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谈立方《星跳水立方》:娱乐与体育文化混搭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831 浏览:16208
论文导读:
【摘 要】近年来,观众的欣赏口味越来越多元化,综艺娱乐节目的形式也在频繁更替以开辟新的天地。江苏卫视《星跳水立方》的开播着实让人眼前一亮。但明星跳水节目在赚足了噱头的同时,也引起了巨大的争议。《星跳水立方》究竟是体育竞技精神的体现还是娱乐文化与体育文化的尴尬混搭。本文认为这类真人秀节目的出现主要是借助体育精神,励志作为幌子,在剥开这层外衣的后依然是娱乐至死的本质。
【关键词】《星跳水立方》 娱乐文化 体育文化
2013年4月7日江苏卫视的《星跳水立方》开播。这档综艺节目是国内首档明星跳水竞技节目,在受众看腻了草根选秀、歌舞煽情和情感相亲等形式的综艺节目之后,明星跳水节目无疑为近年来中国综艺节目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是中国真人秀节目的一种创新。韩庚、吴建豪、张柏芝、沙宝亮等豪华的明星阵容也为节目的收视率提供了重要的保障。继《星跳水立方》开播以来,“明星跳水”一词就成为网络搜索的热词,而“明星跳水”的话题也始终占据着微博热门话题榜,在微博、传统媒体、网络等各个舆论场都形成了强力的话题风。

一、《星跳水立方》热浪袭来

中国跳水一直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星跳水立方》充分利用了本土的优势资源,借助明星效应来传递体育竞技精神,且不论其他,这是真人秀节目的创新。
“明星跳水”本身就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创意,节目组教练是世界四大跳水冠军,而明星们也更是豪华阵容,可以看到江苏卫视真是下了血本。节目中明星们不再如镁光灯下那般的光鲜靓丽,和普通人面对极限挑战一样会恐惧畏缩。而据媒体报道,江苏卫视对参赛明星的身体素质要求很高,筛选的标准也要求真敢、真跳、真美,力求做到励志与审美的双结合。同时特别提到了一点,“但凡有过大范围整形的明星绝对不能参加”。因此,节目播出后素颜和整容等话题也成为了网友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然而,节目开播后接连传来明星的伤讯:韩庚被水拍晕直接昏厥、沙宝亮耳朵进水短暂失聪、包小柏耳膜穿孔、陈光标水灌肛门、蔡卓妍腰部扭伤,蔡妍耳朵发炎,黄征满嘴是血,64岁牛群高龄跳台闷在水下十几秒……
这些明星受伤的新闻,早在节目开播的前几周就登上了各大媒体的娱乐版,引来了无数网友和粉丝的广泛关注。这样的伤痛让粉丝们心疼不已,自然也做足了前戏。看了明星们的跳水血泪史后,有媒体人士发出感慨:“艺人歌手专长不是运动,怎么可能学个一阵子就能应付这种高难度运动,十米跳台实在太危险了,跳水是一项长期的专业训练运动!”同时不少网友也发出同样的声音,质疑明星跳水真人秀的意义所在。“电视台在拿明星当娱乐玩物后,开始拿命搏收视了”。因而“明星跳水”也被很多网友戏谑为“明星跳楼”。

二、《星跳水立方》引来争议

跳水作为一项需要长期训练的体育运动,短时间不可能实现质的飞跃。《星跳水立方》虽然有专业的教练团队作为幕后支撑,但是依然不断传出明星伤讯,而这些也引起了受众的“围观”和争议,《中国星跳跃》中释小龙助理溺水而亡的消息一经传出,更是将争议推向了风口浪尖,大家不得不质疑这类节目存在的意义。真能做到如节目组所说的那样,不是一场演出,不是娱乐快餐,是一场真正的明星体育竞技比赛,是一场正规的,尊重体育精神的电视节目吗?这档节目真的仅仅只是公益吗?只是竞技吗?
有网友纷纷批评节目赛制粗陋、恶俗炒作,拿明星的生命来博取收视率。观众以娱乐的心态观看节目,已与体育竞技毫不相干了。但是也有一些人认为这个节目将体育文化和娱乐文化嫁接起来,开辟了一片新的综艺天地,在观看节目中观众可以汲取励志的能量,明星们迎难而上,努力拼搏的精神传递给了观众。
《星跳水立方》毕竟是一个竞技节目而不是音乐节目,节目到后面都会继续要求明星们学更难的动作,一个动作至少需要30个小时的学习、练习时间,耗费这些时间对艺人来说也损失挺大。正所谓: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何况是早已在娱乐圈打磨成人精的艺人们呢?吃点苦火爆了一把,还是回演艺界打拼才是正道。起码没有安全之忧,生命之虞,何乐而不为呢?①
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曾提醒说:“就历史的眼光看,所有的文化产品在我——但愿不止我一个人——在一部分人眼中是最崇高的人类产物,如数学、诗歌、文学、哲学,所有这些东西的生产都是反对与收视率画等号的,都是反对经济逻辑的。知道这一点非常重要,‘收视率’心理渗透到先锋派的编辑和投论文导读:足观众精神需要和提升情感要求,这也是电视人应该秉持的职业道德;对于电视机构而言,要坚守自己的文化特色,最大限度地服务大众,就是它的责任。③三、对《星跳水立方》的反思星空传媒节目研发总监原中国传媒大学讲师徐帆认为,“真人秀节目在国内火爆的原因在于,它的本质是中国最传统的价值观‘真善美’。真是真实,善
身市场营销的学者机构中,是很令人担忧的。”②江苏卫视敢于引进新的节目模式,旨在打造一个不同以往的真人秀节目,着实抓住了观众的眼球,引来不少围观,然而如果一味的追求电视收视率而忽略了作为一个机构应有的职业道德,在引进外来模式的时候没有实现本土化,这样的节目是不能长久的。源于:论文 范文www.7ctime.com
电视是一个文化平台,满足观众精神需要和提升情感要求, 这也是电视人应该秉持的职业道德;对于电视机构而言, 要坚守自己的文化特色,最大限度地服务大众, 就是它的责任。③

