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述中国政府中国政府在处理突发性灾害事件过程中坚持群众路线时代功能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7149 浏览:163670
论文导读:页
摘 要:群众路线一直是党和政府极力倡导的工作观点和工作方法,中国正是由于探索出了群众路线这一法宝,才能克服各种困难,披荆斩棘,带领全国人民取得新主义革命的胜利,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并且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突发性灾害事件频发的今天,群众路线有着新的时代功能,不仅有助于消除突发性灾害事件产生的不良后果,提升社会公众的参与能力,还能增进政府处理突发性灾害事件的实效。
关键词:群众路线;突发性灾害事件;时代功能;中国政府
1673-291X(2013)30-0228-02
群众路线是中国经过反复实践,摸索出来的工作观点和工作方法,是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之一。正是由于中国始终坚持群众路线,才能领导全国人民取得新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摸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随着时代的发展,群众路线并没有变得黯淡,而是有了其新的功能。

一、有助于消除突发性灾害事件产生的不良后果

1.减少经济损失。突发性灾害事件发生以后,会对当地的经济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其中有些是直接的经济损失,还有一些是潜在的经济损害,给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很大的阻碍。在20世纪50年代平均每年经济损失约480亿元,60年代平均每年约570亿元,70年代平均每年约590亿元,80年代平均每年约690亿元,90年代平均每年约1 400亿元。2000年以后,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每一年造成非正常死亡超过20万人、伤残超过200万人,经济损失超过6 000亿元人民币。
面对突发性灾害事件产生的巨大经济损失,单靠政府之力已经难以应对,只有充分发挥群众路线的作用,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发挥群众的力量,才能尽可能预防和减少经济损失。最基本的一条,就是直接依靠广大革命人民群众。突发性灾害事件发生前,政府应该向群众灌输防灾减灾的科学知识,并模拟各类突发性灾害事件,组织群众加强演习,提高他们的突发性灾害事件应对能力和紧急避险能力。突发性灾害事件发生后,政府应该及时组织当地群众抢救重要财产,减少经济损失,并且鼓励他们尽快参加社会生产,为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2.缓解社会矛盾。突发性灾害事件发生时,当地群众会有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从而衍生出一系列的负面情绪和社会矛盾,当社会矛盾累积到一定的程度就有可能爆发社会骚乱,形成突发性灾害事件的连锁反应,影响社会的团结稳定。政府应该采取措施,密切联系群众,切身体会当地群众的心理,妥善解决这些问题。
政府在解决群众生存问题的同时,也应该密切关注群众心理的变化,不能随便敷衍群众的诉求,要用一种同理心去切身感受群众内心的想法与不安,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当群众心理出现恐慌时,政府应该及时加以疏导,用科学、真挚的态度向群众解释事情的真相,避免人民群众被少数不法分子煽动,造成更大范围的恐慌以及社会动乱等不稳定因素。群众路线贯彻的好与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矛盾能否妥善解决,政府应该坚决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3.消除生活困扰。突发性灾害事件的发生会给当地居民带来很大的生活困扰,突出表现在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都受到限制,饮用水源遭到破坏,超市、商店等日常购物场所被毁坏,住房、道路、学校、工厂、银行等日常出入场所均受到波及,当地群众的源于:毕业论文www.7ctime.com
日常生活秩序被打乱,给当地群众造成极大的不便。因此,应确保当地的物资供,这是维护当地群众利益的最首要步骤。政府应该加倍关注物资食物供给问题,急民之所急,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物资供应系统,把现有的库存物资和市面上的物资相结合,共同承担应急供应任务。其次,政府应该充分运用群众路线方法,依靠最广大群众力量去解决问题[3]。积极调动群众的力量快速抢修道路、桥梁等交通要道,并设置临时的医疗点、商店、教育场所以满足群众的日常生活需求。

二、有助于提升社会公众的参与能力

突发性灾害事件的发生关系到社会公众的自身利益,他们有意愿参与处理突发性灾害事件,发挥自己的所长帮助政府更加高效地应对突发性灾害事件。因此,政府应该运用群众路线,调动群众力量,让群众更多地参与突发性灾害事件应对工作,有助于培养他们有序参与的能力。

1.提升群论文导读:

