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析数字化Web2.0时代高校数字化教学平台建设实证研究学年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3173 浏览:49578
论文导读:
摘要:Web2.0技术的推陈出新,对高校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浙江理工大学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建设实践出发,介绍了数字化教学平台建设的经验,分析了基于数字化教学平台的资源建设和教学应用的不足,提出了Web2.0时代高校数字化教学平台从资源型向学习型转化的趋势,并提出基于Web2.0应用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Web

2.0;数字化教学平台;资源建设;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彭慧(1981-),女,土家族,湖南怀化人,浙江理工大学教务处科长,工程师。(浙江 杭州 31001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全国教育信息技术重点研究课题的子课题“高校数字课程建设及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2011年浙江省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基于4A平台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库和教学模式改革研究”的研究成果。
1007-0079(2013)25-0009-02
随着我国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推进,数字化教学平台走入高校并得到广泛的应用。如何利用数字化教学平台更好地为课程教学服务,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思维能力,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目前,互联网已公认进入Web2.0时代,带来了一股诸如library 2.0、e-learning2.0等2.0风潮。Web2.0不仅仅是技术的组合,与不同的领域结合,更可以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或运营模式。因此,Web2.0作为网络技术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必然对高校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发展提出新的挑战和思路。
本文以浙江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基于数字化教学平台开展的实践与应用为例,探讨了W源于:免费论文网站www.7ctime.com
eb2.0时代高校数字化教学平台发展和应用的一些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并对基于平台开展的数字化资源建设和教学应用模式提出一些建议。

一、我校数字化教学平台建设实践

我校于2008年引入高教社研发的4A数字化教学平台帮助教师管理教学活动、积累教学资产、展示教学成果、提高教学质量,开展网络课程建设和数字化资源开发,鼓励和引导教师应用平台进行网络辅助教学的尝试,进行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

1.数字化平台建设和推进思路

与大多数学校“一拥而上,广泛撒网”的建设思路不同,我校在数字化平台的支撑下,以精品课程、核心课程和特色课程为重点,带动普通课程建设,采取循序渐进,层层推进,分阶段、分步实施的思路。平台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建成“学生自主学习平台”和“师生互动教学平台”的“双主平台”。作为“学生自主学习平台”,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探索、自主思考、自我发展的空间,全面推进网络课程建设,并推动学习方法包括检验(考试)方法改进。作为“师生互动教学平台”,促进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进,鼓励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建立师生课前、课内、课后全面联系的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实现面授和网上教学的互动。

2.基于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四阶段建设成果

第一阶段:2008年作为启动建设阶段,搭建和部署数字化课程平台,通过多次教师培训,从基础较好的精品课程中优选13门课程作为基于数字化平台的网络示范课程,平台建设的重点在于课程资源建设,并使师生对“网上学习”有个感性认识和接触。
第二阶段:2009年为应用扩展阶段,搭建数字化教学资源管理平台,将网络课程建设融入到日常教学管理中,初步实现了平台统一管理和优秀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分两批共选拔60门优秀示范网络课程。这一阶段将课程资源建设的重点与网络教学的应用情况相结合来考量,鼓励教师应用数字化平台辅助课堂教学尝试。
第三阶段:2010年是整合应用阶段,实现了数字化教学平台的校本二次开发,规范教学资源的管理,强调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再建成了161门网络课程,更加丰富我校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同时增强网络辅助教学的实际教学效果。
第四阶段:2011年和2012年深化发展培育精品阶段,从已有的网络课程中培育精品,打造精品网络课程,更加重视教学互动和应用,倡导对多种网络辅助教学模式的探索。
经过五年时间,截止到2012年12月31日,数字化教学平台注册师生总人数达40387人,来自全部13个学院、教学部的500余门课程在平台上运行,其中比较成熟和进行校级网络课程立项的示论文导读:
范课程已达234门,精品网络课程77门,学生平均在网上学习时间超过50小时。五年来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建设和应用拓展了教学空间,搭建了网络学习环境,承载了数字化课程资源,倡导了数字化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热爱网上学习,增进和融洽了师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众化教育、教师远离新校区的问题,立体推动了我校的课程建设,促进了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数字化教学平台建设和应用的实证分析

为优化数字化教学平台建设和应用效果,笔者针对已经立项的500门基于数字化平台的网络课程对各功能模块的应用情况做一调查。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课程大纲”和“课件”是访问率和使用频率最高的模块(高达100%),其次是“信息发布”模块(90%左右),接下来依次是“答疑”、“讨论”、“考试”,使用较少的是“课程开发”和“学习活动”等。从这些模块的使用频率可以发现,数字化教学平台在应用过程中主要扮演“资源平台”的角色,用于存储课程的数字化资源,方便学生访问和随时下载。网上的教学活动多局限于发通知和收作业等静态、单向、简单的形式,缺乏实时、同步的答疑和实质性的深层次讨论交流。数字化教学平台对课堂教学的辅助和支撑作用不明显,深层次的应用更少。由此可见,尽管我校的数字化教学平台建设和应用已取得初步成果,但还处于浅层次应用阶段,具体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有效整合,数字化课程资源质量有待提高

