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关于声乐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审美价值取向要求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342 浏览:14354
论文导读:
摘要 融入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中的审美价值既包括对现实生活价值的传承,又包括具有时代特色的精神鉴赏能力与审美取向。审美观的内涵就在于追求精神层面的审美体验,它要求主体在思想层面上与社会和大自然达成高度统一,不但能够传承中国民族的文化精髓,而且力求做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以一种积极正面的姿态给人类留下丰硕的果实。本文将以中国的实际情况和当今的时代特色为背景,借鉴西方先进的理论,洞悉民族声乐艺术高尚的审美价值取向。
关键词:民族声乐 艺术 审美思想 价值取向
:A

一、中国民族声乐的艺术内涵与价值传承

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文化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而民族声乐就是最核心的环节。基于社会进步的普遍要求,民族声乐既要符合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则,又要为推进民族精神面貌做出一定的贡献。理论上,“音乐”的内涵来源于人际关系与情感沟通的升华,所以力求为人类的和谐关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从声乐艺术组成类型来看,可以分为戏曲演唱、曲艺说唱以及民歌演唱三大部分,并且随着戏曲形式的不断发展,其又将现代较为流行的新唱法和新歌剧形式囊括在内。其实,通俗意义上的民族声乐就是中国特有的戏曲唱法,将民间的演唱形式经过一定的提炼与升级,最终借助更为科学的唱法演唱出来。这样,不但能够将传统的民族艺术继续发扬光大,而且还能够适当地吸取或者借鉴西方国家成熟的音乐技巧,让民族声乐充满时代的气息。中国民族声乐的另一重要特色是真假声混搭的唱法,这对呼吸的深浅调节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演唱过程中情到浓处歌曲才能呼之欲出,声情兼备的独特艺术风格也就顺势而生了。
中国自古就有鉴赏音乐美的标准,如儒家音乐审美思想和道家音乐审美思想等。儒家审美思想对音乐的赏析分为内容与形式两部分,只有让音乐具有“善”的内容和“美”的外在,才能达到审美的标准;而道家却主张抛开一切功力行为的“自然美”,寻求没有物质束缚,精神自由释放的审美标准。而不论是对善良的追求,还是对精神的领悟,都为音乐赋予一种积极向上的审美价值取向。
在综合了语言、音乐与演唱三个方面的美学特征以后,声乐艺术便演化为一种综合性的创造过程。在动听的旋律之下,清晰饱满的歌唱语言具有非常重要的表现力,它可以将音乐的内在含义灌输给听众,使其与演唱者达成心灵的共鸣,从而完成思想境界的提升。这足以证明清晰顺畅的歌唱语言极富文学审美价值。
中国已经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在慢慢岁月中民族声乐艺术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发扬,并且仍在向前迈步。因其最初形成来源于民间的不同地域,所以它的表现形式更为丰富,内容更为精彩,不同的演唱形式中蕴含着不同的文学内涵、宗教信仰、民族文化以及政治理论等,也正是因为这些方面的相互融合与影响,才让中国人民养成了一种独特风格的审美价值观。我们理应继续继承和发扬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民间声乐艺术,在30万首以上的民族声乐中,回味历史,感受现在,于无数演唱形式中寻找更深层次的审美体验。

二、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源于:论文的格式要求www.7ctime.com
 基于中国传统民族声乐的审美感受、标准以及评价皆由其韵味魅力、情感魅力和语言魅力构成。民族性质不同对同一主体的审美评价自然不同,在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史后,中华民族形成了一套具有自己风格的审美价值取向。
1 语言的审美特征
音调与语言的碰撞演化为声乐艺术的诞生。语言具有高度可调性,通过一定的美化过程便能够尽情地发挥其无穷的感染能力。所以,在词的酝酿与曲谱的编纂过程中都必须将其考虑在内。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对语言的驾驭能力,而歌曲就是这一能力的完美升级。艺术之于语言,就在于其中蕴藏的诗情画意。只有简短精悍的词语才能强化其艺术表现力,并且努力与观众的内心产生共振反应,致使文学价值成为民族声乐艺术审美价值的重要体现之一。
民族声乐艺术审美价值的第二大体现就是其音韵美。汉语区别于其它语言,其声调分为四个等级,并且借助韵母高低音、长短音的不同,演唱出不同的韵味。换言之,音韵的起伏规律将歌词变得极富诗意,无形中增添了其艺术审美价值,可以使观众余音绕耳,回味无穷。
民族声乐另外一个艺术体现就是其节奏律动美。声乐的节奏感源于其具有足够的空间调整语调的高低、韵律的结构以及音节的长短。音乐在进行节奏安排时首先论文导读:4声音音色的审美特征歌唱技能的研究是审美体验的又一重要层面。有了语言和节奏基础,就必须考虑声乐中歌词的文化底蕴对歌唱音色的要求。根据中国汉语发音的特点—舌位靠上、元音声位于口腔前部,适当调整两端间的衔接关系,以达到韵律的和谐。作为节奏和语言的综合体,音乐系统中存在着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
会考虑歌词的句式,其次是内在的含义,在做出基础性划分后变形成有规律的停顿。如此一来,歌词与音乐结构便得以同步进行,无论是表达效果还是整体节奏感都无可挑剔。
2 精神情感方面的审美特征
声乐艺术的可贵之处就是它不但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保持了中国特有的风格,而且十分注重“情感”的传递。传统声乐将“情”化为艺术的精神支柱,从思想精神层面教育、感染着无数人。这门独特艺术的形成就是为了更好地宣泄情感,以艺术的高度进行心灵的交流,让主体与客体之间形成一种审美价值的高度统

