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关于先声现代杂文先声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2616 浏览:104892
论文导读:处,但是“鲁迅杂文与英国随笔之间,的确没有直接的渊源关系,不象梁实秋、林语堂、尤其是梁遇春的散文那样,受到英国随笔的明显影响”,因此“不能牵强附会地发掘其中的影响”⑧。鲁迅杂文是否源自英国随笔,这个问题可以认为已经有结论了。而对于鲁迅杂文与古代散文的关系,多数论者往往仍然强调“杂文古已有之”。古已有之的
摘要:我们详细辨析古今“杂文”概念,则会发现,现代意义的杂文并非出自鲁迅。鲁迅杂感出现的条件是产生于近代的、快速感应社会生活的报刊。我们从近代报刊及“时评”栏目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报刊“时评”是杂文的滥觞。中国国内首创“时评”栏目的报纸是《时报》。陈冷(陈景韩)主持的《时报》“时评”栏目及其发表的大量时事评论,对杂文文体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陈冷发表的“冷血的文章”开启了时政批判的幅度、格局,其写作范式及嬉笑怒骂、雄健畅达的风格,均对鲁迅杂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杂文源流史视角看,陈冷的时事评论是现代杂文的先声。
关键词:陈冷;时事评论;现代杂文;先声
1003—0751(2013)08—0158—08
学界普遍认为,现代杂文产生的标志是1918年4月《新青年》“随感录”专栏的开启。自9月(《新青年》5卷3号)始,鲁迅以“唐俟”的署名发表“随感”。之后,他又在《每周评论》、《晨报副刊》、《京报副刊》、《语丝》等报纸杂志上陆续发表了许多杂文,分别收在《热风》、《坟》、《华盖集》和《华盖集续编》等杂文集中。迄今为止,鲁迅杂文因其针砭时弊的深刻性和洞察历史的纵深感,依然是后人难以逾越的高峰。但是,这座高峰是承延哪一脉山系而异峰突起的,这种文体是怎么形成的,却众说不一。长期较为流行的观点大体有三种。其一,认为是从魏晋文章汲取了灵感与营养。①鲁迅《〈且介亭杂文〉序言》也曾说过:“其实,‘杂文’也不是现在的新货色,是‘古已有之’的。”其二,猜测是受英国随笔的影响。1931年张若谷就提出鲁迅的《华盖集》“据作者自道,是杂感,是短评,其实就是‘随笔’而已”②。鲁迅谈五四运动时“散文小品的成功”,也曾说:“这之中,自然含着挣扎和战斗,但因为常常取法于英国的随笔(Essay),所以也带一点幽默和雍容。”③其三,强调杂文是鲁迅的“发明”、“创造”④。其中最有代表性、影响也最大的是冯雪峰的结论:“鲁迅先生独创了将诗和政论凝结于一起的‘杂感’。”⑤
1989年,王飚先生在《近代文学应当有自己的面貌》一文中,针对前述诸论,提出新的观点:
大凡论及鲁迅杂文出现的文学史基础者,或者横涉重洋,到西欧“随笔”中寻其种因;或远逾千年,从魏晋晚唐求其渊源。其实鲁迅杂文是近代散文演变的结果。
他认为,龚自珍的散文“讥切时政”而又“文不中律,便于放言”,已经形成了特异的杂文风格;至王韬“报章文体”,讥时议政的及时性、针对性更加鲜明;到梁启超“新文体”,更具浓烈的文学色彩。“嗣后政论文章又渐分两途,一路向长篇大论发展,另一路则向短小精悍、尖锐泼辣发展。”《饮冰室自由书》就是一部精彩的杂文集。“辛亥前后,报刊上已普遍出现‘时评’、‘杂文’、‘随感录’等专栏,《浙江潮》、《民意报》专栏刊头就叫‘杂文’。《中国日报》的‘鼓吹录’、《平民报》的‘冷评’、《国民报》的‘拉杂谈’、《天铎报》的‘悱言’、‘痛言’等皆属此类。出现了如于右任、徐血儿、陈冷血、林白水等一批杂文作家。”王飚先生由此得出结论:
当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随感录”时,这种形式并未像他的小说那样惊世骇俗,因为它早为人们习见。理清了这条线索,才能真正切实地说明鲁迅杂文的成因。⑥
遗憾的是,这篇论文是在主要论述应当把研究“重心转移到揭示中国文学近代化历程”时举杂文为例,并非专论杂文,因而只是提示了线索却未充分展开论证。而从那时起,至今已经过了24年,似乎也未见有人沿着这一思路推进拓展,深入开掘。杂文文体从近代散文演变、分化而来“这条线索”的轨迹还不能说十分清晰,“鲁迅杂文的成因”也需要进一步具体论证才能真正切实地说明。
