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关于大众对大众文化进入中学校园深思与策略中心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753 浏览:25019
论文导读:生审美趣味的培养,不利于为学生涵养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大众文化又是知识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大众文化又大大扩展了学生的能力范畴。因此,明智的对策是:教师既要帮助学生认识其不良的一面,将其副面作用降到最低水平;又要热情地引导学生接受其健康的一面,将其正面作用发挥到最高水平。关键词:大众文化中学校园思考
摘自:本科毕业论文模板www.7ctime.com
摘要:大众文化目前正以其强大的冲击力进入到了中学校园,中学的教师,必须对大众文化进入中学校园作出深入的思考,方可做出明智的对策。大众文化不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不利于学生审美趣味的培养,不利于为学生涵养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大众文化又是知识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大众文化又大大扩展了学生的能力范畴。因此,明智的对策是:教师既要帮助学生认识其不良的一面,将其副面作用降到最低水平;又要热情地引导学生接受其健康的一面,将其正面作用发挥到最高水平。
关键词:大众文化 中学校园 思考 对策
大众文化也可称之为流行文化,它是一个时代人们精神需求与心态的最直接的体现。大众文化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充斥于社会的大街小巷、角角落落。由于传媒的高度发达,大众文化已呈席卷天下之势,冲击着校园的主流文化。
随着我国物质文明的发展,随着二十余年来我国中学教育的普及,目前我国中学的学生年龄呈低龄化的趋势。据笔者观察,就一般意义而言,年龄越低的学生,由于尚未完全建立起正确而稳定的价值观,就越容易成为目前大众文化的受众,就越容易在此起彼伏的大众文化的影响下,产生随波逐流的“羊群效应”。因而,中学的教师,必须对大众文化进入中学校园作出深入的辩证思考,方可高屋建瓴地做出明智的对策
首先,在大众文化进入中学校园之时,我们应对大众文化作出准确的定位。
大众文化缺乏深厚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个民族的创新、创造之源。没有深厚人文基础的民族,其民族创造力必然低下;一个缺乏人文底蕴的作家不可能写出伟大优秀的作品;同样,一个缺乏人文底蕴的科学家,他的研究和创造肯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科院杨叔子指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二者之间“相融则利,相分则弊”。同时,一个缺乏人文关怀的人,一定是一个感情贫乏、志趣低下的人。而大众文化忽视的正是对人的精神的正面的潜移默化、它只追求发行量(比如侦探、言情小说)、收视率(如电视娱乐节目、不入流的肥皂剧)、票房价值(比如通俗电影、毫无品位的小品),一句话,它只注重功利。
大众文化具有一次性性质和消解经典文化功能。一切大众文化的共同特征是:餐巾纸性质——只具备一次性使用功能,用完即扔。用王朔评价金庸的话来讲,欣赏大众文化不需过脑子。大众文化对经典文学艺术作品还起着消解功能,而没有构建能力。大众文化的餐巾纸性质还容易钝化人的思维,使思维的空间变得狭隘,而且平面。
其次,在大众文化进入中学校园之时,我们应明了其可能产生的一些副面效应。这些可能和已经产生的副面效应是:
大众文化不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大众文化操作的商业性,依赖于现代技术手段而产生的日益浓厚的商品色彩,注定了它的媚俗倾向,表现出价值定位混杂的浮躁精神,如将物质追求作为唯一,推崇个人主义甚至极端个人主义,缺少深层次思想文化内涵等等。这种作为物质消费而非精神消费出现的大众文化折射出的一些不正确的价值取向,对学生会产生极为消极的影响。不是有许多调查显示,将最大的幸福定位于个人获取物质财富的多少的学生正越来越多吗?更有甚者,许多人对我国大批杰出的革命家、爱国志士、自然科学家和各领域杰出的学者知之甚少,却对港台影视歌星耳熟能详,甚至将希特勒和隆美尔作为自己崇拜的偶像。现在许多大学生缺乏独立精神,精神的虚弱表现为个性的脆弱,这与他们接受的书刊、影视、歌曲中软性特征对他们意志品格的消磨、侵蚀是有直接关系的。