平台资源积累较多,多达1.6TB。整体来看,资源种类比较丰富,有文本、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各类型,包括摘自:毕业论文格式设置www.7ctime.com
教案、课件、题库、案例库、素材库、拓展阅读等。但资源的表现形式及手段单一,呈现方式也缺乏表现力;展示性内容居多,真正体现教学的互动环节和资源开发困难。课程资源的组织方式也大同小异,没有突出课程特色和教学设计。许多网络课程缺乏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和统筹规划;运用效率不高、更新不够快。课程资源建设有重复现象,各类课程资源比较分散,缺乏有效整合。资源的共建、共享程度不够。在资源建设方面,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认识不足,调动不够。

2.缺乏对平台应用的整体认知,数字课程开发有待提高

大多数教师和学生只是把平台作为一个资源存储的媒介,类似“FTP”的功能,只局限于个别模块的使用,并未能完全发挥平台应有的功能和优势,很难高效地进行网上教学及资源的建设维护和应用。例如课前的网上先行组织、课中知识点支持、课后重点难点的辅导和讨论,这些环节很多课程的处理比较简单,仅提供了相关的资源或资源导航,没有发挥平台作为课堂的延伸和知识点拓展的积极作用。

3.缺乏深层次的、有效的交流互动

数字化教学平台要想成为有效的教学工具,交流互动的深度是进一步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按照李克东教授提出的深度交流标准,问题讨论回复要到三次以上,才是有效交流。虽然平台上大多数课程都会应用“答疑”和“讨论区”这些互动模块,但有些是无关学习内容的“闲聊”,有些只是简单层面的一问一答,没有进行深度交流。交流方式流于老师或学生发出问题,同学或老师回复,基本没有回复的回复,讨论的讨论,缺少问题分析质疑和深度思考、内化迁移的学习能力的培养。系统化的网上教学活动开展比较少,教师与学生的有效互动比较薄弱,学生之间的回答问题、讨论协作基本没有开展起来,无法积累个性化的教学资源。

4.缺乏深层次的探索、协作式的应用方式,应用方式单一

教师对平台的应用仅仅停留在简单的、直接的辅助教学层次,以现成的、单一平台功能模块为主,如布置作业、讨论、答疑,相比资源的建设,这些应用不仅频率相对较低,而且应用方式也单一、雷同,未能发挥好平台的不同模块和功能以突出课程和专业特色。教师缺乏对平台上学习活动及其序列的深层次设计,也未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网络学习和网上学论文导读:积极性。5.缺乏教学应用,流于摆设,教与学脱节,不可操作(非实用性)为了应对精品课程建设检查的需要,一些课程是为建而建,而不是为用而建,直接或间接导致了教与学的脱节。还有些教师对平台定位不明确,缺乏教学应用的勇气,使得建成的数字化资源成为摆设,不能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挥作用,难以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和教学功
习活动的动力和积极性。

5.缺乏教学应用,流于摆设,教与学脱节,不可操作(非实用性)

为了应对精品课程建设检查的需要,一些课程是为建而建,而不是为用而建,直接或间接导致了教与学的脱节。还有些教师对平台定位不明确,缺乏教学应用的勇气,使得建成的数字化资源成为摆设,不能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挥作用,难以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和教学功能。

三、数字化教学平台改进的策略:从资源型向学习型转换

1.web2.0时代对数字化教学平台建设的新要求和新思路

Web2.0是相对Web1.0的新一代互联网应用模式的统称。由Web1.0单纯通过网络浏览器浏览HTML网页模式向内容更丰富、联系更紧密、工具更强大的Web2.0模式发展,而且这一变化已经成为互联网发展的新趋势。如果说Webl.0是以数据为核心的,那么Web2.0就是以人为核心的,旨在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Web2.0不仅仅是指如B1og、TAG、SNS、RSS、Wiki等技术与服务,它还是一种方法,一种理念,一种由用户提供内容,开放、协作、参与、分享的方法和理念。[3]
Web2.0作为网络技术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技术的发展和变革必将影响和推动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发展。从目前教学平台普遍在高校中扮演资源型平台的角色定位来看,显然不能满足和适合Web2.0的要求,因此,基于web2.0的新特性,要重新定位数字化教学平台——从资源型平台上升到学习型平台:从停留于资源承载的媒介,转化为对学习过程支撑和辅助的媒介。