一、最后达成共同进步的目的。

“以情带声”是民族声乐的创作根源,也是其最终目的。“情”是一种无形的概念,只有充满内涵的歌曲才能形成这种珍贵的思想意识。丰富的生活阅历、真实的情感经历是创作乐曲的基础,那些“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自然不具备审美的本质。所以,只有源于内心的、发自肺腑的东西才可以成为声乐的灵魂,才能领悟到审美的精髓,才能获得创作与欣赏的完美统一。
没有“情”的歌曲,就是没有灵魂的躯壳,即使外形再美丽也不具备存在的价值。每一曲具备审美价值艺术情感的作品必然需要一位伟大的歌唱家为其注入精神的支柱。情之开始乐声响起,情之终结,乐声消失。作为文学艺术与音乐技能的结合体,其将七情六欲表现得淋漓尽致。
3 以“字正腔圆”为标准的审美特征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传统形式来源于不同地域的不同民族。其艺术形式的成就不同于西欧国家科学性较强的声乐学科,但在语言艺术上却具有无可取代的重要意义。在声乐形成的早期,人们的知识水平有限,很多歌曲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相互传唱保存下来的。所以,可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很大一部分是以歌曲的形式保存下来的。这就淡化了古人对乐声优美程度的要求,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字正腔圆”的歌词上面。很多道德规范、生活常识以及审美情趣都能在歌词中找到理论依据,所以咬字的清晰程度自然变得尤其重要了,“字正”便成为评判声乐的第一要则。而声乐毕竟是一种极富韵律感的表演形式,所以在“腔调”的运用上也必须十分讲究,这样才能传递出人们内心的真实情感,以便在某个群体中引起思想上的共鸣,所以“腔圆”就是第二要则。只有基于“字正”的“腔圆”才能顺畅传达声乐的艺术内涵,具备完整的审美价值。 4 声音音色的审美特征
歌唱技能的研究是审美体验的又一重要层面。有了语言和节奏基础,就必须考虑声乐中歌词的文化底蕴对歌唱音色的要求。根据中国汉语发音的特点—舌位靠上、元音声位于口腔前部,适当调整两端间的衔接关系,以达到韵律的和谐。作为节奏和语言的综合体,音乐系统中存在着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那么,为了使歌曲听上去具有十分恰当的和谐美,就必须让音乐与语言找到一个共振点。因此,中国的民族声乐必然具有一种很浓郁的汉语语言特征,并且十分符合我们自己的审美标准,能够被大多数人接受和肯定。
5 以“润腔”为独特风格的韵味美的审美特征
在中国传统声乐艺术中,其演唱形式拥有一个极大的特色,也就是所谓的“润腔”。作为民族声乐中独有的演唱技术,“润腔”是在美化、修饰和润色唱腔的过程中长时间积累出来的。我们知道,在民族声乐的演唱中,无论是哪位艺术家,其表情都不会是尽善尽美的,无论是多么优秀的歌词,其都不可能完全与曲调契合,这就导致了“字正腔圆”与音色不能完美的兼顾,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来进行弥补,而且这种手法要能够充分表达出作品的思想,并且渗透着感情,“润腔”可以做到,正因为如此,民族声乐艺术在现代也能够得出保留和发展。
可以说,“润腔”源于语言又高于语言,同时又是声音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字正腔圆”的完美体现。其实在一部作品中,无论是语言还是声调,它们最终的目的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充分地表达音乐的内容,也正是两者的相互制约与相互辅助,才衍生出了“润腔”这种艺术风格,才能在我国的音乐艺术中增添“字正腔圆”这一独特之处。
三 中国论文导读:间生活却高于其创始价值,无论是歌词的文化意义,还是音乐的情感内涵,都极富中国式的艺术风格。作为一种传承中国艺术审美价值的载体,民族声乐已经成功完成了“以情带声”的创作目标,并且为这种艺术注入了高尚的精神灵魂。希望我们能够在保持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审美价值取向的基础上,继续借鉴西方成熟的声乐演唱技能,将我们自己的
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价值
人们对于生活的认知和观念以及思考问题的方式会跟随着社会的发展脚步而不断的改变,进而造成了在审美方面也有了不同的价值取向,体现在民族声乐艺术上,当然也不会满足于旧时代的演唱形式,只有时代感比较强烈的民族声乐作品才能与同时代人们的审美取向相契合。因此,为了能够迎合时代与不断提升的欣赏者的审美需求,中国民族声乐在保持了民族特征的基础上必须从艺术的角度,以科学的方式方法进行创新。
