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特稿新闻人物特稿中判断性叙述要求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6464 浏览:70761
论文导读:
特稿在写作上借用文学描写的各种技法,写作者有很高的自由度。人物特稿写作中,允许记者有自己的情感和观点。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新闻人物特稿呈现出“强判断”的特征,判断性叙述使用得过多过滥,影响了新闻的客观全面。因此,有必要探讨新闻人物特稿中判断性叙述的使用规范。
新闻人物特稿是以新闻热点事件中的人物为报道内容的特稿。因为关注度高、冲突性强,是近年来各大报刊人物报道选题的重点,譬如关于、袁厉害、黄洋等新闻人物就引发了一批相关的人物特写。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媒体和记者陷入有观点、有态度的误区,强烈的主观判断占据上风,影响了新闻的客观公正。
以对复旦大学医科生黄洋被毒杀案的报道为例:某报的标题为《与自己的战争——复旦研究生为何毒杀室友》,第一段写道:“在林的性格中,自尊、上进、好强、善良的一半,始终没有停止与苦闷、自责、充满挫败感的那一半的战争。他以自己的方式努力与外界沟通,却始终难觅出口。这场一个人的战争最终以毁灭的方式结束。”记者在开头就下了一个明确的判断,林是凶手,行凶的原因归咎于性格缺陷。报道刊发时警方仍把林某称为犯罪嫌疑人,尚未宣判,记者首先做源于:职称论文www.7ctime.com
出这样的事实和动机判断显然并不合适。对黄洋案的另一篇报道的标题为:《完美学生的不完美毒杀——复旦投毒案来龙去脉》。这本身就是一个判断。什么样的学生被称之为完美?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做这个判断的意义在哪里?
判断性叙述的功能和意义
关于判断性叙述在人物特稿中的使用规范总结最早可以追溯到前南方周末特稿编辑张捷。她在《南方周末特稿的选题与叙事》中特别把判断性叙述单列一节阐述。她认为,判断性叙述从功能上说是对事实的点明,“告诉读者,这些事实加在一起说明了什么”。南方周末特稿在三种情况下会使用判断性叙述:1.辨析事实;2.正本清源;3.代人立言。在使用上,张捷认为,如果事实呈现足够清晰,任何判断点评都是画蛇添足。但过多的琐碎事实多段排列下,应该且必须使用判断性叙述,告诉读者你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原因是转型期中国现实极度复杂,记者应为了便于读者阅读点明真相。
笔者认同张捷的观点。判断性叙述在加快文章节奏、便于读者阅读效果上的确有着积极的作用。
判断性叙述潜藏陷阱
值得注意的是,判断性叙述存在陷阱,记者在使用判断性叙述时应谨慎。不同的人对亲历的同一件事因为立场和利益的不同,往往有着完全不同的说法。
从新闻写作规律来看,新闻报道是记者从信源处获得信息,将其通过自己的调查核实结构成稿件进行传播的一个系统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就是解码编码再解码的过程。记者本身的知识结构、经验阅历决定了他对新闻人物了解和调查的深度,他解码再编码后传递出来的信息,已经经过了他的智识加工。李普曼的经典论述是,大众传播时代的现实有三方面: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传媒有选择提示的“象征性现实”;人们在头脑中描绘的“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即“主观事实”。记者解码再编码的过程中,“妄断”越少,就越贴近“客观现实”。
从叙事学角度来看,叙事学中的“不可靠叙述”理论也可以应用于新闻人物特稿。特稿本身使用了大量文学技法,叙事学是特稿写作的重要技法之一。冯月季将布斯关于不可靠叙述的定义观照新闻报道,得出 :“当隐含作者与读者的价值规范一致时,称之为可靠的叙述。反之,则为不可靠的叙述 。”并把新闻报道的不可靠叙述分为文本内不可靠、伴随本文不可靠、历史文化语境不可靠几种类型 。这里的隐含作者简而言之也就是隐藏在报道背后的该媒体所持有的价值观。文本内不可靠的一个例证是媒体会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对采访素材进行剪裁加工,造成不充分报道。比如袁厉害之前被塑造为“爱心妈妈”,媒体在典型报道模式下,有意忽略袁的财产的真实情况,让袁“有钱也不敢花”。此后揭露袁家财产、袁厉害对孩子分类的报道又与前类报道“互文”,造成了伴随文本不可靠。读者由于自身的历史文化语境不同,对袁厉害这一新闻人物的认识也开始分化,受众开始对不符合自己价值规范的报道产生质疑,将其称之为“不可靠叙述”。媒体对新闻人物的判断直接影响了新闻报道建构,可能影响了读者对新闻人物的判断,最后影响的是读者对媒体的判断。
因此,笔者认为,判断性叙述使用必须谨慎,且必须遵循一定的规范。
判断性叙述应论文导读:害用来办事或者牟利的工具。”这是一句批评性判断。支撑这句话的论据是袁厉害率领孩子侵占无主土地,以及一名县民政局工作人员对媒体的说辞“袁厉害借孩子向政府提条件,一旦不满足就让孩子在办公室拉屎撒尿”。遗憾的是侵占无主土地的说法并没有其他证据进行印证,仅是记者的一句表述。而“向政府提条件”一说记者也没有向相关
用原则

1.判断应建立在足够清晰的事实或事实链上。

比如关于袁厉害的报道《厉害女士》一文中,记者写到:“如今很多时候,收养的孩子成为袁厉害用来办事或者牟利的工具。”这是一句批评性判断。支撑这句话的论据是袁厉害率领孩子侵占无主土地,以及一名县民政局工作人员对媒体的说辞“袁厉害借孩子向政府提条件,一旦不满足就让孩子在办公室拉屎撒尿”。遗憾的是侵占无主土地的说法并没有其他证据进行印证,仅是记者的一句表述。而“向政府提条件”一说记者也没有向相关当事人核实,匿名信源可信度极低。即使真的提条件,提的是什么条件,是否是和救助孩子相关还是为袁厉害自己牟利,这一点也未深入说明。仅凭这两点就得出袁厉害利用收养孩子牟利。建立在没有事实依据上的判断就像是建立在黄沙之上的海市蜃楼,轻易会被读者推翻,从而影响对整篇文章的信任。
王辰瑶认为,新闻叙述中不可避免要进行判断,也有很多方法来进行判断,但有一个前提,必须有足够的事实支撑这个判断,即判断应在事实中顺理成章地出现,而不是反过来,让判断来“点拨”事实。

2.判断性叙述使用语言应有节制。

记者应尽最大努力做到客观公正,多展示、少判断,避免被自己的情绪带着跑。即使行文叙述需要下判断,使用语言也应尽量少地注入写作者的情绪。特稿写作允许作者有自己的观点和感情,但是新闻的客观性仍是第一位的。
美国报业编辑协会在1923年发布的《新闻规范》中对新闻客观性做了原则性规定。第五条明确规定:“中立——清楚区分新闻与意见的报道方式,新闻报道绝对不应掺杂任何形式的意见或偏颇。“客观性包括:独立;平衡;客观(新闻应该仅仅陈述事实,其中不能渗透主观判断)。只有当“感情远远走在证据之前,才使人们的判断既不公正,又无善意,也不真实。”“因此,拒绝介入是旨在拒绝妨碍和有损理性判断的感情的介入。”[3]也就是说,判断是建立在充分事实基础上的客观判断,煽情性的不节制的情绪化的判断是新闻人物特稿的大忌。 源于:论文写作格式www.7ct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