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述器乐高师音乐学器乐课程“多元化”革新与实践生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928 浏览:24714
论文导读:
摘要:根据教育部颁发的《课程方案》和《课程纲要》,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针对本科专业课程,特别是器乐课程进行了长期的改革与实践,在构建“多元化”的课程体系,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多元化”的创新实践平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学术界同类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价值和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音乐艺术;艺术教育;器乐课程;多元化;课程设置;改革;实践
:A
器乐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音乐学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本课程融知识性、技能性、艺术性、实践性为一体,对发展学生音乐才能,提高音乐素质,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工作需要,培养学生理解和尊重多元音乐文化,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高师音乐学专业器乐课程,从创建伊始就沿袭着专业音乐学院的模式,大多强调学生个体演奏技术的学习,片面追求演奏技巧和曲目的难度,忽视创造才能和协作能力的培养,忽略人文精神和课程间的相互联系,无法同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相对接。如何使器乐课程教学更好地适应国际、国内高等音乐教育的发展,有效地顺应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改革,是现阶段高师音乐教育教学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我们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考察调研,对高师“器乐”课程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创新,收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同类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价值和理论指导意义。

一、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及创新之处

(一)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专业器乐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顺应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为指针,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优化课程结构,深化课程内容与方法改革,构建“多元化”的器乐课程教学体系。

(二)课程改革的创新之处

1.课程教学体系的“多元化”

我校器乐课程经过近几年的改革与实践,逐渐建立了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多元化”课程结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实践创新平台,为“多能一专”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2.课程教学内容的“名歌名曲器乐化”

在器乐课程教学内容方面,我们首倡“名歌名曲器乐化”新理念,突破学科与课程壁垒,将古今中外的名歌、名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对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3.艺原创论文www.7ctime.com

术实践成果的“多样化”
硕果累累、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成果是器乐课程群建设的亮点之一。既有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的形式多样的音乐会,又有对拔尖人才培养的诸多高层次的器乐比赛,更有提升高校办学水平和竞争力的国际交流。由教育部主办的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比赛已经举行七届,从第二届起我院学生连续获得团体二等奖以上的优异成绩,2010年、2012年更是以总分第一名和第二名获得学校团体一等奖,进一步巩固了我院在这一项赛事上的优势。

二、课程改革的实施途径

(一)优化课程结构,建立“多元化”的课程体系

教育部颁发的《课程方案》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这一目标既体现了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多样性需求,更体现了基础音乐教育对综合素质高、“多能一专”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而“多元化”器乐课程体系的构建,则是实现这一“多能一专”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径之一。
为此,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将原本类型单一、孤立存在的各个器乐课程个体进行整合、优化,并新建一批综合性课程,使之成为一个多层次的教学整体。
1.建立着重培养“基本技能”的课程,如西洋管弦类的小提琴、大提琴、单簧管、双簧管、长笛、萨克斯等;民族管弦类的竹笛、箫、唢呐、二胡、琵琶、扬琴、古琴等。学生在大学四年里从上述技能课程中至少选择一门学习,通过学习基本掌握一门乐器的性能、演奏技术及相关音乐和文化,达到胜任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和课外器乐训练指导的要求。
2.建立着重培养“合作能力”的课程,如重奏、民乐合奏、管弦乐合奏等。这是“多元化”课程体系建设的重点,也是有效革除传统器乐教学“单打一”及追求“高精难”弊端的最有论文导读:气氛不易活跃。而且,由于此教学模式下的教学对象仅为一人,故课堂上无法锻炼学生之间的演奏协作和竞争能力。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以“个别课”模式为基础,创用了4至6个学生为一组的“小组课”模式,并进一步加强了重奏、民乐合奏、管弦乐合奏等课程的建设与完善,逐渐探索出“集体课”的教学模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3.教学
效方式。与课程相适应,打破班级、年级界限,在全院范围内组建室内乐团、民乐团、管弦乐团。特别是民乐合奏课程的,开设和对江苏地方音乐“江南丝竹”的学习实践,民乐团与国内外多所大学开展合作交流,近年来逐渐形成特色和品牌,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艺术视野和协作能力。
3.建立着重培养“综合素质”的课程,如器乐艺术史与名作赏析、器乐教学法等。这些课程的建立,填补了传统器乐教学中无理论课程的空白,在省内外高师院校同类专业中居于领先地位。
4.建立课堂乐器课程。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全面推行“器乐进课堂”,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与之相适应,我校在全国率先开发、研制了竖笛这一容易普及的课堂乐器,继之又开设了竖笛课程,为全国中小学培养、培训了一大批课堂乐器教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00年,本专业教师主持的“‘器乐进课堂’改革下的竖笛教学实践与研究”获得了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二)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1.课程内容的“多元化”

以多尔为代表的西方后现代课程观,对现代教育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产生了巨大冲击。多尔的“4R”说中的“关联性”,是指学科之间的综合。长期以来,我国高师的音乐教育课程都是分科设置,这种分科设置容易忽略与其它课程或学科之间的联系,造成了理论与技能课程的割裂和孤立。在器乐教学中不可避免要涉及到中外作品、传统与现代音乐、经典与流行音乐、世界民族音乐等,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些知识进行整合,清除各类知识之间的界限,继而为创新性的思维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2.课程类型的“多元化”

