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谈教学设计对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设计探微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9634 浏览:84181
论文导读:的时候,老师要事先设计哪些环节可以由学生完成,哪些环节由学生之间合作进行。如,如何让木块准确地打击在“木桩”上?如何探索势能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如何探索势能与高度的关系?老师组织学生讨论后,可以指导他们进行实验,假如学生一时无法找到合理的操作方法,则老师可以指导一下。比如,如何让木块准确地打击在“木桩”上,可以提
摘 要: 演示实验是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演示实验教学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便于学生理解抽象的物理原理,因此做好初中物理的演示实验教学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注重情境化导入,设计必要的问题,设计学生参与演示实验的环节,将演示实验设计为探究式实验等方面阐释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做好演示实验教学的设计。
关键词: 物理教学 演示实验 教学设计
物理中的很多概念与原理是十分抽象的,要让学生正确地理解它,就必须加强直观教学。演示实验具有很强的直观性,能有效地使学生建立感性认识,同时,演示实验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也便于学生模仿老师的操作,对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有很大帮助。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将演示实验作为培训学生动手实验技能的一种形式进行,新课改要求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模式,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那么在演示教学中,老师如何改变自身的角色,更关注学生的主体发展呢?这就要求老师优化演示实验教学的设计,使之更加科学、合理,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注重情境化导入

演示实验在不同的教学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有的演示实验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是为了创设教学情境,有的是为了将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形象,便于学生形成物理概念,还有的是为了巩固学生对物理源于:大学毕业论文范文www.7ctime.com
知识的掌握。演示实验都需要老师进行合理的设计,在新课程理念下,老师应该注重其情境化导入的作用,使其更生活化,让学生感到更亲切,从而促进学生更认真地观察。比如,在教学大气压时,多数老师都会演示纸片脱水杯的实验。为了增强教学效果,使其更加情境化,老师可以这样进行演示:老师一个手拿着空杯子,另一个手拿着纸片,然后将纸片放在空杯子上面,再将杯子翻过来,学生会看到纸片掉在地面上。这是学生很熟悉的生活情境,也会解释,纸片是受到重力作用落地的。接着,老师向杯子里灌满水,重复刚才的实验,将杯子迅速地翻过来,学生以为纸片还会落下的,结果是纸片被托住了,而且杯子中的水也被托住了。当学生困惑不解的时候,老师告诉学生,托住纸片与水的物质是大气。这样的设计,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教学效果。

二、设计必要的问题

老师在演示实验的时候,不能只顾做实验,要配合一定的语言,尤其要注意设计问题,以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不少演示实验是比较复杂的,不是一步两步就能完成的,这就需要老师利用语言将实验中的各个环节联系起来,而联系起来的最好方法就是问题。这样,学生不是实验的旁观者,而是实验的参与者,尽管没有亲自操作,但同样能感受到问题的解决过程,从而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比如,学习物体动能知识的时候,可以这样设计教学:猜想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通过实验探索动能与物体的运动速度关系?如何通过实验探索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关系?分析实验现象,归纳出结论。这样能通过设计的问题,将整个实验中的几个环节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不仅能防止学生分散注意力,而且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问题的探索中。

三、设计学生参与演示实验的环节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新课改要求改变应试教学的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其参加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因此,老师在设计演示实验的时候,可以考虑学生好动的特点,把演示实验的某些环节,甚至是全部,交由学生操作。有不少学生,倡议将某些演示实验改为探究式实验,可能就是这个道理,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比如,在学习物体重力势能的时候,老师要事先设计哪些环节可以由学生完成,哪些环节由学生之间合作进行。如,如何让木块准确地打击在“木桩”上?如何探索势能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如何探索势能与高度的关系?老师组织学生讨论后,可以指导他们进行实验,假如学生一时无法找到合理的操作方法,则老师可以指导一下。比如,如何让木块准确地打击在“木桩”上,可以提醒学生利用铁架台、定滑轮等工具,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演示实验中,或者将演示实验设计为探究式实验,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人的教学理念。

四、将演示实验设计为探究式实验

探究性实验,能使学生亲身经历研究物理问题的过程,学生在具体的实验中,利用自己的知识与经验,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数据的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得论文导读:
到实验的结论。由于物理原理常常隐藏在各种现象中,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甚至要通过小组讨论才能真正地揭示现象中所包含的物理原理。比如,物质密度的探索,学生虽然通过实验能得到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数据,但真正找到物质的属性——密度并不容易;又如,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时候,学生能测出力与力臂,但要总结出杠杆平衡条件必须动一番脑筋。可见,探究式实验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在大力提倡开展探究式教学的新课标背景下,适当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对光的反射规律的探索,假如老师确定的教学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那么,实验的重点应该是引导学生如何设计实验,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如何设计出更科学的实验,在真正的实验过程中,给学生适当的提示即可;假如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那么,实验的设计应该着重体现在情境的创设、导入上:老师通过一系列光的发射实验,引导学生对光的反射规律进行猜想;假如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在制订实验方案上,那么老师要帮助学生弄清器材与假设之间的关系,最终经过讨论确定实验方案;假如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归纳得到结论,那么在实验的时候,要指导学生观察、比较,然后引导学生分析现象、分析数据得到光的反射规律。
总之,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要根据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只要老师善于探索、总结,演示实验就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廖伯琴.物理教学探讨.物理教学探讨杂志社,2008(6).
徐志强.新课标下初中物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