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三公”经费公开背后部门变化-站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401 浏览:12113
论文导读:
摘 要:“三公”经费属于政府财政支出中的社会消费性支出。相比其他国家,我国“三公”经费支出数额巨大且在财政支出中占据大量比重。随着公众政治观念逐渐成熟,国家对建设节约型、高效能政府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三公”经费在每年的“”中都成为众人关注的热点。从2011年开始,我国政府“三公”经费改变了从不示人的隐秘状态,各部门基本实现了全部公开。在此过程中,我国政府部门内部在观念上、运作模式以及自我定位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标志着我国政府改革的新阶段。
关键词:“三公”经费;部门;公开;成熟;科学化;受托者;审慎
在我国历史上,政府支出常处于含混状态,一方面是公众不知情,另一方面是自身管理粗略。对于“三公”经费的秘不示人,首先是我国封建时期遗留下来的特权思想,使政府官员觉得没必要公开,权力意味着单项管制,不需要向公众汇报。其次,我国政府部门的预算管理不规范,黑箱操作使政府官员有利可图,“经济人”的自利性使其为攫取利益而不愿公开。最后,政府组织中的官僚作风导致公共开支的铺张奢糜,开支使用不合理,大量不必要的浪费也使官员羞于公开“三公”经费。
自发展现代化国家以来,我国“三公”经费居高不下。随着国际化水平的提升,国家间的交流日益增多,我国“三公”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大大超过了西方发达国家;同时国内政治进程不断加快,公众的权利意识逐渐觉醒,对参与政治的要求和热情日益提高;再加上政府官员的腐败和公共部门的浪费行为不断被揭露,这些因素都促进了我国“三公”经费的公开进程。

一、我国“三公”经费公开情况

2011年6月,按照国务院要求,全国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2010年决算后,98个中各部门需要公开本部门“三公”经费的2010年决算数和2011年预算数。这是我国政府部门“三公”经费公开的开端。到2011年8月,在98个部门中,除了外交部、国务院港澳办和侨办因称涉密不便公开,其余95个部门均已公开。截止2012年7月20日,已有92个部门公开了2011年的部门决算和“三公”经费,这次公开不但速度较快,而且账目数据也更全面,解释说明更加详细。
相比,我国地方部门的公开进程较为缓慢。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许光建将之描述为‘两头热,中间冷’,即:积极推动,群众期盼强烈,但是地方政府消极迟缓。目前为止,仅有北京、上海、陕西、广州等少数省、市迈出了第一步,公开了“三公”经费的预算和决算。

二、“三公”经费公开体现的部门变化

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努力,我国“三公”经费公开实现了意义非凡的“第一次”。这一转身绝非“一日之寒”,而是蕴含着政府部门内部积久的变化。
首先,随着改革程度的深入,政府部门观念有所转变。“三公”经费公开表面来看是政府财务管理的科学化推进,其实在更大程度上是政府部门观念上的变革。传统上一直未见亮光的“暗箱”突然打开,对政府部门心理上的震撼至少不会小于物理上所引发的反应。观念指导行动,在政府科学化、规范化改革的浪潮中,我国政府部门通过对西方先进国家的学习,通过对优秀模式的探索,最终把倡导的口号和公众的呼声变成了切实的行动。在此过程中,政府部门不再固执地保守传统,而是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来适应变革,以实实在在的做法回应民意。
其次,主要领导大力支持,坚定不移推行改革。对我国来讲,“三公”经费公开已不是新鲜事物,但历经了很长时间才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在此过程中,领导作为推动改革的核心力量,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和强硬的态度,就难以带动下属和整个部门冲破多年形成的惯性,即使制度体系十分完善,也难以有效实施。正因为有了领导者的坚强主导,各部门才会从内部产生冲力践行改革。
再次,政府部门运作方式系统化、规范化。我国政府部门规模庞大,人员众多,体系结构完整;但同时工作效率不高,开支规模较大,财务管理不够规范。“三公”经费公开不仅要理念和行动来做铺垫,还要有专业的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对相关部门整体的信息记录和调查统计也必不可少,过程精细而复杂。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集部门之力加强沟通联系,也需要制定科学的工作标准和规范的工作流程,这些都是实现“三公”经费公开的重要保障。
最后,政府部门的重新定位。在中国历史上,政府拥有权力,是百姓的代言人、庇佑者,地位高高在上。而根据现代管理理论,政府权力来源于公众,其实质是公众的服务者,是公共权力的受托者和公共财务的管理者。在这种定位下,政府对财政开支没有决定权,必须要经权力机关批准并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以正当的方式用于合理的目的,不能随意挥霍,亦不能有所偏私,奠定了“三公”经费公开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三、“三公”经费公开的意义和思考

“三公”经费由于来源、性质特殊,其公开顺应了、高效、和谐的时展潮流,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首先,政府“三公”开支大白天下,使公众知情权得到保障,有利于加强外部监督。公众是税收的提供者,是政府服务的对象,因而对政府利用公共资源的行为最有发言权。此举不仅是政府对公众的承诺,也是公众提建议并充分其显示主体地位的基础。其次,对国家行政系统来讲,“三公”经费公开有助于加强部门自律。在政府部门绩效评估和预算改革的过程中,都涉及到“三公”经费的公开透明,为行政系统的内部监督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最后,“三公”经费公开是我国政府公共财政管理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标志着政府部门更加成熟、开放、现代化,预示着其管理方式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是我国政府部门改革过程中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跨越。
此外,我国“三公”经费的公开虽有了明显起色,显示出了政府部门极大的勇气,但只是完成了解决问题一个环节。从范围来看,我国政府“三公”支出公开主要源于:7彩论文网论文资料网www.7ctime.com
限于各部门,地方部门只有北京、上海、广州等个别省、市公开;从结果来看,已公开的“三公”经费在数量和结构上都显示了不同程度的不合理性,计算的精细程度也难以让人满意,预算管理还不够规范。这意味着我们改革的任务依然艰巨,仍需加大力论文导读:
度全面推行;在鼓励政府各部门再接再厉的同时,也要保持审慎态度,对公开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仔细分析,积极促成各级政府部门的成功转型。
参考文献
[1]陈共.财政学[Z].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张国庆.公共行政学[Z].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机关事务管理条例.[Z].2012.
[4]关于进一步推进财政预算信息公开的指导意见.[Z].2008(390).
[5]任建明.“三公”经费问题及其治理[J].理论视野.2012(01).
[6]康尔德.“三公”之害猛于虎[J].中关村.2009(03).
[7]李莉.再谈“三公”费用[J].大江周刊(纪实).2009(03).
[8]廖文根.“三公”经费公开,意义非凡的“第一次”[N].人民日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