2.基于Web0的新特性促使资源型数字化教学平台向学习型交互平台的转化

(1)社会参与性。在Web2.0环境下用户能够自由借助内容媒介创建社群,发生各种社会性网络行为。Web2.0的这种社会性,为学习型数字化教学平台学习的深度和广度的延伸创建提供了更为优越的环境,便于提高平台教学资源的质量和加强整合。同时,也便于开展深度、有效的交流和互动。
(2)开放性Web2.0脱离了平台本身的束缚,学习者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平台上的资源,使得平台资源更加开放。正好满足和体现了学习型平台的自主选择性,有利于课程开发和体现数字化教学平台对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支撑作用。
(3)创造力。Web2.0环境下每个用户都可以成为创作者。用户的创造力来自于Web2.0所提供的B1og、TAG、SNS、RSS、Wiki等软件的支持。这样不仅为平台的数字化资源建设和共建共享提供了新方式新思路,也更深层次开发了平台的协作性和应用方式,既满足了学习型平台资源积累和增值的可持续发展,也能加强平台对学习过程的适应性。
(4)个性化。用户可在Web2.0上经营自己的个性,通过专属的文字、声音,上传自己的图片,共享作品和心得体会,在平台上打造个性化的、真实的自我,能满足90后学习者强烈的个性心理需求。从而也可加强学习者利用平台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也可为平台积累个性化的第一手丰富资源,为下一步的适应性学习、个性化学习的应用方式打下基础。

四、Web2.0时代数字化教学平台改进的建议和策略

Web2.0的新特性和理念顺应了以学习者为主的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发展趋势,和各项Web2.0服务应用相结合可有效加强深度交流和互动,为师生网上教学互动提供便捷、多样化的途径;便于开展学习过程的监控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有助于加强生生互动、交流的频率和质量,积极组织有效的学习交互,促进数字化教学平台从资源型向学习型交互平台转型。

1.数字化教学平台自身技术实现和模块功能方面

继续重视“文件共享”、“讨论区”、“在线聊天”及“电子邮件”等基础互动模块的功能改进和提升;积极探索更多突出网上教学优势的模块开发和应用,如“学习自测管理”、“作业评分管理”论文导读:
、“网上选课系统”、“分学科分课程的答疑”等;加强“网上课堂”、“视听会议”、“工作组”、“电子白板”、“课程设计模板“、”课程网站搜索引擎“等与课程教学设计紧密相关功能的开发力度和应用方式。[4]例如:针对目前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数字化教学平台可以借鉴SNS技术开发能够让学生合作、共同学习的小组项目功能,教师通过小组工具建立不同的学生小组,每个小组拥有各自的文件交换区、讨论区、虚拟教室和群发工具。此外,开放式测验和调查功能、个人成长簿及平台学习表现统计功能也是技术努力的方向。

2.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方面

在Web2.0时代,学习者将不再只是观众,而应成为数字化教学平台中学习资源的生产者和供应者。数字化教学平台中应能有机地整合各种Web2.0应用,善于利用SNS、BLOG、Wiki等技术和服务支持进行协作式教学资源的开发、应用,实现平台上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共享,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积极鼓励和正确引导学生参与资源建设,加强学习者与学习资源间的互动;在小组合作和讨论交流中提炼和总结教学资源;以团队合作方式,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整合现有课程资源。例如数字化教学平台上可利用SNS让学习者建立并不断扩大自己的朋友圈,共享课程资源;利用Social Bookmark(网络书签)帮助学习者分享并协作筛选平台的学习资源;利用Podcasts将自己制作、收集的学习视频,上传到平台上与其他学习者进行分享。平台上学习者的各种Web2.0活动能动态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流动与创新,使每个学习者的能量最大化,资源最大化。

3.数字化教学平台应用和课程改革方面

借助Web2.0的服务和应用便于教师在数字化教学平台上进行各类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应用,从多角度进行教学改革与研究。利用Wiki让学生基于共同的兴趣完成一定的创作,进行项目学习或小组协作学习。利用Blog和RSS进行学生的个人知识管理:通过Blog表达个人思想和态度,随时记录自己看到的精彩内容,完成个人知识的过滤、积累以及和其他学习者的深度交流;利用RSS可以主动订阅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既提高了学习效率,也加强了与其他人的联系。[5]根据学习内容和课程特色,通过学习活动序列(LAMS)精心设计和安排网上、教学活动,提高学习者参与的积极性,开展活动导向的多样性教学模式改革。利用数字化教学平台为学生构建学习社区、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学的互动、保证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陈向东.基于Web

2.0的网络教育资源建设[J].教育信息化,

2004,(4).
王竹立.李克东难题:争鸣与反源于:免费论文网站www.7ctime.com
思[J].远程教育杂志,2010,(2).
[3]庄秀丽.Web

2.0技术学习的课程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7,(9).

[4]王珠珠,张伟远.我国普通高校网上教学平台及网站建设的现状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05,(2).
[5]张伟.Web

2.0及其教育应用展望[J].中国电化教育,2006,(1).

(责任编辑:刘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