课程类型的“多元化”,是指授课形式的多样化,包括个别课、小组课和集体课。这三种授课形式在器乐教学中各有其优势,分析三者之间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形成以个别课为主、辅之小组课和集体课的“三结合”教学模式,对于达到完美的教学效果、提升器乐教学质量无疑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个别课,具有针对性强和效率高的优势,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因而成为高师器乐教学的主体课型。但由于此教学模式下的参与角色仅有师生二人,“人气不旺”,课堂气氛不易活跃。而且,由于此教学模式下的教学对象仅为一人,故课堂上无法锻炼学生之间的演奏协作和竞争能力。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以“个别课”模式为基础,创用了4至6个学生为一组的“小组课”模式,并进一步加强了重奏、民乐合奏、管弦乐合奏等课程的建设与完善,逐渐探索出“集体课”的教学模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3.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我们在器乐教学中不断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诸如铃木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达尔克罗斯教学法、多元智能理论等,结合我国现有的音乐教育模式和教育现状,采用适合高师培养目标的“多元化”教学方法来培养器乐演奏和教育人才。如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组织开放互动课堂教学,采用讨论式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等。其中,在器乐教学中试行“钢伴”的实践,收到明显成效。

(三)强化实践教学,打造“多元化”的实践创新平台

实践教学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品格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在器乐课程实践教学中的做法是:在内容上,强调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支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和综合设计性实训相互融合,校内实践与校外实习相互对接;在构架上,以课程方案内的实践教学为主,以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各类各级专业竞赛等第二课堂为辅,构建立体、开放的实践教学新体系。

1.教学实践

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办学理念上一直秉承陈洪先生倡导的“讲台与舞台并重”的思想,对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器乐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方面,除开设《器乐教学法》课程外,主要依托学校教师教育的优秀品牌和教育实习基地的优质平台,在实习阶段论文导读:器乐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近几年来,通过器乐课程群的建设,我们造就了一批音乐骨干教师和器乐教学能手,在全国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中屡获佳绩。2.科研实践对于音乐学科的学生而言,艺术实践能力通常较为突出,而科研实践能力则相对比较薄弱。为此,我们一方面加强研究性教学,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积极申报院级、校级、省级
要求学生主动承担课外器乐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近几年来,通过器乐课程群的建设,我们造就了一批音乐骨干教师和器乐教学能手,在全国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中屡获佳绩。

2.科研实践

对于音乐学科的学生而言,艺术实践能力通常较为突出,而科研实践能力则相对比较薄弱。为此,我们一方面加强研究性教学,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积极申报院级、校级、省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打造多层次、多元化的科研实践平台,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具体做法是:学院每年在二年级学生中设立20个左右的科研项目,由学生个体或团队在教师指导下主持申报,并予以每个项目500元的经费支持。再从立项的项目中遴选出部分项目申报校级乃至省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实施,已成为全院学生关注的热点,并以此带动了学生科研实践能力的提高。近三年来,学生成功申报了约40项校级以上项目,其中2010级本科生主持的“江苏籍音乐家刘天华与华彦钧对二胡音乐的影响”于2012年获得省级重点项目(等同于国家级)立项。

3.艺术实践

艺术实践是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面向每一位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师器乐课程实践教学的核心,有利于学生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的提高,有利于艺术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我校器乐课程艺术实践教学,主要通过参加各种形式的音乐会、各类各级器乐比赛、国际交流等途径来实施。音乐会是面向全体学生舞台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方式,形式有学生个人音乐会、教师学生音乐会、班级音乐会、年级音乐会、学院音乐会等,要求每位学生每学期至少登台一次,参加独奏、重奏或合奏表演。器乐比赛是培养拔尖人才的有效平台,近年来参加的省级以上、影响较大的比赛有江苏省“茉莉花”器乐比赛、江苏省音舞节、江苏省大学生艺术展演、江苏省大学生基本功比赛、全国高校大学生艺术展演、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比赛等,均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省内乃至全国同类专业中名列前茅。国际交流是提升高校办学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手段,近几年来,我院大学生民乐团多次赴香港、澳门、俄罗斯、美国、德国、乌干达等国家或地区交流演出,赢得广泛赞誉。

三、课程改革的实施成效

(一)器乐教材新体系初具规模

2006年以来,我们陆续出版了高等师范院校音乐学专业乐器演奏与教学系列丛书《竖笛演奏与教学》、《笛子演奏与教学》、《二胡演奏与教学》、《琵琶演奏与教学》、《古筝演奏与教学》、《扬琴演奏与教学》等。上述部分教材仅在近五年内已再版或多次印刷,有些教材还获得了校级以上精品教材奖、教学成果奖。

(二)艺术实践成绩斐然

音乐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我们的学生必须是既能动口又能动手,既能上得了讲台又能上得了舞台的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因此,我们的教学不光局限于课堂上,还拓展至课外艺术实践活动。近年来,学生所参加的器乐演出活动约200场次,获得的省部级以上奖约20项。其中影响较大的演出有:南师大艺术团访美演出;南师大艺术团访非演出;南师大艺术团访澳演出;南师大艺术团访欧演出等。代表性获奖有:江苏省第二届大学生艺术摘自:毕业论文评语www.7ctime.com
展演活动器乐比赛专业组一等奖;教育部主办的全国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学生基本功比赛团体一等奖;第15届澳大利亚国际手风琴比赛中最高级别(IP253)组第二名;第16届南太平洋国际手风琴锦标赛键纽组冠军等。《世界日报》、《亚洲先驱报》、《新华日报》、《扬子晚报》、《金陵晚报》、《星期五周末报》、《南京师大报》等国内外媒体曾对我们的学生艺术实践活动进行过报道。通过这些艺术实践活动,巩固了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内容,检验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展示了我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的成果。
总之,高等师范院校器乐课程内容、体系的整合与优化,有利于实现“多能一专”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有利于发挥和凸显高师音乐学科的优势。我们将进一步加快器乐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步伐,为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教师教育人才做出更大的努力。
(责任编辑:陈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