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论道教成都道教音乐目前状况调查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4014 浏览:59221
论文导读:
【摘要】本文根据笔者在2007年6月至2008年5月期间对成都境内相关地方流传的道乐所做的调查,就成都道教音乐的研究现状、传承现状,以及存在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
【关键词】道教音乐;现状调查;存在问题;综合分析
1008-0139(2013)01-0092-8
成都道教音乐(以下简称成都道乐)也称川西道教音乐,是指流传在四川成都境内道教名山、宫观和各区市县城乡民间道坛中使用的音乐。该音乐历史悠久,其源头可追溯至1800多年以前东汉时出现的五斗米道斋醮科仪音乐。经过历代道士的传承,现已发展为融南北道教经韵之精华,汇名山道观古雅与民间道坛通俗之风,具有浓郁川西地方风格的传统道乐。

一、成都道乐的研究现状

成都道乐的历史悠久,流派纷呈、形式多样、曲目丰富,在中国道教音乐中有其突出的地位与影响。但由于诸多原因,成都境内的道教活动在上个世纪五十至六七十年代,曾一度中断或萧条:道教音乐濒临消失。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宗教政策得到落实,在政府宗教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成都的道教活动开始恢复,道教音乐的天籁之声又回响在川西道教的洞天福地和城乡庭院。1979年以后,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日益增多,成都道乐开始受到国内外音乐、文化界的关注,其影响也逐渐扩大。1993年以来,随着“祈祷世界和平,护国佑民罗天大醮”大型法会、“全真派建国以来第二次传戒法会”、第一、第二届“中国道教文化节”的举办,以及青城山仙乐团、成都青羊宫道乐团在四川成都的相继成立,成都道乐的影响力也日益增强,不仅在成都及其周边相邻地区广为传播,并且在香港、台湾、东南亚地区和日本、美国都产生了_一定影响。目前,随着人们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的不断加强,成都道乐也受到各级政府宗教、门的高度重视。自2006年以来,成都道乐先后被列入市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于2008年6月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受到各级政府的保护。
对于这一文化遗产,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作为本课题负责人的甘绍成,就曾对境内的青城山和青羊宫道乐进行过考察;1987年以后,他又以《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四川卷》编辑的身份,与其他同仁一道,在成都主城区、龙泉驿区、温江、崇庆、大邑等地作过考察;后来,因参与其他课题的需要,他又将调查范围扩展到了双流、郫县、新津等地,为后来编纂《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四川卷》道教音乐部分提供了较为翔实的资料。
而今,时间已过去20余年。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社会习俗的变迁,以及人们对传统文化认知度的改变,成都道乐在诸多方面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存在哪些问题?以及我们将如何去保护和利用?都是需要我们通过重新调查并进行综合分析来回答的。
值得说明的是,为完成本课题调查任务,我们在2007年6月至2008年5月期间,曾对成都道乐进行了又一次较为深入的调查。此次调查的重点,主要在成都境内的双流、新津、蒲江、大邑、邛崃、崇州、温江、都江堰、主城区等地进行。调查的对象,大多是在当地道教音乐界有影响的道士,也有个别是与道教音乐有关联的退休教师、文化干部。既有年龄在92岁高龄的老人,也有年龄仅为21岁的青年。我们采用的调查方式,除个别走访、集体座谈、问卷调查外,还在实地对举办的道场活动进行了录音、录像和拍照,并结合查阅文献资料和电话回访等方式进行核实,力求做到“收集全面,资料翔实,数据准确,避免遗憾”。