三、对《星跳水立方》的反思

星空传媒节目研发总监原中国传媒大学讲师徐帆认为,“真人秀节目在国内火爆的原因在于,它的本质是中国最传统的价值观‘真善美’。真是真实,善是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美是节目的表现形式,包括舞美灯光等。”
《中国达人秀》开创了草根阶层的舞台,在电视屏幕上为观众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娱乐现场;而《中国好声音》开启了先闻其声不见其人的模式,有着真实不可预期的精彩;《我是歌手》重新回归,开启了审美的新阶段。然而受众的趣味口径也在不断变宽,《星跳水立方》和《中国星跳跃》两档跳水节目的重磅推出可以看出中国真人秀综艺节目在不断探索,迎合受众。但是,只是一味地迎合受众能给中国综艺节目带来前景吗?纵观这些年来的综艺节目,明星不是被拉去唱歌就是跳舞,现在更是拉来跳水。我们在戏谑中国明星的多才多艺的同时,是不是也该反思一下真人秀节目的出路在哪里?中国综艺节目仅仅只凭引进国外的综艺模式就能成功吗? 虽然《星跳水立方》本身是借助明星跳水,让社会各界,包括投资界,看到中国跳水可以挖掘的蓬勃空间,从而来挖掘中国的体育资源。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我国跳水界摆脱了传统的金牌思维定式,放低身段寻找推广路径,这是一种进步。但问题是,将一个项目的推广更多维系在一档从国外照搬过来的综艺节目上,并不是长宜之计。体育文化依托娱乐文化来发展,更多的只能将体育文化娱乐化,最终只会南辕北辙。将国外模式简单的嫁接而不实现本土化的发展,这样的节目最后只能走进死胡同。
在这全民娱乐化的年代,从《星跳水立方》里,观众能看到其传达出了多少体育竞技精神和励志正能量?观众看“明星跳水”,自然也知道短短一个月的训练,不可能跳出多完美多专业的水准,但是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的人来围观。甚至有人期待看到明星们训练过程中如何辛苦如何狼狈不堪,和平时的光鲜亮丽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就是娱乐生产力,偶像的魅力也在于此。从这个角度看,明星跳水其实已与竞技无关。明星跳水的狼狈只能被无休止放大、消费。而明星由此辛苦训练一个月,从十米跳台纵身一跃,仅仅如节目所说只是为公益吗?没有巨大的利益作为支撑谁会冒着甚至有生命危险去跳水,借助这档真人秀节目,我们看到很多本来不出名的明星火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体育界与娱乐界的尴尬混搭、综艺节目与受众群体的畸型互动。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就曾指出:“现实社会的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让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就是把文化变成一场娱乐至死的舞台。”④《星跳水立方》希望将娱乐文化和体育文化连接,打造全新的真人秀节目。但是,将体育变成娱乐的附庸,只能让其演变成一个娱乐至死的舞台。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周星认为:“电视人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 要认识到只有花样翻新的娱乐, 而没有情感的感染, 到头来终究会走进死胡同。只有传达出健康向上感觉的电视节目才有生命力,也才能为电视台赢得良好的口碑和信誉。”而文化批评界应当肩负起冷静批判的使命,既不全盘否定也不廉价吹捧,而是引导公众警惕流行电视产品可能携带的不良文化因子。同时受众也要对电视文化传播的优势及限度保持清醒认识。不应以“娱乐精神”作为自己接受电视论文导读:ws.gmw.cn/newspaper/2013-06/05/content_1512486.htm②皮埃尔.布尔迪厄著,许钧译:《关于电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③冯群,《娱乐无边界的生命代价》.《中华儿女》,2013(9)④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作者:安徽师范大学传媒学院2012级研究生)责编:周蕾上一页123
节目的唯一标准。也许,文化拯救的希望就在于人类不断的自我反省之中。
真人秀作为一种娱乐形式,具有娱乐性、知识性、服务性等诸多功能,我们在引进外来电视节目模式的同时,要将这些特性以富有民族特色的形式传播给受众,在实现“众乐”的同时,突出个性。只有借助本土文化风格,实现本土化发展,真人秀节目才能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①http://news.gmw.cn/newspaper/
2013-06/05/content_1512486.htm
②[法]皮埃尔.布尔迪厄 著,许钧 译:《关于电视》[论文下载中心www.7ctime.com
M].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③冯群,《娱乐无边界的生命代价》[N].《中华儿女》,2013(9)
④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安徽师范大学传媒学院2012级研究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