1 声乐艺术的审美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中国所实行的改革开放,将社会带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人民的生活观、道德观和价值观都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单一的民族声乐已经难以满足当代人民的欣赏要求,西方等外来的音乐形式以及现代衍生出来的音乐风格都给人们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使得人们的审美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如果想要将咱们民族的声乐传承下去,想要将其发扬光大,那么就必须以多元化的方式来创作民族声乐作品。
我们都知道,五六十年代的民族声乐作品的形式就已经比较丰富了,以此为出发点,将其继续拓展与发扬,再结合当代社会环境,通过多元化的创作方式和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来迎合欣赏者的审美。当今社会,中国民族声乐在多元化方面明显不足的典型论据就是原生态歌手的走红,这说明中国民族声乐如果想要更加长远的发展,就必须将各民族的声乐艺术融入进去,以求作品的多样化。
2 声乐艺术的审美向世俗化转变
与之前那种高雅的审美不同,现代人在这个物质极其丰富的社会中,其审美往往具有娱乐性、消费性等特点,而且比较喜欢追求表面和世俗的东西,所以说声乐艺术为了能够在人们的现代审美中生存下去,也开始朝着世俗化转变。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世界,在这个经济至上的社会,人们不再需要高雅的文化艺术,文化艺术此时反而成为了消费的对象,为了能够让更多的人愿意消费,符合大众的时尚文化诞生了,人们的文化审美也被引向了世俗的一端。
随着消费观念和享受生活意识的增强,人们开始越来越不满足于陈旧的事物,这就直接导致了人们生活中的源于:论文参考文献标准格式www.7ctime.com
审美观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消费偶像”的影响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大,这似乎成为了被所有人认可的大众文化。无论是自愿的还是被迫的,人们的生活都脱离不开“消费偶像”的痕迹,明星成为了主流文化,这种印象通过各种媒介与形式在不断的加深,当代人已经分不清楚生活和艺术。在这种情况下,民族声乐艺术为了能够适应当代人的生活与审美观念,其向着世俗化发展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四 结语
通过对中国民族声乐的艺术内涵进行分析和研究,不难发现其不但融合了古代诗歌的语言魅力,而且极富节奏和韵律感。它发源于民间生活却高于其创始价值,无论是歌词的文化意义,还是音乐的情感内涵,都极富中国式的艺术风格。作为一种传承中国艺术审美价值的载体,民族声乐已经成功完成了“以情带声”的创作目标,并且为这种艺术注入了高尚的精神灵魂。希望我们能够在保持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审美价值取向的基础上,继续借鉴西方成熟的声乐演唱技能,将我们自己的声乐风格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刘辉:《再论中国民族声乐的文化定位问题》,《中国音乐》,2006年第1期。
杨仲华:《声情并茂 唱演俱佳 综合全面——论金铁霖民族声乐学派的美学规范》,《中国音乐》,2005年第2期。
[3] 丁义:《中国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声、情、字、味、精气神”》,《中国音乐》,2005年第2期。
[4] 翟社泉:《从多元文化观谈中国音乐之路的发展》,《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5] 杨仲华、尤志国:《中国气派 民族神韵 百姓欢迎——论金铁霖民族声乐学派的确立》,《中国音乐》,2005年第1期。
作者简介:刘成,男,1968—,安徽六安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声乐,工作单位: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