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经费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地区分配不足研究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503 浏览:15115
论文导读:
(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摘要: 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随着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数量的不断增长,经费的地区分配问题就越显突出。文章对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过去14年间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分配状况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经费分配自身及其所引发的问题,提出合理分配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应做到“一延续、二提高、三扩大、四发展”。
关键词: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摘自:毕业论文评语www.7ctime.com
;地区分配;教育公平
1004-1494(2013)05-
从1993年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要在20世纪末使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到2012年3月温家宝同志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报告中明确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经过两代领导集体近20年的共同努力,终于实现了中国教育史上历史性的跨越。但是,这一目标的实现只意味着整个国家层面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达到既定的4%,那么如何合理的分配这些教育资源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就是接下来所要面临的问题。由于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差异较大,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对各地区的支持力度也不同,因此分别对我国的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近14年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情况进行实证分析,不仅可以了解各地区教育发展与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且对如何公平合理的分配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具有现实意义。

一、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地区分配现状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指标是世界衡量教育水平的基础线,同时也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客观要求。但是由于我国东西部地区的基本情况不同,国家的扶持政策和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也不一致,从而导致了我国在东西部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分配上有较大的差异,从总体上讲具有西部地区扶持力度大,中部地区增长缓慢,东部地区绝对量多的特点。
为了便于研究地区经济发展与地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之间的关系,文中东部地区是指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辽宁、广东、广西、海南、重庆、福建、山东等十三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中部是指河南、湖北、湖南、山西、内蒙古、安徽、吉林、黑龙江、江西等九个省市自治区,西部是指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九个省市自治区。同时为了保证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用来研究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教育年鉴》,并且由于重庆市是在1997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确定为直辖市的,故为了保证研究数据的一致性,研究数据的起始年限是1998年到2012年。
(一)人均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方面,全国人均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有量逐年增加,东部地区人均值最多,西部地区增长率最高。选取1998年至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各地区特殊教育学校、普通中小学校、职业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机构)以及高等学校普通本、专科的在校学生数之和,用相应年份各地区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相除,得到图1。通过图1可以发现东部地区人均占有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量最多,东部地区的在校学生人均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有量由1997年的1427元上升到2010年的10189元,大约是14年前的7倍。西部地区的在校学生人均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有量由1997年的769元上升到2010年的7041元,是14年前的9倍。而中部地区最少,仅由1997年的666元上升到2010年的5656元,增长了大约8倍。西部、东部和中部的增长率比是9:8:7。
图1 人均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万元)
(二)地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地区国内生产总值比方面,东部和中部地区上升缓慢,西部地区比例最高,上升速度最快。由于国家对西部地区的教育扶持力度不断加大,而且西部地区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基数相比中部和东部较小,从而导致西部地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与当地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最高,此外,按照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和地方按比例共同承担的政策来说,对西部地区的投入力度要比东部和中部高,而且更多的依靠于财政的支持。并论文导读:llDomain}摘自:学年论文格式www.7ctime.com上一页12
且根据表1可以看出,西部地区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早在2002年就已经超过了当地国内生产总值的4%,不管是比例的上升速度还是比值,西部地区一直高于东部和中部。
表1 地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地区国内生产总值比
地区
年份
东部
中部
西部
2000
0.024
0.025
0.038
2001
0.025
0.024
0.038
2002
0.025
0.026
0.042
2003
0.024
0.026
0.043
2004
0.023
0.023
0.040
2005
0.023
0.023
0.041
2006
0.023
0.023
0.042
2007
0.020
0.020
0.039
2008
0.022
0.023 源于:硕士毕业论文www.7ctime.com
摘自:学年论文格式www.7ct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