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谈科学化党内选举科学化政治生态环境建构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1956 浏览:46926
论文导读:
〔摘要〕 党内选举科学化的政治生态环境建构应该从三个方面着手:推进党内选举文化创新,改善党内选举科学化的政治文化环境;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培育党内选举科学化的协商讨论环境;加强对党内“一把手”的制约,营造党内选举科学化的监督环境。
〔关键词〕 党内选举,政治生态环境,政治文化环境,协商讨论环境,监督环境
〔〕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3)06-0033-04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完善党内选举制度,规范差额提名、差额选举,形成充分体现选举人意志的程序和环境”。〔1 〕 (P41 )这说明,中国党内选举的科学化发展,具有对周围环境某些条件的“特殊需要”,受特定的政治生态环境制约,同时也通过理论、制度、文化等因素逐渐调适并改造自己赖以生存的政治生态环境。因此,党内选举科学化发展需要建构与之相适宜的政治生态环境。
从政治生态的维度看,中国党内选举科学化的政治生态环境是一个由政治文化环境、协商讨论环境、监督环境等动态系统所构成的多维整体。可以从改善党内选举科学化的政治文化环境、培育党内选举科学化的协商讨论环境、营造党内选举科学化的监督环境三个方面,探讨党内选举科学化的政治生态环境建构。

一、推进党内选举文化创新,改善党内选举科学化的政治文化环境

党内选举文化作为政治文化的一支,是中国党员在参与党内选举的过程中,在特定的政治生态环境下受到长期流行的选举态度、信仰和情感的影响,形成的一套对党内选举制度、党内选举过程、党内选举行为、党内选举决策等的认知、情感和评价。其主要侧重于精神和心理层面。
在一般意义上,党内选举文化是中国先进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党内选举科学化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一是党内选举文化直接表征着党内选举的程度和科学化水平;二是积极的党内选举文化对分散或异质的党内选举文化因子予以整合调适;三是党内选举文化贯穿于党内选举始终,维系着党内选举体系的存续;四是党内选举文化影响着党员对党内选举的运作。当然,党内选举文化也有优劣之分,在优质党内选举的政治文化环境下进行的党内摘自:毕业论文答辩www.7ctime.com
选举,其科学化水平高;在劣质党内选举的政治文化环境下进行的党内选举,其科学化水平低。
必须承认,目前中国党内选举文化发展总体上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与具备自由、平等、公正、竞争有序、理性参与等特点的现代选举理念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必须正视党内选举文化现状,进一步改善党内选举科学化的政治文化环境。
第一,树立符合国情、党情的党内选举文化核心价值理念。“政治的发展有赖于政治体系核心部分要素的生长及向周边的拓展” 〔2 〕 (P283 ),党内选举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能否生成一套支配党员思想和行动的核心价值理念并向周边环境辐射。当前中国正处于转型期,国内外流行的各种文化价值观不可避免地在党内传播、竞争,党内选举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一直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树立符合国情、党情的党内选举文化核心价值理念绝非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抛弃和对外来文化的教条移植,必须重新审视传统选举文化,改造西方选举文化,抛弃封建残留,注入新鲜元素,增添进步因子,营造良好氛围,从而构建一种新型的、具有正能量的、能够适应中国党内选举政治生态环境的文化。具体讲,党内选举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应承继传统文化中的宽容、节制、诚信、妥协、非暴力等有益养分,选择吸收西方平等、公正、自由、规则、法治等精髓观念,从而体现思想认同、平等共存、竞争协作、宽容和谐等基本精神。
