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论示范区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皖江示范区经济进展模式改变结论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337 浏览:19592
论文导读:构升级。我省首要的任务是实现工业化,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逐步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用新型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因此,皖江示范区新一轮结构调整应该向以下几个方面发展,即增长方式呈现节约集约,增长动力实现内需拉动,增长结构显现工业主导,增长趋势体现可持续发展,其实质就是通过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促进皖江示范区经济发
【摘 要】皖江示范区是安徽省第一个国家级示范区,在成立之初就面临着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使命。示范区的经济结构调整必须以它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为依据,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皖江示范区;经济结构;发展方式
一、引言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彻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经济结构可以从宏观层次、中观层次、微观层次观察和分析。经济结构包括收入分配结构、地区结构、城乡结构、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等。经济发展方式有外延型和内涵型、粗放型和集约型、内需为主型和外需为主型等。经济发展方式包括发展速度、机制、结构、质量和效益等。经济结构是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体制健全、经济结构合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就能得到很大改善,经济就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经济结构对经济发展方式有重大影响。

二、皖江示范区经济结构调整的现实依据

经济结构是发展变化的,它与经济发展阶段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是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根据工业化的规律和历史经验,在不同的工业化阶段,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是在不断变化的。在农业经济时代,国民生产总值中农业所占比重较大,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第二产业的比重逐步增加,以致占据主体地位。实现工业化后,生产要素加速向第三产业流动,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中的比重增加并逐步取代第二产业的主体地位。现在我国正处在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农业的比重会进一步降低,第二产业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有很大发展潜力。只有了解这种发展规律和正确认识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才能提出切合实际的经济结构调整目标。
2010年,国务院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范围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滁州、宣城和六安市的金安区、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国土面积75730平方公里,总人口3094万人,分别约占全省的54%和45%。示范区建立以来,皖江城市抢抓机遇,开拓进取,经济实力实现较快增长,基本实现三年打基础的阶段性目标,已经具备再创新一轮发展的基础性条件。
按照初步核算资料计算,2011年,皖江城市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348.52亿元,增长14.4%,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经济总量比2009年增加了3748.22亿元,比2000年增加了8715.12亿元,占全省比重由2009年的65.7%上升到67.63%,而2000年此数据仅为56.3%。2011年,皖江示范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454

3.95亿元,比上年增长26.5%,占全省比重67.06%。

从以上数据来不难看出,皖江城市带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面临着双重任务,主要任务是加快工业化进程,完成实现工业化的任务,还要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我省首要的任务是实现工业化,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逐步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用新型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因此,皖江示范区新一轮结构调整应该向以下几个方面发展,即增长方式呈现节约集约,增长动力实现内需拉动,增长结构显现工业主导,增长趋势体现可持续发展,其实质就是通过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促进皖江示范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三、“十二五”时期皖江示范区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的瓶颈

1.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内部结构尚需优化。目前,皖江示范区正处于工业快速发展时期,优先发展工业是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题,也是加快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十一五”以来,皖江示范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06年的39.6%回落到2010年的31.1%,5年来回落了8.5个百分点。2010年皖江示范区摘自:毕业论文目录www.7ctime.com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也低于全省36.7的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70%的比率更是相差甚远。2009年,在服务业内部结构中,以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贸易业和住宿餐饮业为代表的传统服务业增加值占3

7.6%,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论文导读:

高于全省
0.8个百分点;而以金融业、房地产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21.5,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低于全省2.4个百分点。所以,皖江示范区现代服务业仍然处于较低的发展层次,服务业的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普遍不高,实现皖江示范区由工业型经济为主向服务型经济为主的转变还需要很长的时间与努力。
2.区域发展不均衡,加速发展任务艰巨。一是从工业化水平看,2011年,滁州(51.7%)、宣城(52.1)和池州(49.5%)的工业化率低于全省54%平均水平,皖江示范区中工业化率最高的是铜陵(74.7%);二是从城镇化率来看,合马芜铜城镇化率位居全省及皖江示范区之首,铜陵最高为74.9,其余4市均低于全省44.8%的平均水平,安庆最低仅为39.1%。三是从人均GDP看,合马芜铜4市最高,其余4市均低于全省25659元这一平均线。
长期以来,省会合肥市和皖江城市带一直是我省经济的重要增长极。2011年仅合芜马3市就占全省GDP的四成以上,占皖江示范区六成以上,高出皖北六市的一半。综合实力的悬殊,促使优势资源不断向发达地区集聚,形成强市愈强,弱市愈弱的格局。因此,在区域发展中,应加快形成强市带弱市的南北对接机制,以技术交流、人才交流、政策倾斜、省内区域间产业转移等多措并举,促进全省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发展。

3.区域中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调整和方式转变压力加

大。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受益于资源,也受制于资源。随着国际国内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波动较大,发展的稳定性也较差。近年来,这种不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省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 皖江示范区8市中,马鞍山和铜陵两市都因资源建市,然而,作为建立在资源基础上的城市,其形成的资源依赖性、经济结构的单一性以及节能减排和环境污染等掣肘,受国内外市场和宏观调控政策影响较大,不仅影响着其自身可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而且也会对整个皖江示范区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影响。从产业结构上看,2011年,两市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为26.1%和23.4%,比全省分别低6.4和9.1个百分点;2011年,两市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4.3%和14.2%,比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低5.3个和5.4个百分点。同期GDP分别增长12.1%和12.6%,居全省第14位和第10位,位次均有所后退。工业结构中资源型传统行业比重超过七成,这种产业结构减弱经济结构自我调整的弹性功能,经济发展的抗风险能力较弱。

