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议心力衰竭中医诊治慢性心力衰竭临床感受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739 浏览:16176
论文导读:
[摘要] 慢性心力衰竭简称为心衰,是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也是主要的死亡原因,以心悸、喘促、尿少、浮肿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危重症。心衰相当于中医学中的喘证、痰饮、水肿、心悸等病范畴。本病本虚标实,阳气亏虚为本,瘀血、痰饮、水湿内停为标。临床用温阳利水、化痰祛瘀平喘、益气养血法,治疗心衰获得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 心力衰竭;心气虚;中医诊治
[]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30-0097-02
中医没有心衰之名,其相关内容散见于中医学的喘促、痰饮、水肿、心悸等病范畴。祖国医学对心衰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治方面具有独特的认识。《素问·逆调论》:“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伤寒明理论》:“由水停心下,心为火而恶水,水既内停,心不自安,则为悸也”;《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由上可以看出,阳虚水泛而发生的喘、悸、肿诸症是历代医家认识到的心衰的主要见症,这与现代医学所述心衰以呼吸困难、咳喘、水肿等为临床常见症状相一致。在心衰演变过程中,必累及他脏,或他脏病变也可累及心。《景岳全书》曰[3]“水肿乃肺脾肾三脏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临床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病人的不同主证,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1病因病机
心衰的病因分为内外因,外因多为风、寒、湿、热等;内因多为饮食失宜、七情内伤、脏腑内伤[4]。本病的病因可溯源于心之诸病,如久患心悸、心痹、胸痹、真心痛、肺胀等,不外禀赋薄弱,外邪袭心,或劳伤六级,心用过度,日久不复,心体受损,心用耗竭,使气血津液运行不利,奉养无权,形成本病基础[5]。心衰每可因复感外邪、劳倦太过、情志刺激、妊娠分娩或过食咸寒等诱发加重,因此,外邪常为心衰发作的诱因,外邪反复侵袭,致病情进一步加重[6]。
心衰的最基本病机是心气虚。本病病位主要在于心,与肺、肾密切相关,并可涉及肝、脾,气、血、水相互为病,属本虚标实之证。
2 主要临床表现

2.1呼吸困难

呼吸困难是心衰患者的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其特点是呼吸急促,端坐倚息,不能平卧,动则尤甚,咳嗽咯痰稀白或成泡沫状,面暗唇青,尿少汗出,舌嫩苔白或润,脉虚数或滑。此时的呼吸困难较所说之气短憋气程度为重为危。正如张景岳描述的[7]:“虚喘者,慌张气怯,声低息短,惶惶然若气欲断,而惟急促似喘,但得引长一息为快也。” 心衰的呼吸困难属于“喘证”范畴。
2.2水肿
心衰患者通常兼有不同程度的水肿,主要表现为:膝以下水肿明显,按之凹陷不起,腰酸膝冷,畏寒乏力,心悸气短,小便短,或伴有肝大腹水、胸水、心包积液等,舌暗淡,苔白滑,脉沉细。如同张仲景形容的[8]:“心水者,其身肿而少气,不得卧,颤而躁,其人阴肿。”心衰的水肿属于“”范畴,为病情发展肺、脾、肾三脏阳气虚衰所致。
2.3心悸
心衰患者往往有各种心律失常,常见的是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心房纤颤、心动过速等,主要表现为心悸心慌、胸闷憋气、气短乏力、头晕、失眠多梦、舌质暗红、苔薄白或少苔、脉沉细或结代等。此时心衰属于“心悸”范畴,因心之气血两虚、血不养神所致。
3 治则治法

3.1从肺失治节、气不化水论治

心肺同居上焦,心病日久,可累及肺,肺病又可影响心气。心水证心阳不足,势必导致肺主治节失权,气失宣降,水浸失布,甚则水瘀互结,凌心射肺,而见咳喘、心悸、胸痞、不能平卧等危象[9]。故凡治肿者,必先治水;治水者,必先治气;治气者,必先治肺。肺为水之上源,主一身之气,肺源于:大学毕业论文www.7ctime.com
气宣降,则脾气得升,肾气得化,水津四布,其肿自消[10]。轻症宜取泻白散合五皮饮加杏仁、桔梗、紫苏子、茯苓等宣气肃肺,利水消肿;重症则宜取葶苈大枣泻肺汤之意,葶苈子质轻味淡,上行入肺,宣气肃肺,既可泻肺气以咳喘,又可利水以治水肿;邪实者多与防己、椒目、大黄等同用;正虚者可配伍黄芪、党参、白术类。

3.2从肾阳虚衰、水饮泛滥论治

心为阳脏,心阳根于肾阳[11]。心阳虚是心衰的基本病理变化。心阳虚日久则肾阳虚衰,膀胱气化不利,水饮泛滥导致水肿。本型本虚标实皆甚,属危急重症,抢救不力可迅速死亡。心衰进一步发展至论文导读:07,18(1):199-200.余小平.强心汤治疗心衰疗效观察.中国中医急症,2007,16(3):263-264.李继荣.中医辨证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观察.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3):6-7上一页123下一页
重度心力衰竭,NYHA心功能分级为Ⅳ级或终末期心衰多属此证[12]。治以温阳补肾,利水消肿,方用真武汤加减。真武汤出自《伤寒论》,是温阳利水方剂。《古今名医方论》[13]赵羽皇评价真武汤为“真武一方,为北方行水而设。用三白者,以其燥能治水、淡能伐肾邪而利水,酸能泄肝木以疏水故也。附子辛温大热,必用为佐者何居?盖水之所制者脾,水之所行者肾也,肾为胃关,聚水而从其类。倘肾中无阳,则脾之枢机虽运,而肾之关门不开,水虽欲行,孰为之主?故脾家得附子,则火能生土,而水有所归矣;肾中得附子,则坎阳鼓动,而水有所摄矣。更得芍药之酸,以收肝而敛阴气,阴平阳秘矣。若生姜者,并用以散四肢之水气而和胃也。”

