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关于僵化外语学习中语言僵化现象研究选题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9497 浏览:133555
论文导读:
僵化(fossilization)是外语学习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探讨僵化的起因及如何避免僵化是二语习得研究的重点课题。许多学者在僵化的原因、特点、对策等方面做了大量深入的研究。Selinker将僵化分为暂时性僵化(temporary fossilization)和永久性僵化(permanent fossilization),暂时性僵化是永久性僵化的前兆(harbinger)。因此如何及时预防和克服暂时性僵化以避免永久性僵化的发生是外语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僵化的概念

根据《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辞典》的解释,僵化指“不正确的语言特征永久的成为一个人说或写一种语言的方式”。Selinker根据僵化发生的主体将僵化分为个体僵化(individual fossilization)和群体僵化(group fossilization),其中个体僵化根据其具体呈现形式分为错误僵化(error reappearance)和语言能力僵化(language competence fossilization)。错误僵化指虽被纠正多次但仍然反复出现的语言错误,语言能力僵化指学习者在发音、词汇、句法等方面出现的僵化。群体僵化指某些僵化了的语言能力为大多数学习者所接受,因而导致一种新的方言出现,如印度英语。
同时,Selinker根据僵化的性质将僵化分为暂时性僵化和永久性僵化。牛强将暂时性僵化称为“高原期”(plateau),即永久性僵化出现前的二语学习停滞不前的状态。如果学习者不能逾越暂时性僵化阶段,那么永久性僵化就可能出现;反之,如果学习者决心从根本上改变停滞的局面,那么僵化终将被逾越而学习者的语言能力也将得到提高。

二、僵化产生的原因

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对僵化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综合各种观点,本文拟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对僵化的成因进行分析。

1.僵化产生的内在原因

僵化产生的内在原因指存在于学习者自身的、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包括物理因素(physical factors)和心理因素(psychological factors)。
(1)物理因素
物理因素特指学习者的年龄(age)和学习潜能(learning aptitude)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在年龄影响二语习得方面,Lenneberg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对僵化的起因进行了解释,他提出了学习关键期假说(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该假说认为每个人从婴儿期到青春期(2~13岁)都有一个关键的语言学习阶段,如果在此阶段开始学习某一语言,那么取得成功的可能性是很大的。Penfield和Roberts认为语言学习的最佳年龄是10岁以前,在这个阶段,人的大脑可塑性较高,随着青春期的到来,这种可塑性开始逐渐消失。Selinker和Lamendella认为大脑可塑性的消失将导致学习者不能掌握某些特定的语言知识。这种由年龄引起的语言僵化是难以逾越的。
在语言学习潜能方面,Carroll认为语言学习能力包括语音编码能力(phonetic coding ability)、语法敏感性(grammatical sensibility)、语言归纳学习能力(inductive language learning ability)以及机械记忆能力(rote memorization ability)。王银娥还注意到特殊的外语模仿能力对于学习者在发音和掌握较高的语言技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以上提到的几种语言学习潜能对于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方面取得进一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反之,如果学习者欠缺这些能力,他的语言学习就可能出现僵化。
(2)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指学习者消极的心理状态造成了僵化的出现。Selinker指出:二语学习者潜在的心理结构包括五个关键的过程,分别是语言迁移、学习迁移、学习策略、交流策略以及过度概括。在这五个关键过程中,Selinker认为语言迁移是导致僵化产生的决定性因素,但他的这一理论独立看待每个心理过程而忽略了其整体性和互动性。鉴于这种情况,1992年Selinker又提出了多效性原则(Multiple Effect Principle),他认为当语言迁移与一个或多个其他心理过程共同起作用时,学习者的论文导读:。迁移可分为正迁移(positivetraner)和负迁移(negativetraner)。正迁移指在一种情境中学会了的东西有助于在另一种情境中进行的学习;负迁移指在一种情境中学的东西干扰在另一种情境中进行的学习。学习者的母语对其二语学习的负面干扰属于负迁移。对于学习英语的中国学生来说,他们习惯于将汉语的思维方式、表述方式套用
语就很可能出现停滞不前的状况,语僵化就可能由此出现。他还认为当多效性原则起作用时,僵化是不可能被克服的。多效性原则的优点在于它从整体的角度解释了僵化的原因。基于Selinker的理论研究,本文接下来将从母语迁移、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学习动机、学习者对待语言错误的态度等摘自:硕士论文答辩www.7ctime.com
方面对僵化产生的心理因素进行分析探讨。
第一,母语负迁移。迁移(traner)指将学会了的行为从一种情境转移到另一种情境。迁移可分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er)。正迁移指在一种情境中学会了的东西有助于在另一种情境中进行的学习;负迁移指在一种情境中学的东西干扰在另一种情境中进行的学习。学习者的母语对其二语学习的负面干扰属于负迁移。对于学习英语的中国学生来说,他们习惯于将汉语的思维方式、表述方式套用到英语中,但是汉语与英语之间存在诸多差异,如果这些错误不能得到及时纠正,他们的英语学习和英语知识就有可能出现僵化。
第二,采用不当的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Sims认为僵化可能与学习者不当的学习策略有关。学习策略(learning strategy)指语言学习者试图得出单词、语法规则和其他语言项目的含义和用法的方法,如运用概括和推理的方法。有效的学习策略对于学习者的二语学习具有促进作用,反之如果在学习中忽略了学习策略的重要性或者学习策略使用不当就会使学习者在二语学习中举步维艰。当学习者使用第二语言进行交流时,为了保证交流的顺畅进行,学习者通常会使用诸如回避(oidance)、简化(simplification)、减少词汇使用量(reduction of lexicon)等交际策略。这些交际策略虽然能够帮助交流顺利完成,却不利于学习者习得新的词汇或句型,长此以往,这种对不当的交际策略的依赖将导致学习者在二语学习方面止步不前。Schumann认为语言有三种功能:交际功能(communicative function)、综合功能(integrative function)、表达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在使用第二语言进行交际时,只要达到了交际目的,人们就不会再关注语言的综合功能和表达功能,这就造成语言错误不能得到及时纠正,导致僵化现象的出现。 摘自:毕业论文www.7ctime.com
源于:论文致谢范文www.7ct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