四、“十二五”时期,皖江城市带经济结构的调整方向

经济结构调整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在强调它的紧迫性的同时,也必须清醒认识到它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调整经济结构应该以增量带动结构优化,以创新促进产业升级。以增量带动结构调整,比单纯调整存量容易,但存量也不是就不能调整,如可以调整三次产业的比例、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进出口结构等。以创新促进产业升级,什么是“创新”,熊彼特对“创新”的定义是,创新不仅是技术创新,其中还包括市场和组织管理的创新。靠技术创新可以促进产业升级,但技术创新的难度是相当大的,如果技术上没有重大突破,产业结构就很难升级。所以,皖江示范区在“十二五”时期,在抓好技术创新的同时,还应在市场和组织管理的创新上下功夫,要用消费结构的升级引导市场和组织管理的创新,即使在没有重大技术突破的情况下,靠市场和组织管理创新也可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当前,皖江示范区经济结构调整主攻方向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要进一步调整三次产业的比重,优化产业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就其实质来说就是资源、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间的重新组合,从三次产业的发展与演变情况来看,产业结构调整也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并进而影响经济发展。2011年,皖江示范区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结构为
9.2:58.5:32.3,分产业看,第

一、第二和第三产论文导读:

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1%、18.5%和10.5%,就产业结构来看,与2009年相比,一产和三产比重分别下降了

1.2和4个百分点,二产比重上升了

5.2个百分点;就全省来看,2011年全省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

13.2:54.3:32.5,与之相比,皖江示范区的一产和三产比重分别低了4和0.2个百分点,二产比重要高4.2个百分点。从比较结果来看,皖江示范区的产业结构优化趋向明显,但是总体结构依然偏重,主要是三产比重偏低,一产和二产比重过大。
同期,皖江示范区的工业化率达到50.1%,首次突破5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占全省65.4%,工业集中度达到71.2%,从数据上来看,皖江示范区在“十二五”时期整体上已迈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由此可知,工业是这一区域经济总量扩张、经济结构优化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动力和主方向。当前,皖江示范区三产结构处于产业结构加速转型的关键时期,今后的三次产业结构调整,还应继续调低第一产业,但要保证农业贡献的绝对量将大幅度增加;第二产业在稳定增长的同时,要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提升工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发展目标;要尽快大幅提升第三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比重,尤其是要大力发展金融、保险、商务服务、科研、信息、教育等为代表的生产性和知识型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皖江示范区的产业结构优化,不仅为自身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还会通过示范作用,给全省的产业结构优化提供了现实的参照系,引领全省的产业结构不断的提高和优化。
2.要加快发展支柱产业群。皖江示范区作为国家级示范区,应引导大型骨干企业集群发展,以“大企业、大品牌、大产业”为特色的“群象经济”,形成支柱产业群,带动全省和示范区经济大发展。过去往往注重单个企业的竞争优势、单个支柱产业的发展,主张“抓大”,打造“大型航母”。然而,世界越来越多的地区,如“第三意大利”、美国硅谷、印度班加罗尔的成功经验表明:区域国际竞争力不在于单个企业的优势,而在于是否具备企业群的竞争优势。发展相关配套产业高度集聚的产业群,是使皖江示范区经济“突出重围”的最有效办法。产业链的优化和产业聚集度的大小对全省和示范区经济发展的作用至关重要,两者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促进,只有产业链没有形成一定的集聚度,或只有产业集聚度没有完整的产业链,都不能产生持久的竞争力。支柱产业群一方面可以形成区域品牌,以企业群的面目出现在市场上,一个产业或品牌在空间上大规模集中起来,可以大幅度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提高效率与效益,刺激创新,在形成集群竞争力的同时,还拉动了地方经济的强劲增长;另一方面,支柱产业群是缩小地区差距、实现落后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捷径。
3.推进自主创新、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安徽省这些年发展的最大收获之一,就是全省上下对自主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已逐渐成为共识,对科技创新的理念认识逐步深化。皖江示范区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机遇期。国际经验表明,在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左右时,则进入了以创新为主的发展阶段,未来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当前皖江城市带发展面临的资源、能源、环境等一系列瓶颈制约问题,只有依靠自主创新和发展方式转变才能解决;皖江示范区工业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正在为向工业化后期阶段做过渡的准备,在目前阶段,劳动力、资本和土地等传统生产要素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逐渐递减,创新日益成为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因素。在这个发展的战略选择关口,要么创新、要么落后,这是所有国家和地区面对当代科技与产业变革的必然选择。这个阶段是科技投入快速增长、科技实力大幅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显著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皖江示范区的当务之急是应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在具体操作方式上,应围绕解决技术风险、体制问题、组织方式、产业化应用、管理创新五大问题为抓手,抓产业创新联盟、抓体制和机制创新,清除多种障碍,在财税、金融等方面创造条件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要加强国际合作,引导国内外包括风险投资基金和私募基金等在内的多种社会力量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例如2012年8月,皖江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内的首只本土基金,注册资本达7亿元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投资基金在马鞍山市成立,必将为皖江示范区内装备制造业、原材料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金融保险业和现代农业等产业中的企业及项目进提供融资需求。论文导读:参考文献杜少先.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吉林日报.2010(12)鲁楠.皖江城市群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8)安徽年鉴.2012上一页1234

参 考 文 献
杜少先.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N].吉林日报.
2010(12)
鲁楠.皖江城市群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8)
[3]安徽年鉴.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