众献计献策的能力。群众路线是中国的根本工作路线,它强调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其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科学的工作方法,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工作中的体现。政府应对突发性灾害事件时,运用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不仅可以虚心向人民群众讨教,通过实地调查和群众的献计献策制订出最合适的方案,还能把这些方案用来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使他们更能接受政府处理突发性灾害事件的方式方法,自觉地拥护政府,并提升他们的参与能力,为突发性灾害事件的处理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2.提升群众跟踪实施的能力。突发性灾害事件处理的过程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关也是最复杂的一关,它不仅要考虑方案的可实施性、实施后对环境的影响、人民群众的接受度等因素,还要时刻关注各因素的变化和工作人员的配合程度,其中充满了变化和不稳定性,如果处理不当,会直接损害当地群众的利益。政府部门在处理突发性灾害事件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工作原则,时刻通过网络媒体、政府发言人、记者采访等方式把现阶段的处理情况告知公众,不能让群众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包办。另外,群众对事件的跟踪监督有利于政府相关工作人员更好地严于律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能及时把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告知政府部门,避免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
3.提升群众评估效果的能力。突发性灾害事件处理效果的评估是指事件结束后对整个处理结果的评价,以此来评判事件处理是否合理、科学、有效,评估的结果可以作为以后处理突发性灾害事件的依据。政府只有坚持群众路线,用群众工作方法来指导评估过程,才能更好地维护群众利益,以群众利益为首要目标,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让群众参与评估的整个过程。这样不仅可以使评估的结果更加有效,更加令人信服,还能提升广大群众的参与能力。

三、有助于增进政府处理突发性灾害事件的实效

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是突发性灾害事件的重要组成部分,防灾减灾工作也是突发性灾害事件处理过程中的重中之重。中国由于地域面积广,地形复杂,人口密度高,人口流动频繁,是世界上突发性灾害事件最严重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4]。因此,做好防灾、减灾、救灾、重建等工作是政府处理好突发性灾害事件的必要构成部分。
1.扫除防灾死角。中国国土面积十分辽阔,有着丰富多样的地质地貌结构和异彩纷呈的动植物类型。因此,中国作为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多发国家之,给整个国家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而且,地域和社会结构的复杂性导致政府防灾减灾部署工作的难度大大增加,社会上存在大量的防灾减灾部署盲点,政府难以一一扫清,政府仅凭一己之力显然难以完全胜任处理突发性灾害事件这项工作,只有基层群众加以配合,才能最大限度降低灾害可能带来的风险。
因此,政府调动群众力量,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有利于系统地整合全社会的力量,对广大群众展开防灾减灾科学知识普及活动,使广大群众熟练掌握防灾减灾知识和应急自救能力。同时,增强基层干部的灾难应变能力,定时组织群众进行巡查,依靠群众的力量扫清防灾减灾部署的死角,并及时排除隐患。
2.提升救灾效率。突发性灾害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内,受到直接影响的是当地的一线群众,他们是最大的利益相关者,也是及时开展救灾工作的主要力量。因此,政府在部署救援工作时广泛依靠群众力量,组织当地群众进行自救和救援,充分调动群众的救灾积极性,让群众主动地参与到救灾活动中来,自觉地开展救灾活动,利用群众对当地自然、人文环境、地质地貌、道路交通状况、医疗设施等的了解,能更加快速、有效地开展抢险救灾活动。
3.强化灾后恢复。突发性灾害事件发生后,基础设施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给灾后的重建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首先,交通基础设施遭到破坏,外部运送重建物资和材料的交通工具难以通行。其次,重建工作任务巨大,单靠官兵是不切实际的,还需要广大灾区劳动力的响应和参与。再次,灾区群众最了解当地的地情地貌,对重建工作有自己最直论文导读:
观的感受,也能提出更多可行的方案以供政府参考。
因此,政府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不仅可以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够自觉主动地参与灾区重建工作,弥补重建工作人力资源不足的状况,还能够收集当地群众的重建意见,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汗水,群策群力,共同完成灾区重建工作,使受灾群众能够早日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摆脱灾难带来的不利影响。
4.维护政府形象。突发性灾害事件发生后,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严重影响他们的心理状况,这种负面的心理情绪会逐渐蔓延开来,造成大范围的社会忧虑。而此时,他们把期望寄托在政府身上,希望政摘自:毕业论文www.7ctime.com
府能够给他们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摆脱突发性灾害事件带来的不良影响。一旦政府的工作不到位或成效缓慢,就有可能引起人们对政府处理突发性灾害事件能力的疑虑,进而影响政府的公众形象。而良好的政府形象是一个政府所拥有的重大资源和无形财富,也是政府作用有效发挥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5]。反之,政府提高自身管理能力,坚定推行群众路线工作方法,妥善处理突发性灾害事件,及时发布事情进展,不仅可以使群众利益受到保护,还能提高群众对政府的信心,提升政府的形象。
参考文献:
周建伟,赵兰郁.试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处理重大突发事件的经验与启示[J].青海社会科学,2010,(5).
建国以来文稿:第12册[M].北京:文献出版社,1998:581.
[3] 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80
[4] 张伟东.中国近二十年自然灾害回顾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09,(6).
[5] 宋波.试论政府形象的塑造[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