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提问初中语文教学中优化课堂提问艺术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6897 浏览:72215
论文导读:而使自己提出的问题既具有一定难度又能使学生经过独立思考能够回答,以增进其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有所得。(2)时间度。教师有时提出问题后马上让学生回答而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这种快速做答的模式虽然适用于练习或者复习的教学形式,但却不适宜需要学生思考、探究、评价、发现的教学。

2.要把握课堂提问的“序”《学

【摘 要】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良好的提问,能活跃课堂气氛,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为他们发现和解决问题提供桥梁,能引导学生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
【关键词】中学语文;提问艺术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好的提问,能结合学生探究新事物的心理倾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加深对所学知识印象,“必令学生远其才智,勤其练习,纯然之功弥深。”

一、教师进行课堂提问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中要想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课堂气氛活跃、教学目标明确是离不开教师的提问的。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服务者,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其次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我觉得这里给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很合理的,毕竟中学生的思想还不太成熟,需要一个很好的组织者来促进其学习,且中学生普遍存在一种上课时思想开小差的现象,所以教师的提问显得尤其必要,教师的提问可以尽量克服学生广泛存在的“思维缺摘自:毕业论文怎么写www.7ctime.com
席”和“思维惰性”现象的出现;激活课堂教学气氛,体现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效果。所以教师的提问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二、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提问过直、过浅和过难过深的弊端

教师提问主要是在学生思考探究问题时起铺路搭桥的作用。问题太直接,学生往往不用怎么思考甚至用课文中现成的词句就可以直接回答,课堂气氛看似活跃,实际上这些问题并未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问题太浅显,学生只能有浅层次的认识,这种肤浅的认识会冲淡学习的兴趣,并不能达到使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目的。所以提问一定要简明、准确、循序渐进,一般应掌握在“跳一跳,够得着”的程度。

2.提问过于频繁,问题数量过多

通过调查发现,一堂课45分钟,平均没几分钟就问一个问题,学生被诸多问题牵着鼻子走,哪有时间进行思考。往往是在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的“轰炸”下,不假思索的忙着回答和应付。

3.控制问题的答案

有的教师很认真地提出一个问题,然后自己回答或让学生回答后又打断学生的回答,结果整个课堂上只能听到教师一人的观点,而没有学生的观点,学生也不知道自己的观点是对是错,这些都是极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的行为。

三、如何优化课堂提问艺术

1.要把握课堂的“度”

(1)难易度。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和年龄特点,精心设计问题并注意提问对象的合理选择,从而使自己提出的问题既具有一定难度又能使学生经过独立思考能够回答,以增进其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有所得。
(2)时间度。教师有时提出问题后马上让学生回答而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这种快速做答的模式虽然适用于练习或者复习的教学形式,但却不适宜需要学生思考、探究、评价、发现的教学。

2.要把握课堂提问的“序”

《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这句话意思是说提问要有梯度。对学生的教育应有耐心,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提问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和对稍难一些问题产生挑战欲。

3.要把握课堂提问的“点”

(1)题眼之处,设问引思。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是记叙文的主要内容,或是描写的主要对象,或是表达的中心思想,或是贯彻全文的线索。教学时,可以从课题入手。“借题发挥”引导学生“顺藤摸瓜”,理解课文内容,树立全篇着眼的意识。
(2)反复之处,设问引思。不少课文作者运用了重复(反复)的修辞手法,以强调某种感情的强烈和深沉。在这样的地方设问,可以引导学生充分体验作品的感情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激发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关键之处,设问引思。所谓关键的内容,是指相对全篇理解有重要作用的或学生不易理解的关键的字句章节。抓住这些往往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感情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4)矛盾之处,设问引思。不少课文在内容上有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的地方,其实这正是作者落墨的着力之处。在这些地方提问,往往可以引导学生把课文理解得更深。使学生思维深化。
(5)中心之处,设问引思。中心是文章的大动脉,大动脉通畅,小血管随之运行。紧抓中心,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从中心之处入手也符合整体论文导读:
性教学的要求,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4.问题的提出要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师应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型思维能力。教学《桃花源记》时,学生认识到作者抨击社会离乱,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教师提问:“你愿做陶渊明这样的人吗?”很多学生都认识到:“假如人人如此,那么社会就谈不上发展。”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陶渊明消极避世的一面。
总之,良好的提问,能活跃课堂气氛,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能为他们发现,解决问题提供桥梁,能引导学生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
参考文献:
李步斗.课堂提问浅谈[J].江西教育.2012(4)
余笔清,张志伟.语文课堂如何发问[N].中国教育学刊.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