本文从梳理古今“杂文”概念的异同入手,辨明现代杂文与古代杂文虽有联系但性质不同。鲁迅杂感这种战斗的“阜利通”(feuilleton)⑦产生的社会条件与物质基础是快速感应社会生活的报刊;离开了报纸杂志,我们不可能想象它的出现并进而考察近代报刊文章的发展脉络,指出报刊“时评”是杂文的滥觞。据笔者研究,国内出版的报刊首创“时评”栏目的是《时报》。因此,本文着重论述陈冷(陈景韩、冷血)主持《时报》“时评”专栏及其后来在《申报》等发表的大量时评对杂文文体形成的贡献,以及“冷血的文章”对鲁迅的影响,从而确定陈冷的时评是现代杂文的先声。

一、杂文文体是否“古已有之”

关于鲁迅杂文和英国随笔的关系,张梦阳《鲁迅杂文与英国随笔的比较研究》作了较细致的研究。该文指出,虽然两者在“文理”即创作精神上有相通之处,但是“鲁迅杂文与英国随笔之间,的确没有直接的渊源关系,不象梁实秋、林语堂、尤其是梁遇春的散文那样,受到英国随笔的明显影响”,因此“不能牵强附会地发掘其中的影响”⑧。鲁迅杂文是否源自英国随笔,这个问题可以认为已经有结论了。
而对于鲁迅杂文与古代散文的关系,多数论者往往仍然强调“杂文古已有之”。古已有之的“杂文”与现代“杂文”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否相同?现代杂文是古代杂文的继承与延续,还是两者虽有联系但存在性质上的区别?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首先源于:论文的标准格式范文www.7ctime.com
对“杂文”概念追宗溯源,梳理其内涵演变的线索。
“杂文”这个词确实“古已有之”。西晋挚虞《文章流别集》已将“杂文”列为一类,但此书已佚。在现存文献中,“杂文”一词较早出现在南朝刘宋时范晔的《后汉书·文苑传》里。范晔列举杜笃“所著赋、诔、吊、书、赞、七言、女诫及杂文,凡十八篇”,有“杂文”一项。最早对“杂文”做出论释的是刘勰。《文心雕龙》专有一章《杂文》,在略论“对问”、“七”体、“连珠”三种文体之后,总结称:“汉来杂文,名号多品,或典诰誓问,或览略篇章,或曲操弄引,或吟讽谣咏,总括其名,并归杂文之区。”据此,刘勰所谓“杂文”有两层意义。第一层,根据范文澜《文心雕龙注》的解释,《文心雕龙》上篇二十五章,按“有韵者文”、“无韵者笔”两大类分论各体,而“杂文”置于这两大类之间,就是“笔、文杂用”(无韵、有韵混用)的文章,包括多种体裁。《文苑英华》承接了《文心雕龙》的分法,将文分为37体,“杂文”处于赋、诗、歌行等韵文与“中书制诰”、“翰林制诏”等应用文体之间,也是指在语言运用方面杂用文、笔的各种文体。第二层,可从结集的角度来界定“杂文”。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前言》指出:“杂文,文体之散杂者,不足以分立个体,总称杂文。”这层意义为后世总集、别集编纂者所承继,在分类或分体编集之后,把无法归入各类的文章,“杂编”在一起,“总括其名”称作“杂文”。例如清人俞樾《春在堂全书》中有《春在堂杂文》43卷,他在序文中解释说“体格卑下,殆不可以入集”的文章,统统归入“杂文”。1935年出版的《清代文集篇目分类索引》(王重名、杨殿珣主编)收清三百年以来学者别集428种、总集12种,其中最小分类单位“杂文”的归类办法就是按照“杂编”的分类思想而操作的。论文导读:笔者曾将陈冷一些超出常规的时评形式作了大致的分类B28,有社论式、速写式、小说体式、故事式、无“评”式、“天问”式、哲理思索式等等,这些非常规的写法对鲁迅杂文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下面请看一些例证。如用事实说话、白描速写式的时评:死、病、假、参劾、放逐、哭、持刀、药弹箱、恐慌、缉捕、秘密、拐逃、严
摘自:毕业论文格式字体www.7ctime.com
源于:论文致谢范文www.7ctime.com
源于:科技论文www.7ctime.com
从上引胡适的回忆中可知,当时人之所以爱看陈冷的时评,既因其内容深刻有力,又因其形式灵活、张弛有度。陈冷《时报》上的时事评论一律短小精悍、寥寥数语却摘自:论文查重www.7ctime.com
一针见血,针砭时弊与反动人物,格外大快人心。时人把他“简短”、“冷隽明利”的时评称之为“冷血体”,以与气势充沛、“笔锋常带情感”的“新民体”相对称。在时评的外在形态上,他屡屡尝试带给读者更多的新意。当然,他也不是刻意翻新花样,而是根据所评内容量体裁文、随体赋形,以最恰当的形式承载独特的观点、看法、建议与情感。往往“任是无情也动人”,简短的“评”比报纸头版中一板一眼的“论”更震撼人心,读者读完后往往会有得鱼忘筌的顿悟感。不拘一格的时评形式与风格,既让我们感受到他的才气,亦佩服他对世事的了然,因为只有观察深刻、认知清晰才会带来表达的洒脱,才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笔者曾将陈冷一些超出常规的时评形式作了大致的分类B28,有社论式、速写式、小说体式、故事式、无“评”式、“天问”式、哲理思索式等等,这些非常规的写法对鲁迅杂文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下面请看一些例证。