第二,加强对广大党员群众党内选举文化的教育培训。首先要在党员群众中培育党内选举意识和选举精神,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在学校、单位、社会等广泛宣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权利责任意识、合法竞争、理性参与等现代党内选举理念,使之逐渐成为党员群众的一种内心自觉和日常行为习惯。其次要在党员群众中开展党内选举知识、技能的培训,使党员群众对党内选举的基本制度、基本规则、选举组织机构和具体的选举活动逐渐了解,对“什么是党内选举”、“党内选举选谁”、“党内选举怎么选”有比较直观、清晰的感知和认识。再次,要在党员群众中进行党内选举价值认同的情感培训。在党内选举实践中,论文导读:员主体地位的共识。加强党员主体理论研究,当务之急要针对在党员主体问题上的种种思想障碍,解放思想,提高认识。首先,要尊奉和弘扬党员主体价值理论;其次,要对党内生活中长期漠视党员主体价值进行深刻理论反思;再次,对现实中种种有悖于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观点进行理论驳斥;最后,对以确立党员主体地位为核心的发展党内选举的理
要有意识地培养党员群众对党内选举的尊重、支持情感,使党员群众基本认同普遍平等、自由公正、直接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竞争选举、定期选举、秘密的党内选举原则,积极正向评价党内选举的价值和实效,将大多数党内选举文盲、看客培养为党内选举的参与者、拥护者。
第三,注重通过党内选举参与推进党内选举文化的创新。党内选举文化的形成和创新在于党内选举观念与选举参与的不断融合。党员平等参与党内选举活动,才能由学习党内选举文化、宣讲党内选举文化到实践党内选举文化、创造党内选举文化。在参与党内选举中学习党内选举,在党内选举实践中总结经验,是不断发展完善党内选举文化的一条必经之路。只有党员切实享有知情权、表述权、参与权、监督权等基本权利,才会释放出巨大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不断优化发展党内选举文化的环境和氛围。只有这种环境形成了,才能更加促进党内选举文化的繁荣发展。因此,党员在党内选举参与中,教育与参与密切互动,“知”与“行”充分结合,才能促进教育方式和内容的合理完善,检验党内选举文化的教育成效,从而更好地推进党内选举文化的创新,达到建构党内选举文化的效果。

二、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培育党内选举科学化的协商讨论环境

党员是党内选举科学化的主体,是党内选举科学化的主要推动者。尊重与保障党员的主体地位,首先就要直面目前党内对党员主体地位理论上的认知缺失和实践上缺位的现实。部分基层党组织及其领导成员死死抱住“组织本位论”不变,奉行“我说你听”、“我决定你照办”的话语习惯模式,组织的意图和领导的讲话就是圣旨,一锤定音。党员尤其是普通党员“有话不能说,有话不可说,有话不敢说”,即使说了也得不到组织和领导的重视,只有在组织和领导面前集体失语,保持沉默。这样一来,普通党员和领导干部都不能形成正确的党员主体意识,无法做到协商、平等交流,不利于培育党内选举科学化所必需的沟通与理解、包容与合作精神和集体责任感,也无益于发展党内选举科学化的协商环境。 尊重与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培育党内选举科学化的协商讨论环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第一,加强党员主体理论研究,在全党形成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共识。加强党员主体理论研究,当务之急要针对在党员主体问题上的种种思想障碍,解放思想,提高认识。首先,要尊奉和弘扬党员主体价值理论;其次,要对党内生活中长期漠视党员主体价值进行深刻理论反思;再次,对现实中种种有悖于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观点进行理论驳斥;最后,对以确立党员主体地位为核心的发展党内选举的理论疾呼。总之,要紧紧围绕党员作为党内选举科学化建设主体的中心点,研究党员在党内选举科学化建设中的地位、作用等;研究如何发挥党员在党内选举科学化建设中的主观能动性;研究党员主体如何在、公正、平等的党内选举氛围里探求选举规律、学习选举常识、提高选举技能,努力营造党内选举中不同意见协商讨论的环境。
第二,加强党员主体意识教育,提高党员主体素质。意识是最影响人的行为的深层次因素,也是最难改变的因素,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强化是提高党员主体素质的前提。因此,要加强党员的主体意识教育,向党员“灌输”主体意识。党员的主体意识要靠教育“灌输”才能得到强化,只有这样,党员在主体意识方面的创造性才能被激活,党员的主体素质才能提高。党员主体素质的提高关键在于党员拥有独立进行意识表达和行为的能力,对于政治参与充满着兴趣和责任心。“每个人或任一人,当他有能力并且习惯于维护自己的权利和利益时,他的这些权利和利益才不会被人忽视。” 〔3 〕 (P60 )因此,要“以提高素质为重点,抓紧抓好党员队伍建设这一基础工程” 〔4 〕。对于思想文化水平较低的普通党员,要着力加强他们的党员主体意识教育力度,培养他们的政治意识、权利意识及政治参与意识,为普通党员主体素质的提升奠定能力基础;对于党的领导干部,要消除“官本位”意识、“组织本位”和“论文导读:
义务至上”意识的影响,重点培养他们的平等意识、公仆意识、责任意识。马克思曾经指出:“任何一个存在物只有当它用自己的双脚站立的时候,才认为自己是独立的,而且只有当它依靠自己而存在的时候,它才是用自己的双脚站立的。” 〔5 〕 (P129 )作为党内选举科学化建设主体的党员,只有当他们真正意识到自己是党内选举的主人,能够自由自觉地参与和处理党内选举事务的时候,他们才拥有了党员的主体性本质特征。
第三,切实保障党员在党内选举中的权利,拓展党员发挥主体作用的渠道。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必须把保障党员权利摆在突出位置。党员在党内选举中的权利是党章和党内选举法规所规定的党员的权利和权益,主要包括党员对党内选举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讨论权、监督权和批评权等。党员权利的充分行使是党员在党内主体地位的标志,也是党员在党内选举中发挥主体作用的表现。因此,要保障党员的权利就必须拓展党员发挥主体作用的渠道。首先要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党员了解党内选举、参与党内选举、亲身体验党内选举,使党员发挥其主体作用有目标、有责任、有空间。其次要建立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党员与组织沟通交流平台,利用网络媒体收集党员对党内选举的意见和建议,使党员充分表达个人意愿。同时也可以促进党员与党内领导干部之间的平等交流与了解,增强普通党员对党内选举的话语权。再次要建立城乡一体的流动党员信息服务系统,使党员无论流动到哪里都能够与当地党组织取得联系,当地党组织不仅要完善相应的奖惩政策,对表现突出的党员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而且要对党员的权利和实际利益需求予以回应,使党员感受到党组织对自己人生价值的尊重,对自己个人成长发展的意摘自:毕业论文评语www.7ctime.com
义。

三、加强对党内“一把手”的制约,营造党内选举科学化的监督环境

“一把手”是对各级党委书记的一种通俗称谓。但这个称谓里面包含有丰富的内涵,它反映了书记个人在党委内具有特殊的身份和地位,甚至拥有不受限制的特权。 “一把手”的角色地位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在相应领导班子中居于首位,二是在领导班子中有最高决策权,三是有支配同一领导班子中其他人的权力,四是对领导班子及整体权力负总责。” 〔6 〕 (P108-109 )这说明在现实生活中党内“一把手”的权力是非常大的,如果“一把手”对手中的权力毫无节制地滥用,就会出现“决策一言堂”、“权力一把抓”、“用人一句话”、“花钱一支笔”、“言论一个音”、“上任乱烧一把火”的腐败现象,俗称“一把手现象”。党内“一把手现象”具有极强的社会危害性和传染性,“轻则带坏一个班子,重则败坏一个部门、一个行业和一个地区,乃至毒化社会风气,严重损害党的形象、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7 〕 (P520-521 )
在当前的干部任用体制中,党内各级“一把手”都是通过党内选举程序选举产生的。尽管党内选举制度对党内各级“一把手”候选人从资格限定、考察、酝酿、推荐等环节上进行了完整的程序规定,但候选人选举或选任的关键环节和产生方式决定权始终掌握在上级主要领导干部手中。由于党内“一把手”对整个领导班子负总责,“一把手”自然在党委常委会中拥有全面的权力并直接掌控权力,民间有一种说法:在党委中“一把手是说一不二,二把手是说二不一,三把手是说三道四,五把手、六把手是只记不说”。这形象地说明了在党委内一切权力集中于作为书记的“一把手”。“一把手”掌握的权力愈大,投其所好的人愈多,能够监督和敢于监督的人愈少。
党内“一把手”直接影响着各地党内选举的发展走向。下级要通过党内选举的形式升迁至少是保住职位,必须获得上级的提名推荐,如果上级党内“一把手”和主要领导干部执政道德素质高、责任心强、有全局意识,则能带动当地党内选举科学化发展。反之,则会给党内选举科学化发展设置障碍,不仅在党内干部的酝酿、推荐提名、干部考察、等选举程序上制造混乱,而且消解了普通党员群众对党内选举的心理认同,在党与普通群众之间设置了难以消弭的信任鸿沟。基于此,必须加强对党内“一把手”的制约,营造党内选举科学化的监督环境。论文导读:
第一,彰显党委全委会的决策作用,弱化党内“一把手”的权力影响。《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党的各级委员会按照集体决定、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决定重大事项。发挥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作用,完善常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推行和完善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党委全委会,是一个介于党的代表大会和党委常委会之间的平衡效率和风险的决策机构。在对党内主要领导干部候选人进行酝酿协商讨论时,实行党委全委会票决制是一个有效消除“一把手现象” 的决策方式。在党委全委会票决和集体协商这样的决策机制下,尽管党内“一把手”个人的不当影响力不会完全消除,但与书记办公会和常委会这样人数较少的小规模决策团体相比,全委会的适中规模和政治风险不可预知因素使得“一把手”个人施加不当影响力所支付的时间成本、精神成本、风险成本都会显著增加,致使党内“一把手”不敢、不能轻易施加不当权力。这样一来,在党委全委会无记名票决制的制度保障下,党内“一把手”的权力影响所造成的负面效应可降到最低限度。
