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析网络文化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系统引领高校网络文化生态优化与进展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571 浏览:18736
论文导读:衡现象的原因,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网络文化生态健康、良性发展的必要性。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校;网络文化生态;引领1674-9324(2013)45-0251-02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了

5.38亿,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

摘要: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赖以生存的“第二空间”,深刻影响并改变着其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价值观念,并由此形成了独特的高校网络文化生态。通过探讨高校网络文化生态的特点,剖析高校网络文化生态失衡现象的原因,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网络文化生态健康、良性发展的必要性。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校;网络文化生态;引领
1674-9324(2013)45-0251-02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了5.38亿,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网民中10~29岁占到网民总数的55.6%,而这个年龄段的主体是学生,尤其是大学生。作为“第四媒体”的网络已成为大学生赖以生存的“第二空间”,深刻影响并改变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价值观念。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促使大学生成为健康向上的“天使”,也能诱使他们成为堕落沉沦的“魔鬼”,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偏离和人文精神的缺失。因此,如何应对高校网络文化生态中出现的问题,探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网络文化生态健康、良性发展成为全新的时代课题。

一、高校网络文化生态及特征

1995年,网络激进主义者J.P.Barlowo结合生态学与网络环境,首次把网络看做一个动态生态系统,将网络与生态学联系在一起。在我国,“网络生态”一词由田震宇在1998年《网络生态》一书中首先提出,而“网络生态系统”这一概念最早是张庆峰在2000年的《网络生态论》一文中提出。2004年,蔡志文的《浅论网络生态危机的表现及其文化之源》从文化的角度分析了网络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网络文化生态”这一概念由沈望舒于2007年在《网络文化生态遭遇危机》中首次提出,但并未给出明确的概念阐释。
综合网络社会学、生态学、文化学的相关概念,高校网络文化生态特指以互联网为基础、以数字媒体技术为依托、以互动和创新为核心,与大学文化密切相关的网络文化现象的总称,是一种具备自主调节、自主适应功能的生态复合体。高校网络文化生态是大学文化生态与网络文化生态相互交叉、共融而生的一种带有独特高校精神的新型网络文化生态,具备网络文化生态的一般属性,但比传统意义上的高校文化生态内容更丰富、更广泛,也比一般网络文化更具深层次意义。研究高校网络文化生态就是利用生态学的视角去研究高校网络文化,力求使网络生态平衡、和谐。

二、高校网络文化生态失衡现象剖析

网络文化的后现代特性是高校网络文化生态失衡的动因。后现代主义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代表了一种激进的情绪,Web 2.0时代的网络文化体现出强烈的多元化、个性化、草根性、去中心化等后现代特性。受此影响,部分大学生网络行为表现出“否认权威、抵制崇高,挑战社会公认的举止规则,漠视知识体系和既往生活经验的积累,倾向于一种与传统道德规范相违背的身体的狂欢和冒险”,在对待一些偏离或违背社会规范要求的行为,则表现出过多的“宽容”和“理解”,甚至是崇拜模仿的态度。因此,当高校网络文化遭遇不良文化内容的侵蚀、畸形文学的渗透,当各种“标新立异”的媚俗文化在本质上越来越远离人文精神,当越来越多的网络恶搞和给大学生以不良的角色暗示,再加上网络空间自身的喧嚣与浮躁,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对大学生人生信仰和价值观教育的淡化甚至缺失,已成为不可漠视的事实。
大学生心智尚未成熟是高校网络文化生态失衡的内因。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有很强的开放意识和创新观念,但还是一个文化批判能力不强、文化价值判断能力相对薄弱的群体。网络内容良莠不齐、纷繁芜杂,特别是其中的不良文化容易产生累加的“蝴蝶效应”;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以及大学生个性张扬的特点,使一些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表现出戏剧性、肆意性、侵犯性等特点,种种非理性的言论层出不穷,甚至造成在一些大是大非问题上的片面和偏激,这极大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价值取向,容易导致其道德责任感的缺失、自我约束力的下降以及自由意识的泛滥。
大学生个性的双重性导致高校网络文化生态失衡现象愈演愈烈。受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一些大学生排斥国家传统文化的主流观念,但在对待一些偏离或违背社会规范要求的行为,则表现出过多的“宽容”论文导读:盖和弥补自身的不足,缓解内心的不安。在这种双重机制的作用下,大学生在创造、分享网络文化产品的过程中,他们的道德准则和评判标准常会与传统社会道德体系背道而驰。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网络文化生态良性发展1.以正确的舆论为导向,构建文明高雅的高校网络文化生态系统模型。坚持把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
和“理解”甚至是崇拜模仿的态度。一方面,大学生试图通过标新立异来张扬自我,凸显个性;另一方面,他们试图用与众不同来掩盖和弥补自身的不足,缓解内心的不安。在这种双重机制的作用下,大学生在创造、分享网络文化产品的过程中,他们的道德准则和评判标准常会与传统社会道德体系背道而驰。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网络文化生态良性发展

1.以正确的舆论为导向,构建文明高雅的高校网络文化生态系统模型。坚持把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高校网络文化生态的灵魂,提升高校网络文化生态的层次和境界。依托学校门户网站,积极创建高质量“红站”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以时事政治、理论学习、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积极贯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方针,吸收和借鉴优秀的外来文化,把借鉴传统和外来文化与体现民族特点、时代精神相结合,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创建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现代文化观念,丰富高校网络文化的精神内涵。
2.加强教育工作队伍建设,转变网络教育观念,提升教师媒介素养。充分发挥高校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重要功能,抓住网络教育这个新型教育平台,大摘自:毕业论文结论www.7ctime.com
力推进网络文化创新,建立规范的教育平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德育工作者的网络知识继续教育,建立一支理论水平高、政治素养优、网络技术好的师资队伍,牢牢占领校园网络文化这块重要阵地,改善高校网络文化环境,优化网络文化生态。
3.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网络道德和责任感。大学生是高校网络文化系统的主体,解决网络生态文化失衡问题最根本在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觉悟。要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衡量大学生网络行为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大学生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培育其自律自省意识,促使大学生由他律转变为自律,由外部监督转变为自我管理,自觉抵制网络庸俗低俗媚俗之风,从主观上杜绝虚假甚至非法网络舆情的产生和传播,在校园内形成一种祛恶扬善的网络舆论环境。
4.加强高校网络文化的监管和规范,确保网络绿色与和谐,形成健康、文明、有序的网络生态环境。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高校网络规章制度建设相结合,规范网络信息和行为,保证网络信息传播的有序性、健康性、安全性。通过邀请专家、名师举办网络法制道德教育论坛、讲座等进行网络法制道德的宣传,积极配合网络运营商、通讯部门、政府等加大监管力度。高校应利用必要的技术和行政手段,对校园网信息入口进行监控、过滤、引导,及时发现不良信息并扼制其传播,使校园网成为教学、科研和生活的重要场所。
参考文献:
张琪.高校网络文化失衡现象及应对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11,(1).
高中建.当代青少年问题与对策研究[M].北京:编译出版社,2008.
[3]郑华萍,黄健.大学生网络行为问题及对策研究[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1,(1).
作者简介:刘立勇(1978-),男,河北保定人,石家庄铁道大学外语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文化和教学研究;吴学飞(1982-),男,河北张北人,河北大学政法学院团委书记,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