如用事实说话、白描速写式的时评:
死、病、假、参劾、放逐、哭、持刀、药弹箱、恐慌、缉捕、秘密、拐逃、严拿,此今日京中近状也。(《京中近状一》)B29
或曰否,昨所云特京外人所见之京中近状耳,正确之京中近状则为考试、谋差、运动、选举、借款回扣、军装回扣、宴客、狎妓、奔走迎送而已。(《京中近状二》)B30
《舆论报》,上海,归并《时事》;
《大同报》,北京,归并《》;
《民呼报》,上海,勒闭;
《国报》,北京,封禁;
《大同报》,北京,封禁;
《吉林日报》,吉林,封禁。
不及几月中,报界之被摧残者,已落花流水如此矣,此亦预备立宪第二年应有事耶?呜呼!(《今年中消灭之报纸》)B31
鲁迅的许多杂感、短评都继承了此种“社会相”写法,一些长篇幅的杂文中亦夹杂此种笔墨,即摆出事实后,略加“掂斤簸两”的评点来“立此存照”。例如:《随感录三十八》、《有无相通》、《事实胜于雄辩》、《儿歌的“反动”》(以上收入《热风》);《评心雕龙》、《论辩的魂灵》(收入《华盖集》);《拟预言》(《而已集》);《匪笔三篇》、《某笔两篇》、《述香港恭祝圣诞》、《吊与贺》(收入《三闲集》);《文摊秘诀十条》(《集外集拾遗补编》);《观斗》(《伪自由书》);《半夏小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等。
又如小说体式的时评:
有两车夫相对谈曰:“我辈今日所出之力与昔日等,所做之事与昔日等,所索之价与昔日等,所得之钱与昔日等,然而昔日虽非有余,尚不至不足,今日每食不能饱,衣不能暖,妻子不能养者,何欤?”
一车夫曰:“是因物价贵。”
旁人晓之曰:“非物价贵,铜元贱耳。”
车夫曰:“一铜元作十文,何得谓贱?”
旁人曰:“汝亦知须有一百三十五铜元,才得换一小洋乎?”
车夫曰:“我何知,我辈未曾有洋。”(《铜元谈》之一)B32
鲁迅杂文中含有小说因子的篇章颇多,尤以长篇幅的为著。如:《说胡须》(《坟》)、《智识即罪恶》、《为“俄国歌剧团”》、《无题》(以上收入《热风》);《牺牲谟》(《华盖集》)、《再谈香港》(《而已集》),等等。
再如哲理思索式时评:
有挥霍之积极,有放纵之进步,有欺骗之改良,有钻谋之新法,有借债之经济,有揖盗之参谋,有挂名之侦探,有无人之会议,有钱财之运动,有声势之扩张,有做官之发明,有自吹之名誉,有意气之尚武,有谈吐之文明。(《新语杂解一》)B33
文中哲理意味的显现,正在于给每一个新名词前都添加了负面的、反讽的修饰词,以之解释词义,并最终解构该词的进步性。所谓的“积极”体现在“挥霍”方面,所谓的“进步”实质是“放纵”,所谓的“改良”无非是“欺骗”,所谓的“新法”是为了某些人“钻谋”,所谓“经济”形态是“借债”……由此可见,一切的社会改良都是名不副实,政府所推进的一切都是挂羊头卖狗肉。鲁迅也借鉴了此种词语组合,如“跪着的造反”、“名誉的伤痕”、“有理的压迫”、“豪语的折扣”、“公理的把戏”、“文人无文”等,于用词之滑稽和手法之荒诞中透显着批判思维的深刻。另外,整篇都有哲理抒情意味的,在鲁迅杂感中亦不少,如《生命的路》(《热风》)、《杂感》(《华盖集》)、《小杂感》(《而已集》),等等。
至于具体的写作手法,吴中杰先生对于鲁迅杂文的概括亦可用在陈冷身上:“尖锐、曲笔和讽刺。”B34此外,通篇象征、比喻、起兴、留白的时评非常之多。
类似的写作风格在一个时代会显现出传承的痕迹,在时评写作方面,梁启超“新民体”启发了陈冷,而陈冷的“冷血体”显然又启发了鲁迅。“文笔以峻简见长,议论波谲翻腾”B35,“笔苛如剑”等对陈冷时评风格的评价也可移植描述鲁迅的杂文风格。其实,鲁迅对于时评栏目的关注可能起始于更早的日本留学期间。据周作人在《鲁迅的青年时代》中回忆,1903年鲁迅寄给他的一包书中便有《清议报》8大册、《新民丛报》及《新小说》各3册。然而,鲁迅并没有走梁启超“国闻短评”的路子,他的杂感、短评写法更接近陈冷收放自如、冷峻犀利、机智幽默的风格。可以说,鲁迅的杂文继承和光大了陈冷时评“和投”的风格,更凸显、深化了“出于对时代的刺激”的时评之社会价值。