由于成都道乐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早在20世纪40年代,我国著名音乐史学家杨荫浏先生就曾在青城山天师洞搜集道教音乐。1984年以来,法中友好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艺术委员会负责人让·皮埃尔-吉来姆,中国音乐学院何昌林,四川音乐学院甘绍成,四川省音乐舞蹈研究所董阳,都江堰市群众艺术馆蒋纯勇,台湾国立艺术学院吕锤宽,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曹本冶,日本京都艺术大学滝本裕造,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吴钊,民族大学毛继增,韩国汉城大学校韩明熙等学者,分别在青城山、成都青羊宫以及部分辖区考察道教音乐。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随着《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四川卷》编辑部的成立,通过组织和发动本地音乐工作者,开展对四川省民族民间器乐曲和宗教音乐的收集整理工作,极大地推动了成都道乐的学术论文导读:世纪初以来,该派又相继成立了具有现代文艺团体管理模式的“青城山仙乐团”和“成都青羊宫道乐团”,其乐团成员分别由1位团长、1至2位副团长、若干位团员组成。随着道教乐团的建立,各道观都分别拿出一部分资金从本地音乐界借用或聘请师资,一方面鼓励青年道士积极学习民族乐器演奏,一方面提供专门时间让道士参加排练活动,还从外
研究。

二、成都道乐的传承现状

(一)流派
成都道乐目前仍然保持以往形成的静坛和行坛两大流派格局。其中,静坛派,又称静居派,即全真道派。其道徒称为静坛派道士、静居道士、出家道士和住观道士。他们平时头上挽髻,身穿道服,不结婚,不茹荤腥,住在相对幽静的道观,过着集体且又安闲的宗教生活。该派使用的音乐属于全真道音乐系统,唱诵的经韵以“北韵”为主,演奏的曲牌以细乐为主,掌握的音乐多数为声乐曲,较少是器乐曲,音乐风格古朴、淡雅,宗教气氛浓厚,具有明显的道观色彩。行坛派,又称行居派,即民间火居道派。其道徒统称为行坛派道士、行科道士、火坛道士、火居道士、散居道士、在家道士。他们平日散居家中,可结婚养子,平时与俗人打扮无二,只在替别人做道场时才穿上道服。与静坛派道士相比,源于:大学生论文查重www.7ctime.com
他们常过着日夜忙碌,行居不定,的道场生活。该派使用的音乐属于民间火居道音乐系统,唱诵的经韵以地方韵为主,演奏的曲牌以大乐为主,掌握的音乐除声乐曲外,还拥有较为丰富的器乐曲,音乐风格粗犷、热烈,具有浓郁的民间道坛色彩。目前,根据教派创始人、使用科书、唱腔风格的不同,成都的行坛派又分为广成、法言、先天、灵宝、正一等道教坛派,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广成坛。以上两派音乐,我们分别称之为静坛道乐和行坛道乐。
(二)分布
据调查,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成都的静坛道乐,主要分布在成都的都江堰市青城山、成都青羊宫、新津老君山、大邑鹤鸣山等道观;目前,该派音乐已在原来基础上,将分布地点扩展至成都的彭州葛仙山、丹景山、阳平观、都江堰二王庙、八角庙、崇州上元宫、大邑川王宫,以及成都以外的绵阳、绵竹、江油、什邡、西昌、洪雅、安岳、宜宾等地的道教名山、宫观。 源于:论文大全www.7ctime.com
(五)组织
1.静坛派方面。由于该派道士通常在一个道观出家参与本庙的宗教生活,因而,各道观均有一个相对固定的道乐组织。据我们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见到的情况看,在当时成都境内的各道观,均有一支由经忏道士组成的坛班,有的坛班9至11人,有的坛班7至9人,有的则更少。如做大法事,其人数还可增加。坛班分别由1名高功、2名班首、数位经师担任,其任务主要是应酬本庙的法事活动,有时也应邀去其他道观做道场。目前,这样的组织结构仍然在上述道观继续保持,这可以说是成都全真道观中传统的静坛道乐组织。
然而,自本世纪初以来,该派又相继成立了具有现代文艺团体管理模式的“青城山仙乐团”和“成都青羊宫道乐团”,其乐团成员分别由1位团长、1至2位副团长、若干位团员组成。随着道教乐团的建立,各道观都分别拿出一部分资金从本地音乐界借用或聘请师资,一方面鼓励青年道士积极学习民族乐器演奏,一方面提供专门时间让道士参加排练活动,还从外庙吸收部分道士参加道教乐团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本地都江堰市青城山、成都青羊宫等道观已明显收到成效。自2004年以来,他们先后参加了在广州市星海音乐厅举办的“第五届道教音乐汇演”,在成都举办的第一、第二届“中国(成都)道教文化节”,在澳门举办的“2006中国道教文化推广周”,在台湾举办的“蓬莱仙韵颂太平——海峡两岸道教音乐会”,在香港举办的“第七届道教音乐汇演”等。
