实情景,然后记者再对事件进行简要归纳或者评述。在这一过程摘自:写论文www.7ctime.com
中,常常穿插记者在现场向新闻事件的当事人、目击者以及有关人士的采访,就是说记者必须置身于新闻事件现场,记者的活动要贯穿现场报道的整个过程。同时可以看出,现场报道既可以有介绍、有现场解说,也可以有访谈,有评述,形式是多样化的,要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来灵活运用。

二、内容缺乏深度

电视记者的现场报道,不仅要引导观众去看新闻现场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东西,还要尽可能通过镜头前的采访向观众简要介绍来龙去脉。在一些节目里,做现场报道的记者不知道观众想了解什么,像旅游一般在片子里匆匆走过,所说的话也是画面里明摆着的东西,没有为观众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这样的记者没有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所以现场报道内容苍白而肤浅。作为出镜记者报道一定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要让观众看到什么,我要向观众表达什么”,目的就是要尽力让观众通过屏幕了解事件的全貌和全过程以及背景资料。

三、刻意编辑补拍失真

不论多么优秀的记者和摄像,在新闻现场抓取的报道不可能总是十全十美的。即使有些报道采访回来后,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也不要为了追求所谓的完美而去补拍,因为这样会严重破坏现场报道的现场感。比如,出镜记者的话不是一次完成的口头报道而是后期配音,现场该提问的问题没有提而在制作时加上问话等等,难免会让细心的观众分辨出来不是现场的声音,这些都会给片子带来硬伤。还有的在制作中为了播出效果或者新闻宣传的需要,编辑后的画面偏离事实或者违背客观规律,这些都是不应该的。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以它独有的魅力成为记者在一些报道中的首选方式。那么,记者在报道中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呢?
一是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现场报道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记者的新闻敏感和观察力,取决于记者对观众关注重点的把握和了解。很多突发事件瞬息万变,现场情况纷繁复杂,该把什么人和事作为报道重点,该抢拍什么画面、该怎么结构新闻片子,这些都需要记者通过对现场的敏锐观察当机立断。在现场,记者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去发现、去捕捉。现场报道是对记者综合素养的一次考验,敏锐的新闻观察能力是首要的。新闻调查主持人王志说:“在现场你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伪装,也没有任何捷径可行,只有通过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用自己的神情去把握,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否则就是失败的开始。”
二是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现场报道是记者在屏幕上向观众报道现场新闻事态,所以要求记者具有流利的口才和机智的谈吐,能够做到跟随现场情景变化边观察、边思考、边表达。
记者的现场报道语言要口语化,要精练。语言要简短而言之有物,不用书面语言而又要准确得体。通过通俗易懂的口语,向观众提供新鲜、准确、富有感染力的信息,增强报道的现场感,让观众感同身受,论文导读:
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现场报道中记者的语气、神情、形体动作都在向观众传达着大量辅助性信息。
记者的语言要平实。不要用过分夸张的词句,避免使用掺杂强烈个人好恶倾向的话语,点评要做到客观适当、以理服人,要用事实向观众传达信息。
现场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是记者知识累积、提高对事物认识思想深度的结果,是勤学苦练、内化于心的结果,并非纸上得来,也非朝夕之功。
三是要有较好的现场应变能力。现场报道反映的是正在发生或发展的新闻事件,这种报道大多没有事先准备好的完整稿件。即使是对预知性事件的报道,也要求记者要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随机变化和及时调整报道预案。因此,记者在报道重大新闻事件时,应该具有良好的应变能力和把握新闻事件脉搏变化的节奏,让观众通过报道更迅速、更全面、更真实的理解新闻的整个发展过程。
四是要有运用各种工具设备的能力。面对电视传播的日益高科技化,一名电视记者必须熟练地掌握电脑、汽车、外语、图像编辑制作传输等多项技能和设备的运用。现在新闻业务的分工可能越来越精细化、专业化,而现场报道往往需要的是记者综合素质的高度全面。如果出镜记者不懂摄像机的使用和画面的编辑,就不会和摄像记者有默契和配合,就不会把画面的运用发挥到极致,甚至在新闻现场还有可能因此贻误战机。不要忘记,新闻采访是一个团队在战斗,需要报道组各个环节的密切合作。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要注意把握好哪些关键环节呢?
一、整合出最重要的新闻 现场报道的环境、情节、人物动作、表情等要素纷繁复杂、稍纵即逝,报道角度也各有不同。因此要求出镜记者必须从眼前不断变化的事件中选取最有新闻价值和典型意义的事实,快速整合新闻信息,并且确定最佳的报道角度,把新闻有效地传递给观众。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后,央视记者张泉灵从珠峰立即赶赴地震灾区采访,她发回的现场报道给不少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奔向震中的途中,张泉灵和全国很多观众一样急切地想知道一个问题:灾区的路到底怎么了?通向震中汶川的路为什么还不能打通?她意识到,这个时候,必须把镜头对准这条路。于是,电视机前的观众看到了这样的画面:几乎半座山塌下来,路不见了。随着张泉灵的解说,观众了解到,这条路原本只有七八米宽,一边在塌方,一边临着岷江的悬崖。工作人员上得去,但是疏通工作无法展开。这条报道虽然并不那么惊心动魄,但是把观众的疑问解开了,不解的责难不见了。在这里,路是生命线,也是抢险救灾的关键。当时救人的新闻到处都是,很多记者在做,而且记录不断被刷新。但是213国道却牵动全局,而且只有一处,当然,也就成了含金量最高的新闻价值所在。张泉灵14日在213国道上报道,向公众介绍了生命线抢险的现场情况,也解开了社会上对213国道迟迟不能打通的疑问,并且帮助抗灾的决策层转变了打通生命线的方案,起到了重大的社会效果。