3.3从气血亏虚、血不养神论治

心衰的发生是由于心脏长期受累,心之气血阴阳亏损、久虚不复的结果[14]。心气阳亏虚则无力运行血脉,影响心主血脉的功能;心阴血不足则血不养神,影响心主神志的功能,故见心神失养表现[15]。治以益气养血,宁心安神。方用归脾汤加减,方中人参、白术、黄芪、甘草之甘温,补脾益气;茯神、远志、枣仁、龙眼、当归之甘温酸苦,补心养血。本方是气血双补,气旺则血自生,血足则心有所养。
4典型病例
方某,男,69岁。患者半年前始感到气喘,胸闷。近一周上述症状加重,走100米感到呼吸困难,胸部憋闷,夜间不能平卧,乏力,睡眠欠佳,大小便正常。舌质暗,苔白,脉沉细无力。血压正常。患者否认高血压病史,既往健康。心电图示:心肌缺血,不除外急性期前间壁心肌梗死,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胸片示:1.心脏增大。2.双肺纹理增强。中医诊断:喘证 (心气亏虚,水饮泛肺)。西医诊断: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治法:泻肺平喘为主。处方:紫苑20 g,百部20 g,款冬花20,枇杷叶20 g,桑白皮30 g,葶苈子30 g,薏苡仁30 g,苏子50 g,射干20 g,白芥子20 g,党参30 g,白术30 g,茯苓20 g,黄芪30 g,大枣15 g,半夏10 g,陈皮10 g,贝母30 g,桔梗20 g,杏仁10 g,地骨皮20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西药给予单硝酸异山梨酯片,40 mg,日一次,口服。二诊:患者诉口服上次中药后小便次数明显增多,夜间每小时1次,气喘、胸闷等症状减轻,脉律不齐。心电图示:偶发室性早搏,心肌缺血,不除外急性期前间壁心肌梗死,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方予上述方基础上加酸枣仁30 g,柏子仁20 g,龙眼肉30 g,莲子30 g,茯神20 g,珍珠母30 g(先煎),龙齿30 g(先煎)等养心安神药。7剂,水煎服,每日1剂。西药给予单硝酸异山梨酯片,40 mg,日一次,口服;胺碘酮0.2 g,日二次,口服。三诊:患者诉呼吸困难、胸闷等症状明显改善,睡眠正常,大小便正常,无不舒服感。脉律齐。方予:同上方,7剂,水煎服,每日1剂。 5 结语
心衰乃五脏同病。心衰病位在于心,但不局限于心。心气虚是心衰最基本的病机。心气虚日久,气损及阳,心主血脉的功能失常,影响肺、脾、肝、肾等功能,导致瘀血、痰饮、水肿。在辨病辩证辨病位基础上常用治肺、治肾、调理气血等方法,临床达到满意的效果。对于重度心力衰竭、合并多脏器损害、病情严重的患者,除辩证应用中药外,还应配合西药,以免贻误病情。
[参考文献]
徐左北. 谈中医对心衰的认识[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2):38.
摘自:本科毕业论文范文www.7ctime.com
杨景锋,任艳芸. 心力衰竭的中医治疗思路[J]. 时珍国医国药,2007, 18(1):199-200.
[3] 余小平. 强心汤治疗心衰疗效观察[J]. 中国中医急症,2007,16(3):263-264.
[4] 李继荣.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观察[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3):6-7论文导读:营,张明谦.辩证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体会.中医药学刊,2005,23(5):951.常良.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7,22(130):5

4.(收稿日期:2013-07-01)上一页123

.
[5] 李奎生. 论活血化瘀法对心力衰竭的特效作用[J]. 医药世界,2005, 39(8):17-18.
[6] 刘立军. 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体会[J].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3,4(2):35.
[7] 申宝娜. 袁海波教授治疗心力衰竭经验[J]. 中医研究,2006,19(1):47.
[8] 武宇平. 中医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近况[J]. 黑龙江中医药,2007,(4):32-33.
[9] 邢作英,王永霞,朱明军. 慢性心力衰竭流行病学研究现状及其病因[J].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2,(10):937.
[10] 李红娟. 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及治疗指南[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 25(12):1076.
[11] 戴闺柱. 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现代概念[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0,28(1):21.
[12] 纪宝华. 心力衰竭治疗的进展[J]. 中华内科杂志,2010,39(1):66-67.
[13] 梅园新. 参附养心汤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54例[J]. 河南中医,2005,25(11):31.
[14] 屈营,张明谦. 辩证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体会[J]. 中医药学刊,2005,23(5):951.
[15] 常良.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J].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7,22(130):54.
(收稿日期:2013-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