2.行坛派方面。该派道士一般无道观,平日穿梭于城乡间,专替丧家做道场,闲暇时,常聚合于附近小庙及茶馆招揽生意,既没有加入道教协会组织,也不过集体宗教生活,其活动相对灵活、自由。为了应酬民间道场,他们往往在掌坛师召集下,临时组成一个坛班。至于坛班人数,往往视道场规模而定,大的有20余人,小的有3至5人,甚至更少。其分工与静坛派组织相似,仍有高功、班首和乐师之分。只是与静坛派不同的是,行坛道乐中的每个坛班可聚可散,组合灵活,人人平等,即便人手不够时,也可以通过相互间客串来完成角色交替。根据各自的技艺,每论文导读:
个道士都可以轮流担任高功、班首和乐师,不像静坛派道士,所有分工都相对固定。此种情况,目前在我们所调查的多个区县仍然如此。
(六)技艺
在道场技艺方面,与上个世纪80年代相比,无论静坛派和行坛派,他们在此方面均发生了变化。
1,静坛派方面。据调查,上个世纪80年代的青城山常道观、上清官、成都青羊宫、新津老君山等,尽管有江至霖、刘理钊、张圆堂、刘明厚、童南荣、杨光华、曾翠云、曾小坤等老道士和老居士,以及20几位刚刚入道不久的年轻道士,能勉强对付早晚功课和部分道教科仪的演礼,但由于是在“”十年后,道教刚刚处于恢复阶段,因而他们在演唱、演奏和演礼方面,还显得较为生疏。如今,随着20多年的发展,尤其是进入本世纪初以来,该派除了在人才数量上得到明显改观外,他们的道场技艺却有了明显提高,不仅更熟练地掌握了老道士传承下来的道场技艺,而且还在原来只会演奏笛子、铛子、铰子、二星、引磬、碰铃、木鱼、堂鼓等乐器基础上,涌现了一批会演奏笙、二胡、中胡、琵琶、扬琴、古筝、中阮、古琴、编钟等乐器的人才,在道场中大显身手,通过各自的实力参加省内外道教音乐会演出。除此,青城山、成都青羊宫还培养出几位能主持大型法会活动的中青年高功法师。
2.行坛派方面。众所周知,该派道士历来注重道场技艺,坛场上讲究“吹、打、唱、念、扯(拉)、写、做”七艺,对其中能掌握五至七门技艺的“五皮齐道士”、“全挂子道士”通常视为技艺高超的演艺人才。早在民国前后,成都各乡镇都拥有一些代表性人物,仅当时的成都县,就有东门的刘德山、王如山、曾吉山和北门的曾名高、蔡敬之,他们在当时被称作是“吹、打、唱、念、做”皆能的“五皮齐”道士。至上个世纪80年代初,随着国家宗教政策的进一步落实,行坛派道士开始重操旧业,各地仍有一部分这样的道士。从调查中发现,尽管此类道士在当时多数年事已高,但仍能自如地演礼道教科仪。然而,从现今调查的情况看,此类道士已日渐减少,许多道场技艺也随着“人走艺亡”带入到另一个世界,无法传承下来。在调查中笔者听说邛崃市牟礼镇老正街董家宅,当地还有一批信教群众为了祈祷一方清静平安,免遭自然灾害侵袭,每年农历二月期间,在会首董大娘或者家人的组织下,通过多方筹款请当地有影响的行坛派道士举办“清醮”法会,大约坚持了十多年。但随着近几十年成都民间传统大型道教斋醮活动习俗的日渐减少,甚至是逐渐地消失,行坛派道士参加做大型道场的机会也就愈来愈少,其道场技艺便日渐生疏,因而多数地方的道士,只能承揽到一天中从早上8点到晚上6点结束的所谓“火把道场”,或者从早上8点至晚上10点结束的所谓“连宵道场”。像过去常做的三天、五天道场,甚至七天、九天道场,各地举办的机会已日趋变少或者常年不做,致使现已很少有人能担当其中大型科仪的演礼。
以上情况说明,静坛派道士的技艺正在不断巩固与提高,而行坛派道士的技艺却在进一步退化。
(七)道务
民国至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成都的静坛派和行坛派道士在承揽道场业务时,各有自己的方式:
1.静坛派方面。该派在承揽道场业务上有自己的优势,他们可以依靠显耀的道观作标志,富丽堂皇的道教殿堂作窗口,充分利用一年之中轮流举行的庙会活动来吸引信众和香客主动上门求助,随喜功德。道观举办庙会,犹如民间举办音乐节会。通过这一窗口,除了可以展示道教的传统文化外,还可以向人们展演道教音乐。如目前在青城山常道观、上清官、成都青羊宫、新津老君山等道观,每年都要根据自己的条件,分别举办上九会、上元会、邱祖会、老君会、慈航会、祭祖会、玄天会、吕祖会、钟祖会、药王会、夏至会、中元会、太阴会、九皇会、下元会、地母会、青华会、太阳会、冬至节、圆满会、灶王会及子时接驾仪等活动,只不过因道观的不同,有些多一点,有些少一点。
除了举办上述活动外,为了扩大成都道教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从2004年起,各道观在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每2至3年举办一次“道教文化节”,并通过这一活动向人们展示道教音乐、道教武术、道教茶艺、道教文物、道教书画等传统文化。至今,在成都已举办了两届。通过此项活动,必然给成都的道教带来无形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论文导读:摘自:毕业论文范文www.7ctime.com源于:论文参考文献格式www.7ctime.com上一页1234
摘自:毕业论文范文www.7ctime.com
源于:论文参考文献格式www.7ct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