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分析高地发挥集聚集群新优势试述打造经济进展新高地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345 浏览:135168
论文导读:
产业集聚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是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突破口,招商引资的主平台,农民转移就业的主阵地,改革创新的示范区。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是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一项重要举措。近年来,济源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坚持三规合一、四集一转、产城互动的基本要求,依托产业集聚区这一有效载体和平台,持续探索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的新路子,为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2012年,三个产业集聚(开发)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1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0亿元,从业人员达6.5万人。今年1—5月份,三个产业集聚(开发)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0亿元,增长2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0亿元,增长85%;实现税收7亿元,增长63%。在4月份全省重点项目暨产业集聚区建设观摩点评活动中,我市获得小组第一名的好成绩,虎岭产业集聚区人选2012年度全省十强产业集聚区。
科学规划布局,发挥集聚效应。科学规划是推动产业集聚区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济源地域面积小,山区和丘陵占市域面积的80%以上,发展空间、环境容量等受到先天的限制。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确定了“工业出城、项目上山”的发展战略,充分利用荒山、荒坡地发展工业,高标准规划建设了虎岭、玉川2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和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不仅实现了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也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拓宽了空间。在此基础上,充分根据济源的发展特点和产业特色,以中心城区综合功能区为核心,规划建设了虎岭转型发展功能区、玉川循环经济功能区、小浪底北岸黄河风景旅游区、南太行生态文化旅游区、东部高效农业示范区等五个功能分区,构建了“1+5”向心布局的空间形态,为产业的集中布局进一步明确了方向。
突出主导产业,打造集群优势。主业突出、链式发展、集群发展,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也是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根本方向。在工作实践中,我们依托产业集聚区的平台作用,积极引导每个产业集聚(开发)区选择1~2个最有优势的主导产业,制订产业集群培育方案,加强与央企和行业知名企业的合作,综合运用规划、土地、环保等手段,促使项目、技术、人才和资金向集聚区集聚,力求做专、做深、做精、做出特色,着力打造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三个产业集聚(开发)区围绕主导产业定位:制订产业发展图谱、招商引资图谱,组建产业招商工作组,成立招商小分队,积极引进产业龙头项目,实现板块式、链条式承接产业转移。虎岭集聚区依托中原特钢、济钢、富士康等龙头企业,围绕装备制造、电子电器等产业,培育装备制造、电子电器产业集群,着怎样写毕业论文www.7ctime.com
力打造全省重要的特种装备制造千亿元产业基地,重点实施济钢大棒材、富士康模具、巨力钢丝绳等项目,目前已集聚企业65家,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43亿元;玉川集聚区围绕有色金属深加工、新能源产业,培育有色金属深加工产业集群,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铅锌深加工千亿元产业基地,重点实施豫光冶炼渣处理技术改造、远程电源二期、鑫铖动力源蓄电池、中博冶金法多晶硅等项目,集聚企业36家,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38亿元;高新技术开发区围绕电子电器和新材料产业,着力培育矿用电器产业集群,重点实施中煤科工矿用机电产业园、定量检测生物芯片、贝迪新能源汽车空调、溅射靶材等项目,目前已集聚企业19家。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1亿元。
加强产城互动,实现融合发展。产业集聚区是推动产城互动、产城融合的重要载体。在工作实践中,我们按照市域一体、产城融合的发展理念,推动产业集聚(开发)区与中心城区、重点片区、城市组团、重点镇(街道)整体联动开发,变单一功能为复合功能,以达到依城促产、以产兴城的目的。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区作为吸纳农村人口转移就业的主阵地作用,加大产业集聚(开发)区内村(居)搬迁力度,规划建设15个新型社区,搬迁36个村5万余人。开工建设廉租房1100套,公租房2400套,着力解决集聚区职工住房需求。着力完善产业集聚区的综合服务功能,以道路、水、电、热力、燃气、通讯等基础设施为重点,按照“统筹推进、适度超前、突出重点”的原则,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完善对外联系通道、供排水管网、环保设施、供电设施,加强质检、信息、物流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增强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近年来,三论文导读:
个产业集聚(开发)区采取政府投资引导、市场化运作主导的开发模式,累计投入资金100多亿元推动综合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产业集聚(开发)区的承载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与此同时,按照“功能集合构建”的要求,加强产业集聚(开发)区与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功能的对接,初步形成了产城互动、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强化政策扶持,瓶颈制约。为进一步加大对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支持力度,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关于加快工业和产业集聚区发展的若干政策》等文件,从2010年起,市财政列支1亿元,以后每年按20%的增幅连续递增,并在集聚区基础建设、重大项目建设、土地利用、税收分成等方面进行重奖。大力实施“中小企业倍增计划”,支持集聚区中小企业通过扩大产能、提升工艺、优化产品、招商引资、战略合作、上市融资等方式,力争2-3年内主要经济指标全部实现倍增。强化要素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市投资公司、交通投资公司、城建投资公司等市级融资平台优势,加强项目谋划,加大与金融部门对接,为集聚区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三个集聚区深入挖掘自身潜力,促进优质资源重组,将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存量资产以及财政历年投入所形成的实物资产,通过划转、授权注入投融资平台公司,进一步增强融资平台的实力,实现产业集聚区的滚动发展。截至2012年底,累计融资达25亿元,有效缓解了集聚区建设资金难题。进一步健全用地保障机制,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和批后督管的意见》等文件,加大对产业集聚区发展用地的支持力度。切实加大土地流转力度,累计储备土地5000余亩,充分保障了招商引资项目的入驻需求。
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发展活力。为了进一步健全集聚区管理机构,理顺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效能,增强产业集聚区发展活力,制订出台了《产业集聚(开发)区管理体制实施方案》,强力推进产业集聚区管理体制改革。在行政区划上,明确产业集聚(开发)区管委会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将32个行政村划入产业集聚(开发)区管理范围;在机构设置上,每个集聚(开发)区都设立了综合局、经济发展局、规划建设局、投资促进局、社会事务局5个内设机构,土地管理服务中心、投融资服务中心、后勤服务中心3个下设机构,以及规划管理分局、国土分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分所、财政所、警务队、国税所、地税所、供电所8个派驻机构,接受集聚(开发)区管委会的日常管理和考核。通过创新产业集聚区的管理体制,做到在政策上放权、工作上放手、财税上放活,充分发挥管委会的主体作用,实现“封闭管理,独立运行”,推动产业集聚区实现跨越式、科学化发展。
(作者系济源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