第二,实行权力运作公开,增加群众参与。党内“一把手”权力滥用及失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把手”的权力在封闭的空间里隐秘运行。因此,在党内选举科学化进程中,各级党组织要在一定范围内公开涉及党内选举中“一把手”权力行使的内容、程序、形式等,严防“一把手”打着保守组织机密和维护个人隐私权利的旗号,蓄意隐瞒那些应依法公开的信息内容,为贿选、操纵党内选举、权力寻租等不合法行为留下生存空间。在党内“一把手”候选人提名推荐中,要进一步积极创造有效的群众参与形式,不断增加党员群众的发言权,使候选人提名真正体现“群众公认”原则;在对党内“一把手”候选人的组织考察中,要拓宽范围,随机抽取不同层面的对象,重点从人民群众满意度上得出对“一把手”选用的客观依据;在对已经任用的党内“一把手”评议上,要把民意测评和道德测评满意度作为主要的评价标准,对群众已有强烈反映并经上级党组织和纪委调查核实存在明显违纪违法行为的“一把手”,应采取果断措施,依法惩治、大胆处理,以防止其权力的进一步失控。
第三,强化党内“一把手”责任约束机制,完善责任约束手段。强化责任约束机制是保证党内“一把手”对民众的要求做出快速反应并承担责任的基本手段。为此,要健全党委会、常委会、党内“一把手”对党代会负责的制度体系,建立和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引咎辞职制度、撤换制度等,从价值上、法规上肯定和保障这些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有了这些责任约束制度体系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就有了党内“一把手”及其班子履行职责的自觉性和责任心。为制约党内“一把手”在党内选举中的权力运行,重点是把各级党内“一把手”在党内选举中的权力与执行力是否统一作为调查问责的主要内容,考察其是否严格遵守《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完善并认真执行党内干部选拔任用中包括推荐、考察、用人失察失误等方面的责任追究制。如果党内“一把手”在任职期间行为不规范,对本部门、本单位建设漠不关心、组织不力、措施不当,以至于发生重大责任事故的,都要进行严肃问责。轻则通报批评、党内警告,重则应当实行引咎辞职制度,甚至撤销党内一切职务、移送司法机关。
第四,强化党内“一把手”的角色美德,把“德”作为首要授权标准。角色美德是基于一定的精神调整角色之间以及角色与社会整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8 〕党内“一把手”的角色美德是作为党的主要领导干部应具备的观念和道德操守,应包括政治道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在一般意义上,党内“一把手”角色美德应包括敬业、公正、廉洁、、自律、责任、协作、宽容等。当前,要加强对党内“一把手”敬业、公正、廉洁、自律、协作等为主要内容的个人道德品行的考察。尤其要“注重从履行岗位职责、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关键时刻表现、对待个人名利等方面考察干部的德” 〔9 〕,切实把党内干部的角色美德作为选拔任用“党内论文导读:
一把手”的首要参照依据,以“德”加强对党内“一把手”权力的制约,保证“党内一把手”权力的正确行使,从而为营造党内选举科学化的监督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王邦佐.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美〕罗伯特·达尔.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4〕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9-09-28.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陈冬生.中国政治的抉择——党内与政治文明〔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
〔7〕季正聚.通往廉洁之路——中外败的经验与教训研究〔M〕.北京:编译出版社,2006.
〔8〕李芳云.行政角色美德审视〔J〕.社会科学家,2009(7).
〔9〕李汴霞,袁建伟.关于党组织“服务党员”问题探讨〔J〕.河南社会科学,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