陈冷离开报界后,渐被时评界所遗忘。但倘若我们想要理顺杂文历史发展的脉络,就不得不正视陈冷。他独特的时评对于现代杂文,或者说鲁迅杂文是有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和影响的,一些具体的手法在鲁迅笔下已被运用得炉火纯青了。鲁迅的杂文不仅全面继承了由陈冷开启的时评批判的幅度与格局,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沿袭了陈冷时评的写作范式和嬉笑怒骂、雄健畅达的风格。从杂文源流史的视角看,可以说,陈冷开创的带有浓厚文学色彩的时事短评是现代杂文的先声。 [3][4]注释
①唐弢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102页。
②张若谷:《鲁迅的〈华盖集〉》,《新时代》第1卷论文导读:
第2期,193源于:论文格式范例www.7ctime.com
1年9月1日。
③鲁迅:《小品文的危机》,《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575页。
④茅盾:《研究和学习鲁迅》,《文学》第7卷第6期,1936年12月1日。
⑤冯雪峰1937年10月19日在鲁迅逝世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鲁迅与中国民族及文学上的鲁迅主义》,后发表在《文艺阵地》第5卷第2期,1940年8月1日。
⑥B11王飚:《近代文学研究应当有自己的面貌》,《文学遗产》1989年第2期。
⑦何凝(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瞿秋白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第525页。
⑧张梦阳:《鲁迅杂文与英国随笔的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第2期。
⑨武定河(冯雪峰):《关于鲁迅在文学上的地位——给捷克译者写的几句话》,《工作与学习丛刊》1937年第2期。
⑩孔另境:《论文艺杂感》,《横眉集》,上海世界书局,1939年,第7页。
B12B13《新民丛报章程》第二章“门类”,第十五条“国闻短评”。
B14冯自由:《日人德富苏峰与梁启超》,《革命逸史》第四集,中华书局,1981年,第251—252页。
B15B17胡适:《十七年的回顾》,《时报》1921年10月10日。
B16鲁迅:《杂谈小品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他说:“讲小道理,或没道理,而又不是长篇的,才可谓之小品。至于有骨力的文章,恐不如谓之‘短文’,短当然不及长,寥寥几句,也说不尽森罗万象,然而它并不‘小’。”
B18笔者有系列文章阐述陈冷(陈景韩)在报业、小说界、翻译界的开拓与贡献,均涉及此点。有关报业贡献的有:《陈冷的新闻事业及对梁启超报业思想的继承》,《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B19B35曹聚仁:《陈冷血的时评》,《二十世纪上海文史资料文库·新闻出版》,上海书店,1999年,第23页。
B20罗家伦:《近代中国文学思想之变迁》,《新潮》第2卷第5号,1920年9月。
B21周作人:《鲁迅与清末文坛》,《鲁迅的青年时代》,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75页。
B22陈冷:《二十年来记者生涯之回顾》,《最近之五十年·申报馆五十周年纪念》(1872—1922),申报馆,1922年。
B23刘霞:《陈宇内之大势,唤东方之顽梦——陈冷〈时报〉和〈申报〉早期时评的思想内容》,《西北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B24《报捷》,《申报》1914年4月26日。
B25B29B30B31B32B33《时报》1910年8月31日、1910年4月12日、1910年4月13日、1909年9月30日、1909年6月3日、1910年1月3日。
B26B28刘霞:《风格多样,随事赋形——陈冷〈时报〉时评的艺术特色与写作手法》,《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B27刘霞:《报界耆宿,文坛侠客——陈冷(陈景韩)其人其事》,《人物》2009年第1期。
B34吴中杰:《鲁迅杂文的艺术笔法》,《鲁迅的艺术世界》,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55页。
责任编辑:行健 [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