二、选择好最恰当的出镜环境

出镜记者的报道最明显的标志就是新闻的现场环境。在什么环境直接影响到记者的报道内容、报道方向和报道会对观众产生直接的影响。央视记者水均益,在报道美国空袭巴格达时,他站在离轰炸现场不远的楼顶上,背景火光冲天,耳边隆隆轰炸声,给人以强烈的视角和听角的冲击力。所以说,出镜记者要能够准确地选择典型的、特定的环境、气氛作为现场报道的背景。在向观众讲述事件经过时,要恰当地抓住各种细节,使新闻事件的发展变化展现在观众眼前,要尽可能利用环境中的物品来丰富报道内容,比如道路的指示牌、现场的重要景观、标记等,这都是出镜环境中的要素。
出镜环境的选择上一定要从画面效果、报道内容、活动空间等多方面进行考虑,要利用现场最有利的地形来展现现场。出镜记者还要注意在动态报道中的走位,在哪里开始走和应该在哪里停下要做到心中有数,并和摄像记者配合好。

三、记者要贯穿其中

在一些现场报道中,出镜记者有时候由持人或播音员来客串,仅仅在片子的前一段出镜说上几句话,导论文导读:述新闻事实、点评新闻事件,是电视观众眼睛和耳朵的延伸。出镜记者不要脱离现场和事件本身,要突出“我”的位置和视角,强调“我”在现场,贯穿报道始终,体现新闻报道的现场感。“哥伦比亚号”升空后瞬间爆炸的新闻,“汶川大地震”的全天的现场报道,“北京奥运会”的直播报道等,带给观众的是震撼的视觉冲击力。这些电视节目
致了很多现场报道成了“导语式出镜报道”。主持人和播音员的业务技巧侧重于吐字发声、语言运用及播讲时仪表的掌握上,出镜记者则要求能在事发现场挖掘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和对新闻事态进行评述的口头表达能力等采访技巧。我们承认,有不少主持人和播音员在新闻报道中做得很好,他们往往是在新闻中起到了记者的作用,已经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主持和播音了。
在现场报道中,出镜记者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是以采访者、目击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向观众描述新闻现场、叙述新闻事实、点评新闻事件,是电视观众眼睛和耳朵的延伸。出镜记者不要脱离现场和事件本身,要突出“我”的位置和视角,强调“我”在现场,贯穿报道始终,体现新闻报道的现场感。
“哥伦比亚号”升空后瞬间爆炸的新闻,“汶川大地震”的全天的现场报道,“北京奥运会”的直播报道等,带给观众的是震撼的视觉冲击力。这些电视节目通过出镜记者现场报道形式,把新闻以最快的速度、最精彩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第一现场!第一时间!越来越先进的传输技术、越来越多的信息传播渠道,让电视新闻对现场报道要求的标准更高,让记者肩上的担子更重。然而,一个优秀的记者将会更勤奋敬业、勤于思考,努力在探索中进步,把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①新浪博客:http://blog.sina.
com.cn/chjguancha
②CCTV新闻频道网站:http://cctv.cntv.cn/cctvxinwen/
③王阳:《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创新思维》,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④张宁,《电视新闻采访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120-125
⑤于淑霞,《新闻出镜记者应具备的素质》,中国蓬莱广电网
⑥严锋,《谈电视出镜记者的角色定位》,《当代电视》,2012(6)
(作者单位:内蒙古兴安广播电视台)
责编:周蕾 摘自:毕业论文答辩www.7ct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