大众文化低俗的表现手段不利于学生审美趣味的培养。中学低龄的学生心理正处于接收能力强而分析能力弱的阶段。大众文化强大的“造梦”功能支配下的内容的非现实性,让他们难以分清“洞外世界”和“洞中世界”,将虚幻作为现实。有人将大众文化概括为“蓝色文化”、“黑色文化”(又叫“暴力文化”)与“文化”三大类。这种充满恋爱、打斗、暴力甚至的大众文化产品,对模仿能力极强而批判能力较弱的学生,极易产生负面影响。
大众文化不利于为学生涵养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很多人看到了大众文化带来的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但他们却忽略了由此带来的逻辑水平的降低。知识水平的广泛化、表层化是文化快餐的直接结果。现在的学生普遍存在文化底蕴严重不足的问题,历史游戏化正消磨着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具有高尚情论文导读:
趣、健全人格、关注他人、充满社会正义感等优良品质,大众文化缺少的也恰恰正是这些。
第三,在大众文化进入中学校园之时,在对上述大众文化的副面效应有了明晰认识的情况下,中学的教师又要充分意识到大众文化是时代的产物,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其自身也包含着许多积极和正面的成份,教师应善于因势利导,将其积极意义发挥到最高限度。
大众文化积极和正面的成份主要表现在:
大众文化是知识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传统的教育手段是学生从课堂、教师处获取知识信息,而当今社会瞬息万变,科技化程度日益增强,社会生活的各领域,出现了许多新事物,带来了许多新知识。教材的编写明显滞后于知识的产生。各个学科领域的新发现、新成果,必须在一段时间以后才能以“比较成熟的理论形态和相应的体系”编入学科课程中。而大众文化则以其依赖于现代技术的快捷传播方式以及多元化大容量的知识结构,正好弥补了现代教育知识构成远跟不上时展的不足。据研究表明:当今学生的社会知识、科技新闻、时尚动态、人生阅历的主要来源之一是大众传媒。
大众文化扩展了学生的能力范畴。中学的学生对新鲜事物有较强的关注度,愿意接受新事物,尝试在课堂上没有接收过的东西,并对生活充满、幻想。当前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施教状况,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及各种能力的培养,均不能令人满意。不可否认,适应社会快速变化,跟上时代节拍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学生只能依赖于大众文化。他们从中了解到许多新知识,在开阔眼界的同时。实实在在地提高了他们的杜会适应能力。在现代社会和现代科技面前,许多父母感慨于自己对子女的依赖就是明证。大众文化也具有寓教于乐的功能。文化需要时间的积淀才能筛出精华。历史不止一次证明,当时并非主流的文化今天成了真正的文化精品。与其他文化类型一样,大众文化的影响并非总是负面的,它也可以承载积极健康的思想情趣。武侠小说中正义战胜邪恶、弱者对强者的抗争,难道不能为许多人在面前表现出的社会性软弱带来一点精神的亮点?大众文化中的精华,对中学学生的生活产生一些冲击,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通过上述对大众文化正副两个方面的深入思考之后,笔者以为,当我们在讨论大众文化该不该进入课堂的时候,实际上已经隐含着这样一个事实:大众文化已经进入校园,存在于课堂,“堵截”、“回避”都无济于事。笔者认为,明智的对策是采取鲁迅先生所说的“拿来主义”,有选择地拿来,再帮助学生消化利用。
综上所述,笔者思考的结论是:大众文化进入中学校园是一件不必讨论的客观事实,对待这一客观事实,我们的态度是一分为二:教师既要帮助学生认识其不良的一面,将其副面作用降到最低水平;教师又要满怀热情地引导学生接受其健康的一面,将其正面作用发挥到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